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個人或事物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評價,——「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美則美矣,然缺內涵」,「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可惜虛妄」,「美則美矣,韻猶未也」......這諸多的不能全美到最後無不是回到孔子的「美則美矣,未盡善焉」,以及莊子的「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這個終極方向上來了,孔子以為一個東西內聖配外王才算盡美盡善,莊子則說得更直接些,外在的可以統統不計較,內在的「德全」即大美。
文質彬彬,內聖外王,提是這樣提,但孔子更重視的其實也還是內質這一塊,以此,後來孟子得出過「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結論。一個人內心澄明,性靈圓滿,底子充實,便是美。
一個人沒有達到這種真正的美之前,到他實在的功夫也下得夠多的時候,就會進入到一種「美則美矣,韻猶未也」的尷尬境地,這時候要繼續深修的話,途徑肯定不止一條,但如果要說能讓一般人也比較輕易可走下去的路,其實還真的不多,——讀書破萬卷這條路應該是算得上是最近的了。黃庭堅在《跋周子發帖》一文中論書法境界時就曾講道:「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書讀萬卷後,人心月明水澈,底氣十足,創造出的東西自然就外有形,內也不缺神韻。
這個原理在哪?書(此處的書當然多是指經典之書)讀萬卷其根本的作用是讓心變得足夠充實,足夠沉靜,當所讀的書厚積到某個生命升華機緣所出現的臨界點時,這時的沉靜,充實也就抵達了最深的一個境地,即忘書,忘我,歸於洗盡鉛華後的空明,也即莊子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也即老子的「道法自然」(也有神人通過靜坐,龜息,冥想等純修途徑直抵此境,只是這畢竟屬於少數)。
孩子在沒有分別心時,也就沒有美這個概念。那這時的他最喜歡跟哪類人一起玩兒呢?喜歡跟那種德損失得最少的,也即那種最樸素,最自然,最率性,最無藏的人玩兒,因為這樣的人最真,而真本身即是最大的美。
古人說「娶妻娶德」,這句話,我想放到那個時代都是不會過時的。即使是婚姻制度徹底消失了,有德者也必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德不孤,必有鄰。《論語·為政》:為政以德,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有德者也必至足,至樂(《莊子·德充符》:「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