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手抄本遺傳,農村「踩小人」方法,老農民來糾正封建思想

2020-12-16 三個老農民

我們農民90%以上都是非常純樸善良,然而總是有那麼10%不到的人,讓人十分頭疼,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小人」。如果一群人當中出現一兩個「小人」,那麼這一群人就難以團結,常常被弄得「雞飛狗跳」,可見「小人」是多麼的遭人厭惡啊!

「小人」都有哪些特點呢?我就舉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讓大家一下子就能識別「小人」:比如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小人」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拉關係,和別人攀親戚。大家都知道,農村人如果在一起嘮嗑,說著說著就通過七大姑八大姨成了親戚,「小人」就是這樣,用這樣的方式和你套近乎。他第二件事就開始詆毀和他一起的人,同村人或者朋友,等你和他熟悉了以後,他開始用同樣的方式詆毀你。因為這些「小人」,最大的樂趣就是無事生非,攪得四鄰不寧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存在感,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笑裡藏刀。

因此農民們對「小人」都是深惡痛絕,但是又無可奈何,因為這些「小人」不務正業,有的是精力來搞這些烏七八糟的事。因為古代農民不懂科學文化,所以就有人用封建迷信思想來防備小人,也就出現了在農村廣為流傳的防小人手抄本,並且深受農民歡迎。

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每到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喜歡買一雙紅色的襪子,襪子底下都繡著「踩小人」,也為了圖個吉利,意思是把「小人」踩到了腳底下,就能避開「小人」的侵擾。而古代農民就不是這樣做的了,他們平時也飽受「小人」困擾,但是做法就比較狠了,每逢「鬼節」,也就是七月七這一天,他們會用柳木做出了一個人形,用錘子砸到土裡,這樣做就以為「小人」就消失了。

因為古代防「小人」,主要防的是男人中的「小人」,意思是讓這些人長不高,外表一看就能分曉,脖子都砸沒了,一副「小人」的樣子,誰見到都會心生厭惡,男人不魁梧,在古代就是像「武大郎」一樣,而對於女人不是這樣,「小巧玲瓏」被認為很美。

但是作者認為古代農民沒有文化,雖然他們也是對待生活中的「小人」,憤恨又無奈,但這種砸「小人」的做法沒有一點用處。不如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人人對「小人」說「不」,讓他們棄惡從善,多務正業,別一天沒事總去搬弄是非。當他們和你講究別人的時候,你不去聆聽不就可以了嗎?

這個800年前的手抄本,能遺傳到今天,說明農民對「小人」是非常憤恨的,但是很多農民不知道哪個人是小人,所以就出現「踩小人」這一個風俗習慣。這裡作者必須糾正一下,古代這個封建迷信思想是要不得的,難道長的高高大大的人當中就沒有「小人」嗎?肯定有!現實生活中短粗的人,好人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封建迷信思想必須要去除掉。

這些800年前遺留下來的手抄本,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作者感覺非常無聊,這些封建迷信思想的糟粕必須糾正。古代還有一些人,為了逃避衙門追責,竟然用蜘蛛網做東西,認為這樣就可以避開「天羅地網」的束縛,作者感覺到還是一樣沒有用處,除非是你是好人,善良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會有人幫忙。以後我會把這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一一的為朋友們分享,讓我們大家一起批判它,逐步樹立我們農民的科學價值觀。

朋友們,你認為作者對800年前手抄本,遺傳下來農村「踩小人」方法,文章中進行糾正封建思想的做法滿意嗎?你們那裡也有這些封建手抄本嗎?

相關焦點

  • 「踩小人」紅襪重慶銷售火爆
    「踩小人」紅襪子現身朝天門  「我是聽朋友說有這種襪子賣的,當時感覺真吃驚!」在解放碑上班的陳梅稱,她的一個朋友幾天前去朝天門採購,抱回來一大堆東西,其中就有這種鮮紅色的襪子。乍一看,除了顏色豔點外,和普通襪子沒兩樣,但打開後,發現襪子底上用黃線繡有「踩小人」3個字,並畫上了一個手舞足蹈的人樣,看上去十分醒目和搞笑。
  • 穿個紅襪子可以「踩小人」?
    穿個紅襪子可以「踩小人」?  專家認為是宣傳迷信不宜提倡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7日電】(記者李雲平)狗年春節臨近之時,記者在呼和浩特採訪發現,一種襪腰繡著「生肖狗」、襪底寫著「踩小人」字樣的紅襪子在各大市場上比較走俏,許多顧客爭相購買。
  • 穿紅襪子,「踩小人」?(圖)
    濱城區一集市上賣「踩小人」紅襪子的攤位紅襪子底部的卡通小人及「踩小人」字樣大眾網濱州3月19日訊>(通訊員 趙國勇 耿榮芳)近日,筆者發現鄉村興起了穿「踩小人」紅襪子的熱潮,據一位賣「踩小人」紅襪子的經銷商介紹:母親得給兒子、兒媳、女兒、女婿每人買一雙「踩小人」的紅襪子,也有買兩雙的,穿了以後可以「踩」著「小人」,大吉大利,生活順利。
  • 哲學界泰鬥臨終遺言:6500年前的「封建迷信」,會讓中國領先世界
    19年前的11月26日,在北京的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他留下了一句:「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提起《周易》,停留在世俗間的印象,就是戴著墨鏡,留著八字鬍,神秘兮兮地守著大字招牌——「周易預測」,因此《周易》給很多人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籤。其實佔卜預測,只是《周易》的功能之一,並且實際上也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那樣,有神明指引。
  • 「踩小人」紅襪現身便利店
    據說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有這樣的習俗,只要在除夕夜穿上紅襪子,便會把妨礙自己的小人統統踩在腳下;本命年的人穿上「踩小人」紅襪,還會有好運陪伴。在上海,這樣的習俗並不多見。是什麼原因促使商家迎合部分消費者的心理,設計出這樣的襪子呢?  昨天,記者雖然與這家襪業公司取得了聯繫,但沒有獲得這款襪子的具體信息。
  • 「踩小人」紅襪現超市
    昨日,記者發現,大連一些商場超市中出現一種特別的商品——「踩小人」紅襪。  「本來想買紅色的襪子,可這字樣就意味著把小人踩在腳底下,是不是有些迷信啊?」昨日,在西崗區某超市買到「踩小人」紅襪的王小姐說。  昨日,記者在該超市的入口位置找到了這款紅襪子。它質地綿軟厚實,在襪子底上印著一個黑色「小人」,小人下面印著黑色的「踩小人」字樣,售價在1.9元至5元錢不等。
  • 「踩小人」紅襪叫賣引爭議
    昨日,記者發現,長沙一些超市裡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踩小人」紅襪,象徵著把冤家對頭「踩」在腳底,引起了不少爭議。  昨日,記者來到萬家麗路上某生活超市,在生活用品區的顯眼位置,一種紅色襪子十分引人注目:襪底上印著一個彩色小人,小人下面赫然繡著「踩小人」字樣,價格為3.9元至5.9元。「這是剛剛才上架的,大過年的,本命年的人買的多,所以銷量還可以。」商場服務員介紹說。
  • 是封建思想作祟嗎?《人間詞話》中竟然沒有李清照
    《人間詞話》中沒有提到的詞人其實有很多,像王安石、張孝祥、賀鑄等人,都沒有提及,這本書主要是王國維先生用來佐證對於詞學藝術的一些觀點,主要是推崇唐五代詞和北宋詞,對南宋詞如姜白石就頗頗多貶斥之語,而且王國維確實也有封建士大夫思想,推崇所謂的文人士大夫範兒,對於李清照和朱淑真這樣的女性詞人有一定的偏見,所以沒有提到李清照的詞,並不奇怪。
  • 稀罕的收藏:中世紀的手抄本
    各階層的人,無論是國王,還是領主,無論是騎士還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內思想與生活,絕對不能夠超越。在整個中世紀中,福音禱告書被認為是至高無上之物,是貴族和皇族們最流行的祈禱用書形式,有著「中世紀暢銷書」的美譽。內容一般包括先知畫像、耶穌的生平和對聖家族的描述,類似於佛教的本生故事圖,是對宗教圖像藝術的一個重要補充。
  • 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只因為董仲舒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作為漢武帝的一個忠臣,為了幫助漢武帝鞏固皇權、實現中央集權,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因為漢朝自建立以來,由於各潘鎮割據勢力爭權奪利而導致國家內部經常動亂,甚至還爆發過幾場大戰爭。董仲舒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根據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思想指導,為了幫助統治者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又提出了"君權神授"等迷信封建思想。
  •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老農民:原因在這裡啊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老農民:原因在這裡啊!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中,農村俗語文化可謂獨樹一幟,它有著別具特色的風格。作為祖先留下的這些經驗之談,一直深受農民的喜愛與推崇。從古到今,農村俗語的內容,幾乎已經包羅萬象,它的語言通俗易懂,但是卻飽含很多科學道理。時至今日的一些農村老人,也會時常的聚在一起,喜笑顏開的聊著農村俗語,那份厚重感依然讓人感受至深,甚至不禁鼓掌稱讚。在當代人看來,農村俗語絕對是一股特有的文化源泉,取之不盡又用之不竭,對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借鑑的作用。
  • 農村老人去世,為何要燒掉他的衣服?看完才明白不是封建迷信
    農村老人去世,為何要燒掉他的衣服?看完才明白不是封建迷信從古到今,中國這麼多年的傳承文化,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以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科學這個東西,當時的大家,都是一些封建迷信,信奉一些鬼神之說,而且對於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常識,都會有一種農村諺語去了解,甚至去預測,不過這是在東方的文化傳承之中。
  • 我市發現華佗《青囊經》手抄本(圖)
    我市發現華佗《青囊經》手抄本(圖) 點擊進入>>>   昨日上午,西崗區八一路街道居民張吉慶懷揣祖傳的華佗醫書《青囊經》手抄本同記者見面
  • 文藝需要更多「老農民」式的樸實
    曾在去年,有一部由山東影視集團製作的農村劇《老農民》,講述了由北方農村的一場土地改革所引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關注中國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
  • 老農民說棠梨樹渾身是寶,是真的嗎?為啥農村很少見到它了
    杜梨樹也不見得渾身是寶,對於敝帚自珍的老農民來說,什麼都是寶貝。如果杜梨樹真的渾身是寶,就不會退出老農民的視野,就像以前我們老家常見的榆錢樹一樣,完成了歷史使命,就該退出歷史舞臺。看過一個資料,說某地農村有一棵棠梨樹,一位老農民1950年種下一棵棠梨樹苗,過了60年,長到胸莖45公分,樹高17米,樹冠14米,也算是渾身是寶的老杜梨樹了,估計也成了受保護的文物。我不知道杜梨樹渾身是寶從何說起?於是開始搜集資料,應該說是它的果實,在中草藥典籍裡有記載是可以入藥的,具有不少的功效,但礙於是三農領域,就不多說健康領域的話題了。
  • 18年前的《橘子紅了》黃磊與周迅的愛情,是封建婚姻壓迫的祭品
    #人物評論#18年前的《橘子紅了》,講述一個發生在中國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鎮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農秀禾為代表的傳統女性,以自身的經歷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繹的有關覺悟與抗爭的動人故事。在清朝末期,封建思思想根深蒂固,男女地位極不平等,在父權制度統治下,女人的婚姻,從一而終,被封建思想荼毒太深的女人們,不懂反抗,也不會掙扎,甚至還成為幫兇。容老爺是父權制度的代表,他專橫,跋扈,在家裡他說了算,想怎樣就怎樣。
  • 2021年是牛年,農村老農民說牛馬年好種田,這是真的嗎?
    在農村,有經驗的老農民都說牛年是好年頭,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農村流傳著「牛馬年,好種田」的農村俗語,「牛馬年好種田」其實是一句俗語的上半句,下半句是「難過豬鼠年」。
  • 農村俗語說:男怕三搖頭,女怕大步走,是啥意思?什麼是三搖頭?
    農村有不少老農民,喜歡在談論事情的時候說一些很有哲理但是又聽不大懂的農村俗語。這些俗語,有些是農民經驗的總結,有些則是封建的糟粕。最近鋤禾園小編就聽來一句,叫「男怕三搖頭,女怕大步走」。這真的是頭次聽說,啥意思呢?乍一聽還真讓人一頭霧水的。
  • 農村路邊這一野草,老農民稱「牛舌草」,如今價值珍貴要當寶!
    農村路邊這一野草,老農民稱「牛舌草」,如今價值珍貴要當寶!但是在農村裡,人們的知識都是比較的匱乏的,所以很多人都願意拿它來解渴。它的葉子也具有一些用藥的價值,對於一些小病有著顯著的效果,這個好吃的野菜我們以後去農村的話,就可以去地裡面尋找一些,帶回來自己在家裡做著吃,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