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家養的杜鵑花,現在正在孕蕾期,而且花苞還比較小,開花需要一段時間。而市面上賣的杜鵑花大多已經開花或者準備開花,這是人為控制了花期,使花期提前。自己養的杜鵑花在孕蕾期容易發生葉子發黃現象,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引起落葉落蕾或者開花質量降低。一般孕蕾期杜鵑花葉子發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光照不足
冬天育蕾期的杜鵑花應當給予充足的光照,這樣光合作用充分,合成的各種生長素就多,比較養根養花蕾。如果育蕾期光照不足,光合作用不充分,杜鵑的新葉就會出現發黃現象,花蕾生長緩慢,開花後花朵色澤和大小都會差一些。有些花友擔心杜鵑花光照過強葉子會萎蔫,其實只要循序漸進的增加光照,杜鵑會自己調整狀態,葉子萎蔫就不容易發生。最怕平時沒怎麼曬,忽然放到光照強的地方去,半天就曬的全都蔫了。
2、缺肥
杜鵑花在育蕾期,需要比較多的養分,尤其磷鉀肥。如果磷鉀肥不足,葉子不但小而且薄、黃,花蕾生長緩慢,開花質量低。所以在溫度介於15~25度之間時,要給杜鵑花薄肥勤施,每十天施一次肥,把葉子養得肥肥壯壯,冬天育蕾就不怕缺肥了。如果秋天氣溫高時沒有好好施肥,冬天杜鵑花出現缺肥症狀,氣溫低又不適合施肥時,只能把花蕾摘掉一些,節省養分消耗,等春天氣溫上升後再補充肥料。如果冬天杜鵑花有缺肥症狀,環境溫度也不低,及時施肥葉色就會逐漸恢復,施肥以磷鉀肥為主,可以葉面噴施,也可以直接灌根。
3、溫度過低溫差大
杜鵑花在育蕾期如果溫度比較低,長期低於五度,溫差大於十度,葉綠素合成受阻,葉片中的葉黃素和胡蘿蔔素顯現出來,新葉就呈現出黃色或者紅色來。遇到這種情況主要看當地的氣候環境,如果當地冬天不是很冷,氣溫維持在零度以上,杜鵑花在冬天都可以露養,不用怎麼去管,少澆水,等春天氣溫回升花蕾會快速膨大並開花。如果當地冬天氣溫比較低,杜鵑花不能長期露養,冷的時候需要搬回屋裡,就最好早點搬到室內養護,減小溫差,葉色會逐漸恢復。
除了上面三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杜鵑花的新葉也會發黃,就是光照、養分、溫度都沒有問題,澆水過多時漚根,新葉水黃。這種情況冬天也容易發生,需要引起重視,冬天杜鵑花生長緩慢,可以少澆點水,澆多了新葉水黃是小事,爛根就比較麻煩,很可能明年春天無花可看。覺得有用點個讚,關注我了解更多養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