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解讀:「悟空」的本質,其實就是這4個字,如何參悟?

2020-12-20 問過藍天

在《金剛經》中,我們知道須菩提解「空」第一,並以解「空」而聞名於世。在《西遊記》中他還有一位得意的弟子名叫孫悟空。也正是因為這位弟子悟得了」空「,他才能夠千變萬化,無所不能。我們甚至可以說,孫悟空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本事,都得益於他所悟「空」。

佛像

那麼,悟「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參悟呢?

其實就是這4個字:悟及本心!

在《心經》中,悟「空」就是悟及本心,也就是見及本心。因為天地萬物皆是本心所產生的幻象。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幻象,在佛教中也稱為「色」,因此,一切外物由「色」而有,即色是由外物而生。外物是有,本心原本無一物,卻因它而生有,這個有也叫相。

「相」這個字,解開的話,就是「目」和「木」,因此目看木稱之為相。

目是眼睛,天地萬物在佛學裡統稱為相。人的心裡原本沒有相,有相是因為看見外物之後,心裡就生出一個與外物一 樣的物,這個物就是相。

因為外物只是幻象,因此也稱為「空相」。色、受、想、行、 識,全是本心裡生的相,全都不是外在實有之物,所以全是空相。 我們看外物時,如果有「觀自在」的意識,便可由外物見心相,於是由心相而知色、受、想、行、識等一切心中之有都是心相,而心相本空,於是一下就見到了本心。

所以觀自在,由物到相,由相到本心,最終見其本來。這個過程其實非常短,禪宗之中稱之 為「頓悟」,「頓」就是一下子,瞬間覺悟的意思。

因為本心一無所有,這就是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所在表達的意思。但心可以生有,也可以生了相,心有了物,所以色、受、想、 行、識全是心中的物。

如果心中的物去不掉,就見不到本來,即使知道本心無物,還是見不到,於是就神秀法師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因為神秀他本身也知道本心無物,但是生物是心的本能,心必生法,怎 麼可能不生相呢?不生相就不是心了。可是生了相,心就落在相上了,落了相又覺得不對,於是又要把相去掉,這就是神秀法師的境界。

所以,在《心經》之中,觀世音對舍利弗說「諸法空相」,就是告訴他既然知道「五蘊」都是心中所生的相, 那麼就可以空「五蘊」了。 這個「空」,這不是我們常說的空,也不是沒有的空,而是空掉的空。這個空並非是指某一物或者狀態。如果這個空有所指的話可,那就又成了一個相。

所以《心經》說的空,不是相,而是非相。因此,空是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更描述,因為能講出來能用文字寫的都是相。所以對空的解釋,一解就錯,一解就著相。

相關焦點

  • 《心經》的咒是什麼?就是結尾的這18個字,如何理解?
    《心經》這部經書,文字雖然不多,只有260多個字。若光從文字上看,並不難懂,因為這部經書的文字也是非常淺而易懂的。若是從理論和經義上看,其實也不難,因為整部書也就是圍著「觀自在」這個概念進行詮釋和解讀而已。
  • 《心經》的一句著名經文 愛因斯坦竟然這樣解讀
    當他談到佛家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竟然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女色其實是空有的鏡花水月,即色不異空,如果真想美女了可以在腦子中虛構一個美女想想就好了,聊以自慰,不要真的去找美女,即空即是色。」眾人聽之哄堂大笑,贊其見解獨到。我聽之,笑而不語。畢竟將此經文中的「色」字解讀為「女色」的人多了去了,很多人勸解男人別貪戀女色時常用這句經文以誡之。
  • 《心經》解讀,「五蘊」如何空?其實你需要換個方向
    學佛之人,所謂的修行,其實本質上就是悟」空「,也就是空」五蘊「。但很多人就是空不了。其根本原因是從」色「見空不容易,因此,要通過」五蘊「來空,也就是通過」色、受、想、行、 識「來空。觀音像只是事實證明,從「五蘊」來空也並非易事,因為這樣的方法其實是從有歸無,也就是把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參證到「無」,這當然是不容易辦到的。
  • 心經解讀,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沒有之一!破解心經的秘密
    接下來你聽到的這個關於心經的解讀,將會是有史以來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應該沒有之一。並且這個解讀沒有什麼很虛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大白話,只要有一個正常人的邏輯思維都能聽懂,所以請仔細聽完,然後以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為什麼敢說這個心經解讀是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
  • 《心經》的第一個字:觀
    觀照的智慧這人世間,有一部最短的經典。這部經典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就是佛門留給我們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常則稱為《心經》。大多數人不知道,道家經典裡也有心經,字數更少,僅有一百二十八字。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 260個字的心經,最核心的思想,只有一個字!
    《心經》是每一個學佛人都會背誦的一部佛經,整部心經當中只有260個字,雖然說心經中每一個字都非常重要,但如果非要找出最精華的一個字,你知道是哪個字嗎?很多人背誦心經,都會從第一句話開始背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其實是整部心經的核心內容,也是對整部心經的概括和總結,通過這句話我們能夠了解心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心經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我們能夠像觀音菩薩一樣,度一切苦厄。
  • 《心經》中的大明咒,解讀密碼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心經》全書僅有兩百六十多個字,卻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就是說,儘管這本經書的字數不多,但其經文卻是字字珠機,道出了佛法的精髓,經中的很多概念如「色」、「空」、「五蘊」、「觀自在」「自在」等,都被其它的經典多次引用。
  • 《心經》——消除心魔最神奇的經典,照亮唐僧艱難西行之路的關鍵
    八戒原來認得這山,名為浮屠山,有個烏巢禪師在此山修行。這位禪師人如其名,竟然是住在山中香檜樹上的一個草窩鳥巢裡面。所謂浮屠,就是指的佛教中的塔。佛教初傳入中土的時候,就曾被稱為浮屠教。塔,乃是節節通透之物,由下而上,層層上達,從有為層層修至無為,同時也是寓意修行者心如佛塔,要通達無礙,不要有阻滯。
  • 道家精髓: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其實就是這5個字,如何理解?
    道觀千百年來,這個概念爭議從未間斷過。其實就是這5個字:無為無不為。如何理解這5個字呢?「無為」並非就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看似不為。實際上是一切都「為」,它更強調在「有為」的過程中不留痕跡,因此,常被看似「無為」。但「無為」的真正內涵實際上是無所不為。
  • 《心經》全文僅一「心」字,為何稱為《心經》?「黃帝密文」釋疑
    《心經》是高度濃縮佛法精華的一部經,全文三百餘字,只在經文的中間部分有一句「心無掛礙」,而且這句「心無掛礙」在《心經》全文中,並不是核心內容。於是,問題來了……在佛經中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一部經,為什麼會用經文中並不重要的一個「心」字來命名呢?
  • 《心經》和《金剛經》,隱藏著一個字,悟透就能開悟!
    《心經》和《金剛經》這兩部佛教經典,幾乎人人都熟悉,很多人都會每天讀誦和背誦這兩部佛經,這兩部佛經流行最廣,並且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這兩部經書之中,都隱藏了這樣一個字,而這個字在大乘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
  • 出世修《心經》入世修《道德經》處世修《孫子兵法》
    出世修《心經》,入世修《道德經》,處世修《孫子兵法》!出世為最難修之法門。心經就一個字空!生死是空,增減是空,垢淨是空,六根六塵是空,苦集滅道是空,空才能心無掛礙,沒有恐怖,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我們所追尋的所恐懼的富貴貧窮,生死榮辱,成敗得失,善惡苦樂皆是心魔,不能悟空,為心所累,恐怖於貧窮,死亡,羞辱,兇惡,痛苦!執迷於富貴,長生,名聲,成功,得到,善行,快樂!心為所累不能自由所以世人皆苦!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心魔不除心墜紅塵之苦!世間能修成此佛道者也就達摩祖師,唐鑑真,雖其盡力傳法,但卻後無來者!
  • 《心經》要告訴世人什麼?全篇260餘字,只為明了1個概念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作《觀音心經》是佛教經典中最為世人廣知的經書之一,其文字簡短全篇僅二百六十餘字(幾個版本)內容卻包羅萬象,洞悉宇宙萬物蘊藏智慧無窮。其實在經文的第一句中就做出了解答,那便是「度一切苦厄」,所謂的「苦厄」便是人世間所有的痛苦厄運,所有令人心生恐懼不願面對的事,生老病死、哀怨困頓等等。之所以人會產生苦厄的感受,源自於人並不能把這些事物的本質看通透,人總是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對不解事物感到疑惑,又因為不能消除恐懼解開疑惑而感到痛苦。所以《心經》的作用便是讓人消除這一切不願面對的感受和體會。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這2個字價值千金,能度一切苦厄!
    心經中的每個字,其價值都是用金錢無法估量的,而在這260個字當中,有兩個字的價值,更是大到無法想像,因為這兩個字的,可以度盡一切苦厄,讓一切眾生,都能遠離顛倒夢想,遠離痛苦。這兩個字就在心經的名字中就提到過,那就是「般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禪修」二字的本質是什麼?真知道的話,就可以修行了
    所謂的「禪」,即禪那,最初來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修行之人的專用語,漢譯過來有靜慮之意,也就是靜慮、正審思慮,當然也有參悟的意思。「禪」這個字,在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之前,與「蟬」字通用,表示萬變而不離其宗,另外,也有禪讓之意,有和平讓位,強調精神層面的延續。
  • 手抄《心經》,放下萬丈煩惱苦厄,沒有過不去的坎
    文/一隻孤獨的老鷹生活百味雜陳,世界其實很美好為什麼我經常建議大家沒事念念《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篇經文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大義基本好懂。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工作中難免會產生無明惱火,無明邪念,無明執著,這些擾亂著我們的心緒,影響著我們的精神狀態,都是無明惹的禍,這就是原因。很多人這一生都會遇到苦惑,有的能處理解決掉,有的則無法解決處理,有的苦是短暫的,而有的苦則是長久的伴隨,所有的這些都產生於我們的內心。
  • 你這樣解讀《心經》會貽害眾生
    而這真相就是當下面前是「夢」。所以佛在整個大乘佛法的第一個階段「中觀」講的全部內容就是在闡述這個事實。核心思想就是「人法皆空」,指的就是我們這當下面前的夢中境界裡人和法都是不存在的,現在的一些科學實驗也都越來越靠近了這個方向,如量子力學的雙縫實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核心內容,就這兩個字!
    在佛陀的各處以及各個時期的講法中,反覆提到事物的構成本質。這是外在的物質存在的因素。除了外在,還有一種由心而生的事物的變化方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裡的心,就包括上面所說的色、受、想、行、識。佛陀將這五種東西,稱之為五蘊。人的一切感覺感受,都來源於五蘊。
  • 《心經》釋疑:抄心經最後如何落款
    抄寫心經不一定是需要寫落款的,但是有的人可能想寫完了心經之後送給別人,所以在抄寫心經以後,就想知道怎麼落款。當你在寫落款的時候,可以參考下文去寫。落款建議:XX雅正 惠存 X年X月X日 XX敬書 鈐印寫心經之後,你寫上名字和日期也就可以了。但是你寫心經,不能隨意,要知道準備什麼,才能讓自己修持心經的效果更好。
  • 《心經》解釋:什麼人不適合念心經
    念誦心經沒有任何限制,只要自己是真心想誦讀心經了,什麼人都可以。但是我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要知道用什麼方法,這樣對我們自己才會是最好的。如果我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想要體會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讀誦心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