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據稱源於耶穌誕辰,但是在《聖經》中並沒有記載耶穌的誕辰出生日期。只有馬太和路加的福音書中寫到了耶穌的誕生,兩個版本有所不同。馬可與約翰則完全沒有提及這個誕生故事。聖經全書也沒有出現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個日子。直到公元325年,在尼凱爾宗教會議上,12月25日才被正式定為聖誕節。
實際上,這個 日期可能源於古羅馬的農神節,農神節一般在每年的12月17日至12月24日間舉行。這是一個典型的仲冬節日,慶祝太陽的變化(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是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日)。異教皇帝奧勒良欽定十二月二十五日為「無敵索爾誕生日」。節日的慶祝活動包括互贈禮物,參加聚會,頭戴滑稽的帽子,宴飲醉酒,點燃象徵太陽的蠟燭和熊熊大火,並用常青植物裝飾公共場所。這個節日之後緊接著就是古羅馬的新年。
教會吸收了羅馬的節日,把人們捨不得放棄的所有內容都融進了聖誕節:歌唱、歡慶、常青植物、禮物贈送,當然,還包括節日的具體時間。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基督誕生的絕佳日子,因為這意味著上帝是在教會年曆的三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報喜節(聖母領報節)使馬利亞受孕的,這樣,在古羅馬反基督教的情況下,教會慶祝三月二十一日的春分也不至於顯得太有異教色彩。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公元4世紀初的時候,羅馬帝國曾把每年的1月4日定為耶穌誕生與受洗的雙重日節,稱為「主顯節」,耶穌向世人展現自己的日子。但是,耶路撒冷的教徒除外,他們只是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耶穌的受洗。
公元325年,在尼凱爾宗教會議上,12月25日被正式定為聖誕節。但是因為各地教會使用的曆書不同,所以就把整個聖誕節的節期定為12月25日到1月6日。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