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第一個字:觀

2020-12-25 UCCC時照禪學堂

觀照的智慧

這人世間,有一部最短的經典。這部經典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就是佛門留給我們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常則稱為《心經》。

大多數人不知道,道家經典裡也有心經,字數更少,僅有一百二十八字。

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得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幾個關鍵問題

1、我們每時每刻的存在都離不開本體,它是涵容萬物,且與萬物合一的永恆之「體」。那麼這個永恆之「體」是誰的「體」呢?

2、這個世間有一個大的、不變的、涵容萬法的規律存在著,並且一直存在著。

我們是不是依止這個「法而如是」存在呢?是不是依止我們本來存在的存在而顯現呢?

我們的存在本身是不是「法而如是」呢?我們的存在是不是「道法自然」呢?

3、如果萬物都在這個「體」裡面存在,那這個「體」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體」。換句話說,如果找到了自己的體,是不是也就找到了與萬物合一的「體」?

我們是萬物的一份子,萬物的「體」也就是我們的「體」。那麼萬物是不是在我們的「體」裡面生的呢?

4、既然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體」,如影隨形地生滅著我們現在運用的這個「體」(包括我們看到的和沒看到的、感受到的和沒有感受到的萬事萬物),那麼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覺知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

5、如果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體」,一直在生著萬物,萬物無論是生還是滅都無法逃脫這個「體」,那麼這個「體」一定是屬於萬物的。

6、有形有相的我們與這個不生不滅的「體」的連接處在什麼地方?它究竟是什麼?

這是所有的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靈都務必要知道的問題。

佛家、道家如是說

我們先看看佛家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怎麼說的: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是每一個佛教徒必須要讀的經典,相信凡是與佛教有關的人,對《心經》都是耳熟能詳的。

《心經》開篇就告訴我們如何破掉無明,回歸本源;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是如何在自己的本體裡面生生滅滅的。

《心經》的第一個字,就是「觀」。

我們再看一下道家的《太上老君說了心經》是怎麼說的: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不動不靜,無念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主,主無所心,心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

佛家《心經》裡面的第一句話是「觀自在菩薩」,道家《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裡面的第一句話是「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兩部經典都在開篇就用了一個「觀」字!

目前很多注釋版《心經》都將「觀自在菩薩」解釋成「觀世音菩薩」。那麼觀世音菩薩又是誰呢?如果觀自在菩薩是別人,那他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把「觀自在菩薩」換成「張三菩薩,或者李四菩薩,張三在修行之後,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了一切苦厄;或李四在修行之後,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了一切苦厄,我想問:這「張三」和「李四」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很多人相信:「誦經千遍,其意自明。」但為什麼我們天天看著李嘉誠經營,卻不能成為億萬富翁呢?

真正的修持,真正的開智慧,是極具內涵的。

真正的大企業家、大富翁是找到了內在的智慧,才會在世間有了很高的品行,才會得到了財富。

可見「觀自在菩薩」或「觀世音菩薩」,與「張三菩薩」或「李四菩薩」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260個字的心經,最核心的思想,只有一個字!
    《心經》是每一個學佛人都會背誦的一部佛經,整部心經當中只有260個字,雖然說心經中每一個字都非常重要,但如果非要找出最精華的一個字,你知道是哪個字嗎?雖然這句話是心經的核心,但心經中最重要的第一個字,卻不在這句話當中。有人說:心經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確實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一個字,也不在這句話當中。個人覺得,心經中最重要的一個字,不在經文當中,而在經名當中。心經的經名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 心經:260字心經註解
    雖然心經只有260個字,但是心經中的內容是有很多的,所以師兄一定要用心點的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才能夠知道心經全文解釋,如果師兄在修行心經的過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麼師兄是能夠去了解260字心經註解的,下面我們就去簡單的了解一下吧!心經註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心經》全文僅一「心」字,為何稱為《心經》?「黃帝密文」釋疑
    《心經》是高度濃縮佛法精華的一部經,全文三百餘字,只在經文的中間部分有一句「心無掛礙」,而且這句「心無掛礙」在《心經》全文中,並不是核心內容。於是,問題來了……在佛經中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一部經,為什麼會用經文中並不重要的一個「心」字來命名呢?
  • 無無無,空空空,《心經》中的重複字帶來的挑戰
    《心經》的文字有個特點,重複字特別多。正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無」字,出現了21次。其次是「不」,出現8次。「波羅」和「空」,各出現7次,「色」「是」「咒」各出現6次,「菩提」「般若」各出現5次。細看歷代書法家的《心經》作品,他們的處理都十分妥當,比如說懷仁和尚集王羲之行書字《心經》,上述重複字沒有一個是相同的,要從當時已有王羲之書法作品中找齊這些字,難度很大,但懷仁和尚一絲不苟地按照書法規矩行事,令人欽佩。
  • 心經第一:心經的幾大殊勝之處,您不可不知
    比如禪宗最重要的幾部是《金剛經》,《楞伽經》,《維摩詰經》,《楞嚴經》,淨土是「五經一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行願品》,《圓通章》,法華宗是《妙法蓮華經》,華嚴宗是《華嚴經》,唯識宗是《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等。
  • 《心經》裡的一個「心」字 奧義無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是核心的意思。因為一部《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一卷經有一萬字左右,六百卷就有六百萬字。六百萬字的《大般若經》以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經》為核心、為綱領。所以這個「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所以叫《心經》。 「經」字的意思和我們中國傳統的解釋有相同的地方,佛教講「經者,聖人被下之言」,聖人為了教化大眾所說的話,叫做經典。經典的本意有「經常」的意思,聖人所說的話有真理性,常恆不變,具有穩定持久的權威性。
  • 《心經》中有一個字很重要,和學佛修行有很大關係,看了就知道了
    《心經》中有一個字很重要,和學佛修行有很大關係,看了就知道了。佛教經典三藏十二部,《大般若經》600卷,經中之王《華嚴經》80卷,都很長,讀起來很慢。幸好有一部《心經》很短,全文只有260個字。《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單易記,是所有佛經中最短的。雖然只有短短的260字,卻包含了600卷大乘般若的核心,是大乘佛法的教義和總綱。《心經》是在講自己的心,是心的修行,與每個人都關係密切。其內容卻極為豐富,已經圓滿地概括了從凡夫到成佛之五道位的所有見地、修行方法和修證的果位。《心經》可以說從開始到結束,講述了成佛的真諦。
  • 一共260個字,「無」還重複了21遍,《心經》憑什麼讓人著迷
    一篇只有260個字的短文,想把一件事情講得清楚透徹,有點難度。小學五六年級的作文,還動不動就上800字呢。更何況260個字裡,光「無」字就重複了21遍,「不」字重複了9遍,「是」字也重複了9遍。這樣算下來,感覺好像都是水分,這樣的文章還有人會讀麼?當然有,這篇文章就是《心經》。
  • 《心經》的咒是什麼?就是結尾的這18個字,如何理解?
    《心經》這部經書,文字雖然不多,只有260多個字。若光從文字上看,並不難懂,因為這部經書的文字也是非常淺而易懂的。若是從理論和經義上看,其實也不難,因為整部書也就是圍著「觀自在」這個概念進行詮釋和解讀而已。
  • 《心經》是諸經之心---王惕
    在六百卷的《般若經》裡有《學觀品》,此品有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但不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說的。其二:《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法師,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
  • 淨慧長老:《心經》那麼好,如何去運用?
    如果我們平時沒有時間念誦《心經》的全文,那就念這個咒。我建議大家把這二百六十個字每天最少背誦十次。學《心經》用《心經》,就是來解除火燒心的痛苦。昨天我還講到,要在三個字上下功夫 :「觀」、「行」、「空」。
  • 心經:心經如何修持
    修持《心經》的法器,就是要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其一,修行打坐之前,要把裡裡外外的一切事全部處理完,否則,正在打坐的時候,才想起電爐沒有關、煤氣沒有關,然後馬上從坐墊上站起來,驚慌失措地往外跑,這就很難專心致志地修法。以前噶當派的好多格西都有這樣的教言:在坐禪的過程中,即使是父親死了也不能出門。我們在修行時也應該這樣想:坐禪的時候,不管發生任何事情,我都絕不分心!
  • 法布施《心經》,讓觀世音菩薩加持庇佑,開智慧,度一切苦厄!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經只有260字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只要有佛弟子的地方,就會有心經。《心經》是篇真正教人覺悟的文章。即使瀏覽一遍也功德無量!一個人常常行衰運,必定心神恍惚,心經可以攝住一個人的心神,轉而行好運。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心經》用這12個字來描述,雖有見地,但並非真相
    在《心經》對於本心的描述,用了12個字,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從生滅的角度上說,本心原就沒有生滅,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從物這個層面上說,它沒有任何「塵埃」可染,也不主動染任何「塵埃」,所以說「不垢不淨」。
  • 《心經》解讀:「悟空」的本質,其實就是這4個字,如何參悟?
    在《金剛經》中,我們知道須菩提解「空」第一,並以解「空」而聞名於世。在《西遊記》中他還有一位得意的弟子名叫孫悟空。也正是因為這位弟子悟得了」空「,他才能夠千變萬化,無所不能。我們甚至可以說,孫悟空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本事,都得益於他所悟「空」。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讀懂《心經》260字,直抵靈性的巔峰
    於是,就有了《心經》的答案,那就是:沒有答案。如果我們要對世間的所有問題提供一個終極性的答案,那麼,最真實的回答就是:沒有答案。恰恰是我們以為有答案的心,以及我們尋找答案的心,源源不斷地製造著我們痛苦的源泉。《心經》提供了另外一個全然不同的思路,那就是,超越對於答案的尋求,擺脫對於外在神靈的尋求,而只是依靠自己,就在此刻,安下心來,觀察並且看清存在的真相。
  • 幫你讀懂《心經》——《心經》結構圖解
    這部短經言簡意賅,高度濃縮、概括了「般若法門」的核心要義,並成為總持、傳承「般若中觀法門」的一個象徵性標語符號。因此,歷代重視把握佛門智慧本質者皆喜以持誦此經為常課。當時執政者嵯峨天皇深感痛心,因高僧空海大師上奏,以一字三禮的竭誠儀式抄寫《心經》;並在《心經》淨書完成之際,立刻有了靈驗,疫病即時被控制,全國歡喜之聲遍及大街小巷。之後為了解救國家的災變、民生的疾苦,後光、後花園、後奈良、正親町、光格等五位日本天皇,亦舉行寫經儀式。這些抄寫的經文與手書《心經》手稿一同被奉祀於大覺寺的心經殿中。
  • 心經、金剛經,如此受歡迎,只因背後隱藏著一個字!
    心經、金剛經,是佛教諸多經典中,流行最廣,名氣最大的兩部佛經,佛教的經典有很多,為何金剛經和心經,能有如此盛名,其實,全部都歸功於,這兩部經典,背後所隱藏著一個字。心經很短,只有260個字,金剛經雖然長一些,但其內容,也是比較單純的,可以說,這兩部經典,非常受到中國人的喜歡,或許也與玄奘法師和鳩摩羅什有關,因為這兩大譯經家所翻譯出來的文字,都非常精練,可以說,這兩部經書,都是用了最少的內容,概括了最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