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的智慧
這人世間,有一部最短的經典。這部經典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就是佛門留給我們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常則稱為《心經》。
大多數人不知道,道家經典裡也有心經,字數更少,僅有一百二十八字。
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得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幾個關鍵問題
1、我們每時每刻的存在都離不開本體,它是涵容萬物,且與萬物合一的永恆之「體」。那麼這個永恆之「體」是誰的「體」呢?
2、這個世間有一個大的、不變的、涵容萬法的規律存在著,並且一直存在著。
我們是不是依止這個「法而如是」存在呢?是不是依止我們本來存在的存在而顯現呢?
我們的存在本身是不是「法而如是」呢?我們的存在是不是「道法自然」呢?
3、如果萬物都在這個「體」裡面存在,那這個「體」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體」。換句話說,如果找到了自己的體,是不是也就找到了與萬物合一的「體」?
我們是萬物的一份子,萬物的「體」也就是我們的「體」。那麼萬物是不是在我們的「體」裡面生的呢?
4、既然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體」,如影隨形地生滅著我們現在運用的這個「體」(包括我們看到的和沒看到的、感受到的和沒有感受到的萬事萬物),那麼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覺知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
5、如果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體」,一直在生著萬物,萬物無論是生還是滅都無法逃脫這個「體」,那麼這個「體」一定是屬於萬物的。
6、有形有相的我們與這個不生不滅的「體」的連接處在什麼地方?它究竟是什麼?
這是所有的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靈都務必要知道的問題。
佛家、道家如是說
我們先看看佛家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怎麼說的: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是每一個佛教徒必須要讀的經典,相信凡是與佛教有關的人,對《心經》都是耳熟能詳的。
《心經》開篇就告訴我們如何破掉無明,回歸本源;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是如何在自己的本體裡面生生滅滅的。
《心經》的第一個字,就是「觀」。
我們再看一下道家的《太上老君說了心經》是怎麼說的: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不動不靜,無念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主,主無所心,心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
佛家《心經》裡面的第一句話是「觀自在菩薩」,道家《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裡面的第一句話是「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兩部經典都在開篇就用了一個「觀」字!
目前很多注釋版《心經》都將「觀自在菩薩」解釋成「觀世音菩薩」。那麼觀世音菩薩又是誰呢?如果觀自在菩薩是別人,那他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把「觀自在菩薩」換成「張三菩薩,或者李四菩薩,張三在修行之後,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了一切苦厄;或李四在修行之後,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了一切苦厄,我想問:這「張三」和「李四」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很多人相信:「誦經千遍,其意自明。」但為什麼我們天天看著李嘉誠經營,卻不能成為億萬富翁呢?
真正的修持,真正的開智慧,是極具內涵的。
真正的大企業家、大富翁是找到了內在的智慧,才會在世間有了很高的品行,才會得到了財富。
可見「觀自在菩薩」或「觀世音菩薩」,與「張三菩薩」或「李四菩薩」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