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經典《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一)

2020-12-16 重樓逾陀

各位菩薩們:

阿彌陀佛!

今天所要談的話題是:《心經》到底在說什麼?

在佛門,《心經》乃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所以在寺院裡被列為早上及晚上必須課誦的經典之一,在家的菩薩們不論是優婆塞、優婆夷通常也會將《心經》列為必須課誦的經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師、居士們對《心經》能夠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僅佛門早晚如是課誦著,而且道教也列為課誦及法會常用的經典之一,更不用說民間信仰的人們,也會將《心經》列為課誦的經典。可見《心經》在佛門、在民間非常受人歡迎、非常普及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心經》那麼受人歡迎?最主要是這部經文文字非常少,才兩百六十個字而已!

雖然有很多人,不論是識字的人或者不識字的人都會念《心經》,而且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可是一問他們:《心經》到底在說什麼?很多人一臉茫然的樣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乃至有出家法師、居士們說:「《心經》所說的就是緣起性空,就是性空唯名。」將《心經》的真實內涵整個推翻掉,成為心外求法的人。更可笑的是,這些推翻《心經》說法的法師、居士們每天早上都還課誦《心經》,這不是很奇怪、很顛倒嗎?可是他們都沒有警覺到,反而將宣說《心經》真實內涵的真善知識說之為「邪魔外道,其法義有毒」!其心顛倒無以復加,真的讓人感慨萬千!

既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乃至有人誤解《心經》所說的真實義,今天剛好借這個機會來說明:《心經》到底在說什麼?《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開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真心,祂可以讓眾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經。

《心經》所說的真實內涵是什麼?

這部經可以讓學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佛菩提。

一、聲聞菩提:乃是聲聞人所覺悟的法道。也是聲聞人聽聞 世尊的開示,用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來觀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虛妄,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聲聞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也就是斷了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痴,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舍壽時願意滅儘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處於無餘涅槃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永遠不再三界出現。由此可知,聲聞菩提乃是聲聞人聽聞 佛語開示,觀察蘊處界虛妄,並將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中無有一法存在,僅剩下無餘涅槃的本際獨存而已,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二、 緣覺菩提:乃是緣覺所覺悟的法道。也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有一個「識」,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這個識為止,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祂,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這個識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因此,緣覺觀察蘊處界等法都是虛妄,唯有這個識才是真實,所以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這個識存在,所以將自己的三縛結斷了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舍壽時願意滅儘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三界現身意。由此可知,緣覺菩提乃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無餘涅槃還有一個本際真實存在。祂在哪裡?不知道!也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願意滅儘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三、佛菩提:乃是菩薩覺悟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薩經歷五十二階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從十信位對 佛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圓滿十信位轉入十住位,開始在外門修菩薩六度萬行;經歷七住明心,開始在內門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以及十住眼見佛性—眼見自己的身心與山河大地虛妄的如幻觀,因此圓滿十住位,依序轉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於十地圓滿後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修集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要,不管是自己身體的內財或者是金銀珠寶等外財統統布施出去;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出現,於夜後分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薩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薩經歷五十二階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從菩薩最基本七住明心開始,了知萬法都是從這個真心出生,不能外於這個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現;如是次第修行,經歷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最後證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從上面分析可知:《心經》所說的真實內涵,不離《心經》所說的「心」,這個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在內;離開這個心,這個《心經》就不能稱為《心經》,應該要改名了!蘊處界及諸法以及三乘菩提等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說,《心經》主要的宗旨就是在談「心」,不能離開心而談《心經》,不能外於心而談蘊處界及諸法等;離開一切有情真心而談蘊處界及諸法等,那都是言不及義的戲論!又《心經》中心主旨就是「心」,可是祂還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以及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所以說,《心經》所談的面向有三個:第一個、是心,也是《心經》最主要的宗旨,亦稱為空性心。祂從本以來就在,未來也不會滅,祂真實存在。不是如佛門有些法師、居士們主張:「祂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將 佛所說真實有法的空性心變成虛相法,成為 佛所說的斷見外道。第二個、《心經》所談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是為空性心借緣所生的空相,本身是生滅不已的虛妄法。第三個、空性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空性心本身不生不滅,在世間上可以現前體會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存在。這兩者的體性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不生不滅的法,後者是生滅不已的法,由於這兩者的體性完全不同,不屬於同一個法,所以稱為非一;又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是空性心借緣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性心局部的體性,攝屬於空性心的一部分,與空性心不異,所以稱為非異;合此非一與非異,名為非一非異。也就是說,空性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非一非異。這個道理猶如手與身體一樣,手是手、身體是身體,兩者非一;可是,手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說手不是身體,故名非異;合此手與身體之間的關係,為非一非異。

看文章的各位菩薩們!當你知道及把握這三個重點後,你不會偏離《心經》所講的範圍:也不會被惡知識所誤導;因為你已經有能力判斷,避免走向與佛法無關的常見外道、斷見外道,因而延遲自己成佛的時程。

既然已經說明《心經》的主要宗旨就是心,接下來談《心經》的本文了:

首先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先解釋這一段經文:「已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們,很深入去參禪、去參究時,因為一念相應慧,於一剎那間親證真心之所在,現前觀照真心本來就自在,以及照見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沒有一法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因而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這樣能夠親證真心,以及可以現前觀察真心本來自在的菩薩,名為「觀自在菩薩」。當觀自在菩薩站在所親證真心的實際理地來觀察時,發現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蘊處界及諸法等任何一法存在,卻不妨礙在現象界上有蘊處界及諸法等生、住、異、滅現象出現。既然真實了知真心實際理地無有一法存在,當然沒有所謂生死以及種種苦厄可言;當菩薩轉依真心無所得,當然沒有種種生死及苦厄可言,所以就度一切苦厄。

接下來,分別解釋這一段經文的內容,首先談的是「觀自在菩薩」。有很多法師、居士們解釋觀自在菩薩就是 觀世音菩薩,其實他們誤會了,而且誤會得很嚴重!《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是指已經建立「真心本來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因為他遇到真善知識為他開導、為他建立正知見,譬如:真心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真心本來就自在;菩薩認同及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的正知見去參禪。所以觀自在菩薩的真實意思,就是指真善知識為菩薩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觀念,菩薩以此正知見去參禪、去參究,去尋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本來就自在的真心;在深入參禪的時候,於福德、智慧、定力等因緣成熟,一念相應慧,找到了本來就離見聞覺知、本來就自在的真心;現前觀察真心真的離見聞覺知、真的本來就自在,不是你觀察祂才自在,不觀察祂就不自在,而是從本以來就自在,不是有時自在、有時不自在;像這樣具有正知見參禪而證悟明心的菩薩們,才是《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

不是如法師、居士們所說觀自在菩薩就是 觀世音菩薩。想想看: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再來,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明心見性了,還要如《心經》開示,再一次參禪去證悟明心嗎?還需要於親證後現前觀察祂本來就自在嗎?根本不需要嘛!因為 觀世音菩薩早已經在不可思議劫以前找到本來就自在的真心,祂隨時隨地可以現前觀察自己及別別有情本來就自在的真心,不需要再一次以身作則去參禪、去現觀,不是嗎?如果不知道此中道理,而稱呼觀自在菩薩就是 觀世音菩薩,那是很不倫不類的說法,表示這個人沒有正知見,他根本不知道《心經》到底在說什麼?所以才會有如此說法出現。

接下來,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觀自在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很深入去參究、去親證真心之所在。然而要能夠很深入去參究,一定要有正知見、定力、福德等條件來莊嚴,否則是無法深入參禪乃至可以明心見性;所以,自古以來證悟的禪師並不是很多,只有少數人,並不是多數人。所謂的正知見,要有真善知識教導,告知真心離見聞覺知,告知要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告知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似一等等。所謂的定力,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淺定的功夫,於親證本來自在的真心時,才能悟得深、體驗也深。所謂的福德,就是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福德,因為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福德比較容易。諸如等等,具有「真心本來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們才能深入參禪,並於各種條件成熟時,佛菩薩給你這麼一念——也就是一念相應慧,親證本來自在的真心,因而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這樣一念相應慧而明心,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正觀現在前」,也就是般若正確的觀行現在前。當菩薩般若正觀現在前時,發現真心真的如真善知識所說,祂本來就自在,祂本來離見聞覺知,祂不在六塵起種種分別,會分別六塵的就是妄心七轉識自己,祂有染汙性。

當菩薩明心證真成為觀自在菩薩時,現前觀察:一者、這個本來自在的真心,實際理地無有蘊處界及諸法等任何一法存在,卻不妨礙在現象界上真心借著種種緣而有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不斷地出現;因而觀照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沒有真實的體性,成就《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二者、這個真心的實際理地無有一法存在,觀自在菩薩證悟無所得真心及轉依,來觀待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也是無所得,所以觀自在菩薩就在無所得當中不斷地斷除煩惱,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智慧與福德。這樣的作為好像有所得,其實是無所得,這是轉依真如無所得的緣故。縱使在現象界有種種苦厄出現,觀自在菩薩轉依無所得真心,也不以為意,因此「度了一切苦厄」。因為這樣的緣故,觀自在菩薩就在有所得當中無所得,如是次第修行,最後得以成就佛道。

最後作個小結論:所謂的觀自在菩薩,是指證悟明心的菩薩;因為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念慧相應,般若正觀的觀行現在前,找到本來就自在的真心;然後觀待真心所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都是真心借緣而出生的,本來就是虛妄法,因此照見五蘊皆空;又觀自在菩薩轉依無所得真心,來觀待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雖然在現象界示現有種種苦厄存在,可是菩薩轉依無所得真心,根本沒有任何苦厄可言,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

文章篇幅不短,共分五篇。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看。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三)
    既然空性心的實際理地沒有任何一法存在,當然是極寂靜沒有叢鬧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實際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論是五陰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憒鬧不寂靜的境界,不符合 佛在四阿含開示的「涅槃寂靜」的道理。
  • 心經全文中的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
    眾所周知,《般若經》講的主要是「空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大家都將佛門成為「空門」,即便不是佛弟子,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流傳很廣,所以大家都要學習心經。想要知道心經全文中的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首先要了解題目,般若,這個很多人都知道是大智慧,波羅蜜就是到達彼岸的意思,很多人都說般若波羅蜜是無上的妙法,但具體是什麼,沒有人參透。
  • 心經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叫做心經,它是佛門中的經典之一。這部經文是每個修行之人都會誦的一部經,它的每句經文都有很深的意思。為此,在修這部經時,師兄可以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這樣能讓自己對這部經有一定的認識。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所謂「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
  • 佛門裡必讀的八大經典,福報功德無量
    佛門「三寶」中,以三藏十二部經書典藉作為「法寶」的象徵。什麼是「三藏十二部」呢?佛經,即是佛教經典,主要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古印度時期通常不做文字記錄,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弟子們為了佛法不至於失傳,於是召集僧眾進行結集,共同回憶釋迦牟尼佛的言教,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後人將所有佛經合稱「三藏十二部」。
  • 心經裡的一個「心」,蘊含如此之大的奧秘!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二十一課除了般若是最重要的第一個關鍵詞以外,還要講這個心,我們常簡稱叫《心經》。《心經》這一部經典的核心就是要把我們的心給吃透什麼叫做心。在佛門裡邊,說實在話,就因為對這個心字,透不過來,什麼叫做透不過來呢?它不是理解不了,或者是沒聽過,而是悟不到。甚至找不著感覺,到不了那個點上,靈光的那個點上。
  • 佛教:誦讀《心經》,感悟四條佛法大智慧!
    《心經》在大乘佛法信眾當中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位佛弟子都能出口成誦。作為佛門經論中文字最為簡短精悍,內容卻極其深廣的經典,此經歷來都是僧俗兩眾所必修的經典,有很多佛子單憑持誦《心經》,就有令人讚嘆的成果。本文中我們就從實修的角度,說一說這部經中的四條大智慧。
  • 為什麼要抄《心經》?抄寫《心經》的功德利益?
    《心經》的全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思是「完成至高無上智慧的首要法門」,簡稱為《心經》,雖然通篇只有260個字,卻濃縮了整個般若類經典的精華,受持讀誦此經功德無量無邊。《三藏法師傳》中寫到: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
  • 《心經》的第一個字:觀
    觀照的智慧這人世間,有一部最短的經典。這部經典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就是佛門留給我們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常則稱為《心經》。大多數人不知道,道家經典裡也有心經,字數更少,僅有一百二十八字。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 關於心經全文的主旨,你了解多少?
    現在念誦心經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明白心經講的是什麼意思的人屈指可數,所以有很多的人都想知道心經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心經》所說的真實內涵,不離《心經》所說的「心」,這個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在內;離開這個心,這個《心經》就不能稱為《心經》,應該要改名了!《心經》中心主旨就是「心」,可是祂還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以及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 佛門中講的「一切唯心造」是什麼意思?
    那麼到底有沒有必要算命?算命是佛門提倡的嗎?算命準確嗎?人們對此有很多疑惑。人們為什麼會痴迷於算命?我總結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想走人生的捷徑。其實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堵在算命先生的手裡,著實不值。人生該走的路總該要走,哪有什麼捷徑可言?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 學佛解謎讀佛經《心經》不能去讀,這麼多年很多人都弄錯了!
    即便是不學佛的人也都知道《心經》,似乎《心經》不僅是佛法般若智慧的承載,還是許多人以佛為師的「敲門磚」,想要穩一穩自己的心,那就讀讀《心經》,跟著師父做功德,讀讀《心經》也能讓回向的果報上達天聽。那麼,你真的會讀《心經》嗎?
  • 幫你讀懂《心經》——《心經》結構圖解
    《心經》簡介《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這是唐玄奘法師所譯的著名佛經,也是自古最為流行的佛經中最短的一部。因此,歷代重視把握佛門智慧本質者皆喜以持誦此經為常課。再加之,此經所闡述的「空觀」文詞,在魏晉玄學流行以來,與奉持道家「以無為本」的文化階層看來,頗覺對其胃口,因而在士大夫中甚為流行;再加之此經篇幅長短適中,慕佛理而擅書法者,無不以留下一幅書寫此經之墨寶為榮幸,如元代趙孟,直至清代康熙、乾隆、近代佛教界領袖趙樸初居士等書法大家均有手書的《心經》傳世。
  • 都知道學佛,可你知道《心經》是怎麼念的嗎?
    即使不學佛,很多人也都知道佛教幾部經典《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也都知道佛教幾位慈悲度世的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有事件以肉身廣益佛法度化眾生的著名禪師如:達摩祖師、法海禪師、玄奘法師等。進入佛門後,到底哪部經書在佛弟子心中位置最高?
  • 《心經》到底有多厲害?能量超乎你的想像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卻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弘一法師評價說:「《心經》雖僅二百餘字,但攝全部佛法。」那麼,《心經》到底有多厲害?又厲害在哪裡呢?
  • 範文才書寫《心經》,以美濟心,靜以致遠
    他的書法用墨濃淡乾濕一任自然,狂放之處,不忘內斂,頓挫之時,不失深遠,蒼茫樸拙之氣淋漓紙上。心經 45x60cm 範文才驀然回首,一路風雨一路歌。心經 40x60cm 範文才《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僅260字),但在佛門中的地位至為崇高,影響最大的一部經典著作。《心經》不僅為學佛人必究之重要典籍,也是歷代祖師、大成就者終身奉為圭臬的寶典。
  • 喜歡念《心經》的人有大福報!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印度佛教盛行的年代,都會有一些小乘根器之人,雖然他們也是佛門弟子,但卻只崇尚四諦法門與人無我見解,一聽到般若法門,就膽戰心驚,那麼,在末法時期,像我們這樣的人在聽到空性法門以後,感覺難以理解或匪夷所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 《心經》居然如此神奇,只要經常這樣做,違緣就會日益減少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指彼岸,而「蜜」指「到」,「多」是語氣助詞,一般翻譯成多,「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就是通過智慧到達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是佛法的精髓,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精髓,其全文短短260字就闡釋了佛法的「空性」和「般若」,將《大般若經》的要義盡攝無遺,因此,讀誦《心經》就等於讀誦《大般若經》。
  • 《李建軍書〈心經〉〈金剛經〉》出版 彰顯經典要義
    《李建軍書〈心經〉〈金剛經〉》出版 彰顯經典要義 2014-08-27 13:26:00繼篆書《論語》、《道德經》等兩部經典之後,山東書法家李建軍篆書《心經》、《道德經》作品再度贏得山東書法界和學者稱道。  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李建軍書〈心經〉〈金剛經〉》一書封面為黃色,採用與古代書籍相同的右翻裝幀,文字採用豎版繁體排版。翻開書頁後,可以看到名家繪製的兩幅佛像。此外,書作還配有豎排繁體字供讀者參考。
  • 《心經》:心經21遍視頻
    我們修行心經會有很多的方法,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去修行心經都會有很多的好處,並且還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作用,而我們在看心經21遍視頻的時候,一定要用心的去修行,這樣我們才能夠領悟到心經的好處。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修行心經的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