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2020-12-16 執筆讀春秋

近代的中國苦難深重,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以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五千年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過一個甲子就徹徹底底被打沒了。

那時的中國為什麼落後?我們要怎樣救中國?近代的學者們在暗夜中冥思苦想,探索拯救國家危亡的辦法。求君主立憲,譚嗣同身首異處;求民主共和,孫中山海外流亡。中國的文壇領袖們,肩不能擔,手不能抬,可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也在日夜焦慮,要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國家。

文壇領袖尋根究底,追責到中醫,罵它是「巫術」、「騙術」;追責武術,說它是「義和拳」加「跳大神」。打倒中醫!打倒武術!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

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

但是,語文學家趙元佑,默默地寫下一段只有96字的故事,讓所有人看過後都不說話了。

一、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一段用文言寫成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姓施的詩人,居住在石室。很喜歡食用獅子肉。他立誓要吃上十頭獅子。為此,時常到市集查看有沒有獅子。那一天早上十點,有十頭獅子路過市集,碰巧被詩人遇到,於是拿弓箭射死了十頭獅子,馬上撿起獅子的屍首,回到自己的石室。定睛一看,起初射死的明明是十隻獅子,卻變成了十頭「石」獅。

趙元任先生寫下這則文言故事,嘗試著用這樣的語言來解釋「漢字為什麼不能拉丁化」這件事。漢語有很多多音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如果拉丁化,全部用字母跟音節,那麼我們要學習的基礎詞彙就會擴大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漢語用字節省,並且是成熟的象形文字。

今天我們讀文章,看到「笑」字,腦子裡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張笑臉。看到「哭」,也會有相應的感覺。漢語雖然上手困難,但是無論從閱讀,還是從表達的角度上來講,漢字都遠超於拉丁文。並且閱讀漢字,可以激活大腦的讀圖系統,非常益智,這是拉丁文不具備的功能。

二、趙元任與漢語改革

其實中國的語言改革,最早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因為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國人已經意識到,要開啟民智,就應當把知識向大眾普及。而普及識字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文言文的口語化。

那個時候的漢語改革和近代的改革不一樣。那個時候,民族自信心還在,革命推進得比較慢。3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文壇大咖們卻有點著急。特別是注重國人思想改造的魯迅先生,他之所以贊同瞿秋白的觀點,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和封建禮教的「吃人」。

腐朽的思想,來源於文言文寫成的篇章。中國人從小讀的《四書》、《五經》以及《二十四孝》之類的書籍,是深深刻進骨頭裡面去的。三歲定八十,從小讀著這樣的文章長大,成年了,即使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也很難作出改變。

魯迅先生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原因,就是想給中國的舊文化來一個「釜底抽薪」。他急於替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換血」,想讓他們清醒過來。只不過他和瞿秋白等人的主張過於激進,後來並沒有被知識界所接受。

漢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1892年生於天津,他是清代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從1910年開始留學美國,4年後獲得康奈大學物理學士學位,8年後獲得哈佛哲學博士學位。

之後趙元任遊學臺灣、美國和大陸之間,先後在康奈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等多地開設數學、音樂、哲學、物理、心理學等多門課程,是一位博學多才,學貫中西的奇人。

趙元任從1928年起,在中國內地進行田野採風,對於中國方言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拉丁文的缺點,他也很清楚。因此才能寫出前述《施氏食獅史》的奇文,來反對漢語的拉丁化。

結語

瞿秋白20年代初留學蘇聯時,已經在研究漢字拉丁化,還曾經寫出幾篇相關的論述文章。他本人是從西方的文獻中獲得進步思想的,他覺得這些思想對他的幫助十分大。但是要想把這些先進的思想向中國人普及,卻有很大的困難。

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即使是不識字的人,腦子裡依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很難破除。於是他想通過廢除漢字的嘗試,達到改造中國人思想的目的。魯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對他表示贊同。不過因為他們的想法太過「激進」,最終還是沒有實現。

漢語一種工具,要想傳播思想,就得好好利用工具。而不是砸爛家中的工具,再向鄰居去借。這也未免有些迂迴曲折了。不過我們不應當對這些思想先驅們橫加指責,中國當時的路要怎麼走。沒有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勇敢試探,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教訓,也找不出正確的答案來。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實際上,這樣的提議並非只是少數人提出的,甚至還差點成功實現!而之所以會有廢除漢字的聲音出現,竟然是因為漢字的底蘊太過深厚了!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趙元任的96字奇文然而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語言學家,後來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批評和反對。趙元任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總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學者。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此時,文化界有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站出來極力反對將漢字拼音字母化,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趙元任非常不簡單,博學多識,是位曠世奇才。趙元任在語言方面的造詣無人能及,他精通德、英、日、法、俄、拉丁、古希臘等多國外語,而且能非常地道的說出中國各地方言。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1930年,瞿秋白在魯迅、矛盾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支持下,創作了大量呼籲「漢字拉丁化」的文章。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廢除漢字一說,也正是這兩篇文章,才使得那些文學者停止對於漢字留與不留的爭論。這兩篇文章便是《施氏食獅史》與《季姬擊雞記》。看似兩篇普通的文章,裡面卻蘊含著我國漢字幾千年來的精髓。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漢字差點被「拼音化」,為何會遭到趙元任反對?他用96個文字證實
    正因為如此,漢語才成為了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漢字不僅在筆畫上稍微複雜,在讀音上也是比較難懂,英文上同一個音標註音的單詞可能會有一個到兩個,但是在中文上一個拼音衍生的漢字或許會到達十幾種甚至更多,或是說一個字有好幾種讀音,不同的讀音也代表它不同的意思。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許多人開始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地對比,他們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在於舊傳統文化,舊傳統文化的產生根本即為漢字。那麼如果要是想要拯救中國,就必須先掃除舊文化,也就是要廢除漢字。廢除漢字的這場運動比想像中要持續的久,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不少文人參加到了這次運動中,他們認為廢掉漢字是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著多次搬家。所以,趙元任從小就學了多種方言,比如北京話、保定話、山東話、常州話、常熟話、蘇州話、福州話等等。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這篇《施氏食獅史》講得是一個姓施的人喜歡吃獅子,於是想盡辦法要吃夠十隻獅子,最終他收集到十隻獅子,卻發現都是石獅子,故事簡單,奇在讀音上,若只耳聞而不見文字,想必沒有人能聽懂這個故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民國時期漢字險遭廢除,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但是漢字的改革是這些改革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大的,同樣也是跌宕起伏的。瞿秋白,魯迅,茅盾等人的支持下,寫出了許多要求漢字逐步使用拼音的文章,以此進行改革,而南京國民政府也是頒布了新的文件,也就是拼音法式。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大師主張廢除中國6000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便抓住了漢語「拉丁化」的一個尷尬之處:有些詞語同音,但意思完全不同,就好比「攻擊」與「公雞」這樣的同音詞,就只能用漢字來區分。拉丁字母怎麼能拼出那麼多形式呢? 為此,趙元任還寫下了2篇奇文,讓主張廢除漢字的大師們看看,漢字的一些精妙特別之處是拉丁字母無法企及的。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著名文學家魯迅也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但是,也有專家反對廢除漢字,認為漢字傳承了古代文化和歷史經驗代並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讓這場爭論停歇下來的是趙元任寫出的兩篇奇文,在這裡不得不提到趙元任的語言天賦。
  • 96字的奇文,整篇文章讀音都一樣,可以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等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這篇奇文屬於「文言文」,但即使是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能看懂全文的一些意思,不過去聽,就算是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是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