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中,我們知道須菩提解「空」第一,並以解「空」而聞名於世。在《西遊記》中他還有一位得意的弟子名叫孫悟空。也正是因為這位弟子悟得了」空「,他才能夠千變萬化,無所不能。我們甚至可以說,孫悟空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本事,都得益於他所悟「空」。
那麼,悟「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參悟呢?
其實就是這4個字:悟及本心!
在《心經》中,悟「空」就是悟及本心,也就是見及本心。因為天地萬物皆是本心所產生的幻象。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幻象,在佛教中也稱為「色」,因此,一切外物由「色」而有,即色是由外物而生。外物是有,本心原本無一物,卻因它而生有,這個有也叫相。
「相」這個字,解開的話,就是「目」和「木」,因此目看木稱之為相。
目是眼睛,天地萬物在佛學裡統稱為相。人的心裡原本沒有相,有相是因為看見外物之後,心裡就生出一個與外物一 樣的物,這個物就是相。
因為外物只是幻象,因此也稱為「空相」。色、受、想、行、 識,全是本心裡生的相,全都不是外在實有之物,所以全是空相。 我們看外物時,如果有「觀自在」的意識,便可由外物見心相,於是由心相而知色、受、想、行、識等一切心中之有都是心相,而心相本空,於是一下就見到了本心。
所以觀自在,由物到相,由相到本心,最終見其本來。這個過程其實非常短,禪宗之中稱之 為「頓悟」,「頓」就是一下子,瞬間覺悟的意思。
因為本心一無所有,這就是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所在表達的意思。但心可以生有,也可以生了相,心有了物,所以色、受、想、 行、識全是心中的物。
如果心中的物去不掉,就見不到本來,即使知道本心無物,還是見不到,於是就神秀法師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因為神秀他本身也知道本心無物,但是生物是心的本能,心必生法,怎 麼可能不生相呢?不生相就不是心了。可是生了相,心就落在相上了,落了相又覺得不對,於是又要把相去掉,這就是神秀法師的境界。
所以,在《心經》之中,觀世音對舍利弗說「諸法空相」,就是告訴他既然知道「五蘊」都是心中所生的相, 那麼就可以空「五蘊」了。 這個「空」,這不是我們常說的空,也不是沒有的空,而是空掉的空。這個空並非是指某一物或者狀態。如果這個空有所指的話可,那就又成了一個相。
所以《心經》說的空,不是相,而是非相。因此,空是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更描述,因為能講出來能用文字寫的都是相。所以對空的解釋,一解就錯,一解就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