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貨幣升值並沒有剌破經濟泡沫這回事。在1985年之前,日本長期對歐美國家出口呈現較大順差。所以,歐美國家借著廣場協議,逼著日元升值,這樣日元升值可以降低日本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在歐美國家看來,日本應該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而非通過日元貶值來增加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在廣場協議籤訂之前,美元兌日元匯率在1:250上下,此後日元進入持續升值通道,1986年9月達到1:153,1987年最低達到1:120,不到三年時間,日元兌美元升值了一倍。事實上,日元的升值給日本出口商品帶來了不少影響,也縮小了其與歐美國家巨大的貿易逆差。
不過,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在海外開啟了買買買的土豪模式。三菱以14億美元拿下洛克菲勒中心,索尼一擲34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影業。當年日本由於出口不行了,只能回過頭來發展房地產業,希望通過房地產來拉動日本經濟的增長。此外,由於日元的持續升值,導致大量海外資金流入日本,資金進入日本本土後就投資日本房地產業,這就導致了房地產業畸形發展。
在很多日本人看來,房地產業已成為了拉動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此,日本政府鼓勵房地產業的發展,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期間,日本央行連續5次降息,從5%降至2.5%。於是,大量的國內外資本通過加槓桿的方式進入日本的房地產領域,推高了日本房價和地價,這也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資產泡沫。
所以,日本經濟泡沫形成與破滅,與日元升值變化關係不大,與日本政府在擴大內需時,過度依賴於房地產關係甚密。受到低息貸款的影響,1986至1991年,日本城市住宅土地價格上漲148%,六大主要城市上漲245%。泡沫鼎盛時期,日本土地面積僅為美國的1/25,但土地資產總值卻是美國的4倍。
不過,由於日本房地產泡沫吹得過大,就連日本政府也覺得有點離譜,有必要採取措施予以遏制。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連續5次加息,將再貼現率由2.5%上調至6%。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規模。緊縮性政策收到了明顯成效,日經指數自1989年12月的最高點下滑,1992年中暴跌至14300點,跌幅超過60%,地價也較最高點時下降了一半多。
地產和股票價格的下跌給日本帶來的財富損失約為1500萬億日元。由於資產快速縮水,導致銀行紛紛加快回收貸款,致使市場流動性驟然收緊,企業資金狀況急劇惡化,大量不良債權由此產生。於是,大量日本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或倒閉,這才使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元氣大傷。此後的20多年,經濟增速從未突破5%,平均增速甚至低於1%。從此,日本人再也不敢依賴於房地產來拉動經濟了。
以上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泡沫經濟與日元升值無關,與日本經濟過度依賴於房地產業,日本央行連續降息有關。而後又快速的加息來剌破泡沫,導致泡沫破裂和金融體系發生信用危機,危及實體經濟。不過,即使日本央行不主動刺破經濟泡沫,日本經濟的泡沫也會被破裂。好在經歷過這場金融災難之後,日本人開始發展高端製造業,所以目前日本的製造業的發達程度在世界上還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