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N年前一聽推進房地產稅,當時還就信了。結果它每年都在推進,大概是馬拉松42公裡,每年都向前推進了1釐米的感覺。」
近日,社科院又針對明年的房地產市場做出了預測:2021全年商品住房價格同比增幅維持在5%左右。
報告發布之後,迅速吸引了很多網友的議論,但大部分都是咒罵或者反諷,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只要說房價要漲的都是壞人,壞人就應該被罵的一地雞毛,有的人甚至連「社科院」都不知道,直言要查這個專家名下有幾套房。
其實大家有這樣的心情能夠理解,房地產改革以來,房價一直居高不下,買房成了難題,還附帶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軌跡,最重要的是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以後,房價仍然還是在漲,許多人感覺就像這句話鬧著玩一樣,甚至有人直言「房住不炒」敢不敢來點真的?
但其實社科院除了對房價做出預測,也對房地產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例如「住房銷售額出現絕對量下降的可能會提前到2025年之前」,這應該算是大家喜歡看的「不看好樓市」了吧。
從今年的種種跡象表都能看出,「房住不炒」並不是沒有用,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2016年開始布局,直到2020年已經非常接近這鍋水的沸點了,所以今年除了限貸、限售的常規手段,還出臺了「三道紅線」。
尤其是最近,萬眾矚目的房產稅又看到了希望!
近日,財政部部長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
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
從2012開始至,房地產稅一直在被提到,這說明房地產稅立法是板上釘釘的、必須要接受的事情,但這次的關鍵詞不是「加快」,也不是「積極」,而是「穩妥」,這也同時說明了房地產稅不會那麼快落地,但是不排出未來幾年落地的可能。
於是,社科院貼心的畫了個範圍:十四五期間,也就是2020年-2025年期間開徵房地產稅。
如果根據之前財政部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指出的,「按照十三屆全國人大的立法安排,房地產稅在本屆人大任期之內會啟動立法。」那麼房產稅還應該在2023年3月之前落地。
距離2023年3月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馬上立法落地似乎有些快,所以小編認為社科院預測的會比較準確。
此次社科院還提出了房地產稅的一些思路:
房地產稅總體方案僅對新交易或者過戶(包括贈與和繼承)的非經營性住房家庭開徵,而對擁有存量房但暫不進行交易和過戶的住房家庭暫不徵收房地產稅。
大概意思是,房產稅開徵方案施行「既往不咎」的態度,只有新交易、過戶的才會徵收,那麼這一方案能夠實現大家理想中「影響房價」的作用嗎?
其實官方對於徵收房地產稅的目的,只有兩個:籌集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說白了是地方用來取代「土地紅利」的新稅收來源,至於能不能降房價沒人敢保證。從長期來看,房價是由人口數量、房地產、貨幣、土地政策等多方面共同決定的,房產稅或許能夠起到促進房價下降,但始終不是治本之策。
不管怎麼說,房地產市場總體下行是必然的,被限購限售鎖死、三道紅線緊控之下,即便房產稅不落地,全國對於房地產的悲觀預期也在加重,大家盡可以等待社科院建議的2025年收網之年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