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房子是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問題。不管是自己買房還是租房住,都需要和房子「打交道」。而且在國人的觀念中,只有買了房才算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家。在這一背景下,才造成了大部分家庭寧願掏空大半輩子的積蓄,也要買上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老百姓期盼房價下跌,就連在三四線城市動輒也要上百萬的房子,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一線二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一百來萬也就夠個首付。令人奇怪的是,即便上半年前幾個月樓市成交量十分「慘澹」的背景下,房價依舊沒有出現下跌的趨勢。甚至還有城市房價輕微上漲,這就更加令購房人士難以抉擇了。現在如果不買房,以後房價進一步上漲需要付出的成本會更多,但是現在急著買了房,到時候房價跌了自己又要虧。
而且在房子總量早就足夠居住的背景下,房價還是沒有下降。很多剛需族自然提出疑問,這時候應該買房還是再等等呢?其實從專家和多位大佬的觀點中,就能夠得知答案了。在經濟學家李迅雷看來,國內房地產市場已經持續了二十年的「牛市」。放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維持長達十年的「牛市」,就會出現「泡沫」了,日本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在他看來國內房地產已經進入到下行階段了,早在2010年的時候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達到33%之高。現在來看的話,房地產開發增速是處於下行階段的。只不過老百姓的心理預期還是很高,而且市場有多重因素在制約房價的下跌,因此房價始終處於穩定的局面。
通過數據來看的話,從1998年住房商品化之後,短短二十多年時間裡,大城市的房價上漲幅度已經超過20倍之高了。就從北京房價上漲的速度來看,1998年那時候北京住房均價在1900元/平米左右,但是2018年的時候就已經接近6萬/平米了。而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長中,可見房價上漲的速度有多快。
全國平均住房價格同樣如此,在很多人每個月工資只有3、4千的背景下,房價隨隨便便就達到上萬一平米。對於老百姓造成的壓力,其實也是可想而知的。伴隨著一線二線城市調控逐漸收緊,不少開發商為了擴大企業的規模,開始將目光放在三四線城市。這也就推動了三四線小城市房價的上漲,加上前幾年有著「棚改」在其中推動,手裡有著多餘資金的老百姓,也都將錢用來買房了。
短期內也造成了三四線城市房子供不應求的假象,房價自然順勢上漲。由於市場的需求過大,導致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樣一來自然也就推動了房價的上漲。加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以前已經買了房的家庭,可能對於居住舒適度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改善型住房上需求的增加,也是造成房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從2016年開始,房地產市場的格局就已經出現了變化。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沒有人口作為支撐其實房價並沒有太大的上漲動力。有信號表明目前三四線城市的房產其實已經「過剩」了,事實上不僅是三四線城市,可以說國內樓市的房子都是過剩的局面。
雖然大家都希望能夠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並不是想要就能有的。目前市場的現狀是,有些人手裡有好幾套房產,有些人卻連一套房產都買不起。在中國房子總量早就足夠居住的背景下,未來手中握有太多房產的人,這些房子該賣給誰也成了問題。
在空置房越來越多的背景下,還是有很多老百姓想買房卻買不起,這一局面也是令人唏噓的。如果按照專家所說的那樣,房地產市場已經處於下行局面了,那麼老百姓究竟應該先買房還是再等一等呢?這一問題其實從馬雲和王健林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相信大部分人對於馬雲所說的「房價如蔥」觀點都是有印象的,作為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電商這一領域還是非常成功的。對於其他行業他也做過不少預測,最終也都朝著他所說的方向實現了。對於房地產這一市場,馬雲很早之前就說過,年輕人可以別急著買房。因為以後「最便宜」的就是房子,甚至還提出了「房價如蔥」的觀點。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想要房子變成「蔥價」或者是「白菜價」,自然是不太現實的。不過馬雲的看法也和專家不謀而合,至少未來房子上漲空間是十分有限的。如果說馬雲這一觀點不能證明什麼的話,通過房地產發家的王健林,似乎會更有發言權。
和馬雲一樣當過首富的王健林,之前就是靠著房地產這一市場發家的。然而從房地產賺取了大量資金的他,之前卻急於去地產化,這一點之前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為了讓萬達走向輕資產道路,他還欠下了巨額的負債。而王健林的這一做法其實也告訴我們,未來投資房產獲利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了。他曾經說過,說房地產沒有泡沫其實就是在自欺欺人,相對來說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泡沫」會更大一些,這一問題也是值得重視的。
這兩位大佬的看法也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並不是說買房一定就是不好的。手裡有資金急需自住的,買房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手裡並沒有錢,就連首付都要東拼西湊才能買,那就沒有必要急於這一時了。再等一等也不會給自己造成什麼損失,多將精力放在工作中,多賺點錢才有能力去考慮要不要買房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