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被誤解的藝術?

2020-12-16 界面新聞

大家對紋身的態度一直都這麼模稜兩可,一方面覺得紋身酷,另一方面又覺得紋身非「良家之子」所為。但不得不說,有些紋身真的很漂亮。

賈斯汀·比伯脖子後的翅膀紋身

約翰尼·德普說過:「我的身體就是我的日記,我的紋身就是我的故事。」很多人也像他一樣用紋身的形式紀念自己每一階段的人生,這張紋身就是主人為了紀念因意外而死去的貓咪。

@ZHUO卓一

Maroon5的主唱亞當·萊維的胸前也有一個白鴿圖案的紋身,以此悼念在9·11事件逝去的生命。

人們也喜歡用紋身來表達對伴侶的愛意,貝克漢姆的左臂上那個6英寸的紋身,就是一張維多利亞碧姬·芭鐸式照片,愛妻人像紋上身,掌聲送給好男人。

不過,這真要是在街上碰見一個紋著花臂或者花腿的人,估計很多人還是會繞道避之:看著不像好人……大家為啥對紋身是這個態度?今天就好好扒一扒紋身那些事。不過,在開扒之前,小印還是要強調一下,雖然有的紋身很漂亮,雖然明星們也有紋身,但沒事幹別學著瞎紋!

是的,你沒聽錯,紋身最初就是一門傳統藝術,古埃及人就尤其熱衷,1991年發現的冰人奧茨(Otzi the Iceman),身上就有大大小小61處紋身。

不過那時候的紋身都比較簡陋,大多都是線形或者菱形,而且更多是用作一種醫療手段,丹尼爾·富凱在檢查女祭司哈索爾(Hathor)的乾屍時就發現,這些「疤痕」紋身可能是用來治療盆腔腹膜炎的。

更有趣的是,古埃及的紋身似乎只在女性皮膚上進行。古埃及婦女似乎把紋身看作自己的護身符,大多集中在腹部和大腿根部,比如孕婦的肚子上通常會紋上網狀圖案,用這張網保護腹中的胎兒。雖然最早的紋身發現於古埃及,但在幾千年前,我們的中國古人也發明出了自己的一套紋身,不過,千萬不要以為這就背離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文化,因為,紋身這種事情,一開始跟中原文明還沒什麼關係。

中國早期的紋身部族主要分布在沿海湖泊地帶,也就是華夏人稱之為夷、越、蠻、獠的地方。相比於中原安定的農耕作業,「野蠻人」的漁獵生活充滿著變數和危險。

所以,當中原農耕者為風調雨順向天地禱告時,「野蠻人」就在皮膚上刻下花紋,裝扮成獸類的模樣,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生存。所以蠻夷紋身,相當於cosplay,假裝自己是野獸,從而免受真正的野獸攻擊。

在巫術盛行的時代,這種紋身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暗示,如同魔法加成,讓紋身者得以進化,變得更加悍勇無畏。久而久之,甚至演化出階層區分作用,猛士、首領的紋身就與常人不同。

所以漢人一貫視紋身為蠻夷的象徵,彼之公序良俗,我之傷風敗俗。但從唐代起,這種狀況有所轉變。大唐對外來文化極度包容,雖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紋身本身無辜,所以只要遵紀守法,沒事幹別瞎紋(比方說學九紋龍史進,那就是僭越了),官府才懶得找你麻煩。

到了大宋,紋身更是達到了巔峰。宋人對紋身的狂熱是難以想像的,有些軍人除了按規制刺青,還會找人刺一些其他的東西,最著名的就是嶽王爺那刺入肌肉,也刺入青史的「精忠報國」。

在今天的非洲,土著部落甚至會在身上雕刻出「疤痕紋身」,通過在傷口中添加菸灰或骨灰在皮膚表面形成浮雕,他們認為這些圖案可以抵禦不良能量,同時展現人生的裡程碑。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標記就成為自豪感的重要來源,描繪出他們一生的耐力和決心。

即便是保守的漢人,也一度對紋身非常開放。所以,紋身在今天怎麼就和不良掛鈎了呢?

要說這事兒還真不賴紋身,畢竟它就是一個圖案,圖案只有美醜,哪有什麼優良。意義是人賦予的,而紋身就有著罪惡的歷史。早在周朝,紋身就被用於刑罰,也就是「黥面,墨刑」。

後來,紋身傳入日本的時候,由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也將紋身看作懲罰犯人的手段,在江戶時代,紋身就有了明文立法,官稱「入墨」,是整治被流放和沒有正式身份的「無宿人」的一種手段。我國小說一般把「入墨」稱為「金印」,大多刺在太陽穴附近,《水滸傳》裡武松披頭散髮就是為了遮住這個記號。

日本當局會根據犯罪類型和量刑輕重,在罪犯的手臂、手腕、額頭或面部等顯眼位置刺青,通過這種標記,提示其他人遠離這些危險者。

這種處罰方式持續了150年,直到1870年才被明治政府廢除。百年的禁令足以讓社會形成一個新的階層——有紋身的社會遺棄者。他們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不受待見,除了拉幫結派成為不法之徒以外沒有別的選擇,這就讓日本民眾對紋身者產生了恐懼。而到了近代,黑社會組織的興起,更是讓人談紋身色變,為了讓自己的幫派形象突出,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紋身表明他們的身份。

在法國,由於天主教認為紋身者是違背上帝旨意的異教徒,因此只在下層囚犯中流行,而囚犯乖張的個性又使他們喜歡刺上「該死」、「復仇」的字眼,進一步加劇了主流社會對紋身的唾棄。

即便是開放的美國,紋身也一度是負面的社會恥辱,甚至被看作是導致肝炎增加的罪魁禍首,它的主力也是飛車黨、流浪漢和犯罪分子這些「壞男孩」,而黑幫組織也樂於將紋身作為自己特殊的幫派標識。

@ZHUO卓一

可是,有那麼多表明身份的形式,為什麼他們偏偏選擇紋身呢?因為紋身代表了痛苦、流血和不可回頭。紋身是一輩子的烙印,有些圖案連洗都洗不掉,一旦刻上了就不能回到正常生活,也就表達了對幫會永遠的忠誠。

而且,在機器尚未普及之前,紋身主要是「手雕」,也就是由人工一針一針來刺身,所以紋身才又叫「刺青」。由於紋身一旦開始就不能中斷,所以每天都有幾千針,甚至幾萬針釘入皮膚,這種狀態要持續好幾個月,連續文刺可能會使紋身者出現激痛和發燒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因白血球減少而危及生命。

日本紋身師在黑幫幫派成員的肩上雕紋,注意紋身師左手斷指,說明他曾是黑幫成員,但因為背叛組織而被切指。這種異於常人的痛苦就象徵了涅槃,在黑幫看來是進入極道的隱喻。而到了現代,紋身更是被青少年看作一種標新立異的形式。

由於紋身罪惡的歷史,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越軌,通過雕飾身體,少年們表達著反叛和自我流放,抵抗著他們從屬於父輩的地位。不聽話、不學好變成了對他們最大的評價,而紋身也就成了不良少年的代名詞。

日式的華麗紋身一直深受歐美人喜愛,不少人甚至特意去日本學習這門技藝,2012年,倫敦的Somerset House還特意為日本傳統刺青大師三代目雕佑西(Horiyoshi III)舉辦了一場展覽,展示他的紋身設計。

別看日本紋身技術發達,但在國內可是一直受到差別對待,儘管明面上壓根沒有禁令,這個國家依然瀰漫著對紋身人士的偏見,日本節目就曾經對紋身行為做了一次問卷調查。

「在看到紋身的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51.1%的人表示不舒服,36.6%的人表示可怕。

「聽到『紋身』會聯想到什麼?」55.7%的人會聯想到逃犯,47.5%的人則聯想到犯罪。

公共場所對紋身者設限似乎已經是一項心照不宣的規則。

大多數的溫泉是不允許有紋身的顧客進入的,理由是「為了消滅那些通過展示紋身來恐嚇他人的有組織犯罪的人。」

而日本溫泉協會的態度也是頗為曖昧「實在沒有立場強求溫泉設施允許紋身客入浴,只能交由經營者自行判斷。」看這鍋甩的,這下可苦了外國友人,畢竟我們都知道西方人是多麼喜歡紋身,所以為了照顧西方遊客,管理者決定重新調整規定,一些旅館開始為遊客提供貼紙,以覆蓋紋身,但很顯然,這些貼紙只對小紋身有用,花臂花腿滿背之類的,還是無法蓋住。

馬思唯牌遮瑕也可以了解一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脫衣服。山口組作為日本最大的黑社會組織,最突出的標誌就是身上的浮世繪套裝。就算人家是合法組織,平常上街還是會捂得嚴嚴實實。

據說肚皮中間的那塊留白就是為了方便敞開領口而不被別人看到紋身。中國也是如此,雖然沒有日本那麼苛刻,但多數人對紋身仍然是不看好的,很多服務類崗位也會對紋身者設限。

不過,紋身本身作為一種人體裝飾形式,是從遠古時期傳下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從恥辱的標識,到幫派的標誌;從情人間海誓山盟的秘密見證,到凡人受到神明庇護的護身符……隨著社會的包容度逐漸開放,大家對紋身的接受度也在提高,即便嚴苛如日本,也開始漸漸接受紋身,酒井法子、安室奈美惠等藝人身上都有紋身。

餘文樂的紋身

隨著社會的開放,紋身也會從過肩龍變得百花齊放,有的紋身確實是酷炫,但不能對這種所謂的「個性」盲目崇拜。畢竟紋身不好的思想在很久遠的時候就根深蒂固地傳承下來了,即便社會的包容度越來越高,但想讓所有的人都接受,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不反對紋身,但也絕不鼓勵,尤其是不鼓勵未成年人紋身。所謂的「理性紋身」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未成年人之所以需要監護人就是因為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和審美尚未成型,衝動大過理性,紋身後悔的概率大大增加。調查發現,在日本有17%的人在紋身之後心生悔意。這時,有人可能會說:「紋了也能洗掉啊。」

來,常見的洗紋身方法有皮膚磨削、絲刷磨皮、化學腐蝕……是不是光聽名字就起雞皮疙瘩了?

這時,可能又有人會說:「用雷射洗不會疼啊。」

你是認真的嗎……

就算是雷射也是要灼燒皮膚,再通過結痂排出,不僅見效緩慢而且花費巨大,有時還要經受30多道手術的折磨,比當初做紋身還痛苦,做一次普通雷射就要好幾百,皮秒則更貴,一次要上千,注意,是一次哦。

@ZHUO卓一

而且很多彩色的紋身連雷射也洗不掉,只能藉助手術切割。更嚴重的是,假如機器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可能會攜帶多種致病的細菌和病毒,破傷風、B肝、C肝……真的是得不償失。

紋身有風險,要紋需謹慎。

這不是衣服,不喜歡了隨時可以換。

 

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想要提升審美?來30萬有趣靈魂的聚集地!這裡有你想了解的藝術故事和審美常識分析,也有你想要的電影、音樂、書籍、紀錄片。缺少審美力是絕症,知識都拯救不了!關注這個號,給你一個發現美的眼睛和性感的大腦。

 

相關焦點

  • 從波普藝術到紋身美學,反抗讓藝術更有鋒芒
    從波普藝術到紋身美學,反抗讓藝術更有鋒芒 波普藝術又稱通俗藝術 興起於在1950年代中期 並在1960年代達到頂峰 它始於對傳統藝術和主流文化觀點的反抗 紋身不也是如此?
  • 紋身界的全能達人,藝術大師 Dr.Woo
    作為 潮流的重要一支,紋身如今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壞小子」形象。無論是明星還是時尚達人,甚至是芸芸大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紋身大軍中。當然一件紋身是否好看,取決與其背後的意義,還少不了紋身師的巧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少紋身師的預約期以年來計算,例如 Bang Bang、Mark Mahoney ......
  • 神秘古老的藝術文化,瑪雅圖騰紋身圖案(高清)
    瑪雅藝術主要由古代的象形文字、彩繪壁畫和雕塑組成,這些藝術形式都具有獨特的瑪雅風格,在瑪雅圖騰紋身設計中很受歡迎。許多繪畫或者雕塑都描繪了圖騰動物,如美洲虎、鷹、蛇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紋身題材的理想選擇。瑪雅圖騰有著各種神秘的象徵意義。
  • 日本紋身:從異端到文化潮流的蛻變,「穿」在身上的入墨藝術
    著名的紋身大師千代,就在日本東京藝術學院接受過專門的繪畫訓練,後來他突破了原先紋身的桎梏,在人的身上使用大規模的繪畫製造出美輪美奐的紋身圖案,被稱為紋身界的莎士比亞。十九世紀以後,紋身再也不是特殊階級或者特殊職業身份的人才會刻的了,狂熱追求文人的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狂熱到在某些職業中如果身上沒有紋身就會被人瞧不起。
  • 紋身價格並不是你追求紋身藝術的重點
    說到喜歡紋身,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單純的行為,當我們選擇在自己身上留下紋身痕跡的那一刻起,就是將自己的喜好融入紋身的一段旅程。近來我和朋友一同去紋身店諮詢紋身,我的朋友認為目前已經選擇好了紋身的圖案,但是紋身的價格是唯一困擾他選擇的關鍵,由於並沒有更多的資金支持下,希望在我的陪同下能和老闆在價格方面的溝通中有所優惠或者獲得更多的折扣。當然我不反對啦,用相對優惠的價格獲得一個紋身,並且用節省下來的資金再進行娛樂消費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 傷害動物是藝術?給豬紋身,剝皮賣100萬,給貓紋身,貓跳車逃走
    作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寵物理應得到人們的尊重和保護,但有人卻以藝術為藉口,給寵物紋身,傷害了它們的身體和精神。威姆·德沃伊是一位來自比利時的藝術家,他最擅長和喜歡做的事情是給豬紋身。為了逃避法律責任,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威姆於2007年來到中國,在北京郊區開了一家養殖場專門養豬。
  • 對紋身,你有偏見嗎?
    紋身其實可以算作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了,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紋身作為一種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會用白泥或燃料塗在臉上、身上,畫出紋絡,除了有美化裝飾的作用之外,還可以起到震懾敵人的作用。
  • 他對紋身藝術情有獨鍾,200種昆蟲圖案覆蓋身體,父母都認不出
    他對紋身藝術情有獨鍾,200種昆蟲圖案覆蓋身體,父母都認不出前言:如今時代在變化,在我們生活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會發生,我們更是能接受一些老祖宗無法接受的事情,就好比紋身。每個人對紋身這件事,都是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的,有的人當成是潮流,有的人當成是藝術。對於那些不喜歡紋身的人來講,這就是一種罪惡的行為,但是對於喜歡它的人來講,紋身圖案越多,就說明自己越是有著藝術價值存在。中國的國內首個紋身的人就是劉新民,他是一位刺青愛好者,他的身上被200種昆蟲圖案覆蓋,面積達到了90%。
  • 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的女性紋身歷史|百家故事
    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女性紋身的歷史文/孤城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而毛利婦女的紋身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儀式,在社會地位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紋身的發展中, 第一位女性紋身藝術家莫德,現代紋身之母米莉大膽而富有創新精神,她們把紋身作為藝術,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熱愛,開創了現代紋身之先河。
  • Bulleit bottle推出紋身藝術限量版酒瓶AR互動體驗
    波本威士忌與四位開拓性的藝術家合作,並希望通過新的波本威士忌瓶來體現紋身文化。這四種獨特的設計靈感源自藝術家所居住的城市的前沿精神和文化。這標誌著波本威士忌第一次被改變並將瓶子轉變為現代藝術的收藏品。每個瓶子都包含一個帶有可掃描二維碼的吊牌,可以提供互動的AR體驗,讓每個藝術家的設計都能以數位化方式呈現。
  • 整條街最狠的黑社會才能擁有紋身?
    從案件一開始,「有前科」的劉海龍就在媒體文章中被形容為「紋身男」、「花臂哥」,潛移默化中引發了公眾對紋身的偏見,因而影響了案件定性。畢竟在不少人的認知裡,「紋身」與「不法分子」的重合度還是很高的。圖:日本黑幫成員展示紋身時下紋身被很多年輕人所喜愛,他們認為這種潮流藝術是彰顯個性的一種方式。
  • 關於紋身心理學的十大事實 有紋身的人心理盤點
    紋身並不是一種新時尚,它們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起源。在古代,紋身是用天然材料做的,現在,它們是用顏色和其他物品完成的。紋身的趨勢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與日俱增,紋身不僅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藝術,現在,紋身在運動員、名人和其他名人中很流行,而現在要介紹的是關於紋身心理學的十大事實。
  • 紋身藝術家打造可收聽的「聲波紋身」
    紋身本來是一種視覺藝術,但是一名洛杉磯紋身技師偏偏想讓紋身「發出聲音」,而且想聽什麼都隨你定。一起來圍觀這種可以「收聽」的高科技紋身吧!紋身一直以來都被視作一種視覺媒介,但因為有了藝術和科技的創造性融合,現在你可以通過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傾聽你皮膚上的這些藝術作品。無論是一段來自愛人的聲音、一首你最喜歡的歌或者是一段勵志名言,你都可以把它一直帶在身邊,隨時聆聽。
  • 手繪海娜紋身圖案
    個性又時尚的紋身店在哈爾濱並不多,而俊亦紋身店中的女主人特別喜歡海娜畫紋身!紋身店的女主人喜歡異域風情的簡單小清新紋身圖案,而海娜紋身膏的簡潔畫法正是她想要的!不僅簡便,這種紋身還是半永久一次性的紋身!
  • 迪士尼忠實粉絲身上紋滿卡通主題紋身
    據《鏡報》7月23日報導,32歲的Jodie Dunlop來自英國曼徹斯特,之前她的身上已經有了一些小紋身,但一直想要紋更多。父親的去世讓她意識到生命的短暫,於是她決心不顧別人的看法去做更多紋身。她還喜歡哈利波特,目前計劃以後加上霍格沃茨主題的紋身。這些紋身非常引人注目,她出門時經常被陌生人攔住。不過,她說自己得到的大部分關注都是積極和善意的,人們會問她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紋身會變成什麼樣,還有人好奇紋身會不會疼。Jodie希望大家能減少對紋身的誤解和刻板印象,這些紋身實際上很漂亮,她的女兒也非常喜歡。
  • 紋身去暗示角色性格《如龍》系列紋身小結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如龍》系列各主角的紋身小結。  紋身藝術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在《如龍》系列裡,紋身文化非常突出。原來的「堂島之龍」絕對對得起這身後的紋身。  錦山彰——鯉  鯉:鯉魚跳龍門,期望能一躍變龍,但終究不現實,身上的紋身註定了錦山彰的失敗。
  • 有紋身的都是Bad Girl麼?
    紋身就是用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在身體上刺繡各種花紋,以視吉祥、崇拜。由於各種原因,紋身被誤解。「女孩身上有紋身說明了什麼?」「說明你有偏見。」記得很早之前F就做過一篇關於紋身女孩的推送,那時候提到「誰說紋身就是bad girl」,這個話題向來是值得思考的,包括看到知乎上很多網友也都有討論過,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圖中這句了。對於文身,想來是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的,所以今天F也不想去深究,因為每當看到有好看的紋身圖案,大概都要把這些思考拋之腦後了。
  • 在追求個性的年代,現在紋身也是一種藝術
    追求個性的年代,很多人選擇去紋身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確實個性十足,但是一來圖案單一,而且過程有些痛苦,所以並不是人人都敢去嘗試,幸好有了紋身貼,讓我們過足了紋身隱,而且還能變換各種圖案,不過在更換前先學會清洗紋身貼的方法吧,用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品就可以快速清洗還不會留痕跡
  • 紋身師程新龍:10年磨一劍 躋身紋身界領軍人物
    由此,他的紋身作品也以每小時5000元的價格成為國內最貴紋身師。然而,對於這些身外的名與利,他卻淡然處之。他說,紋身是藝術,但自己不是藝術家。他需要透過紋身實現自我價值,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從中獲得思考,體會生活的五味雜陳,這才是他真正的快樂,也是他的「本心」。
  • 美國大兵在海港的生活只有三件事情:把妹,買醉和紋身
    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藝術形態存在,一開始最早的紋身是基於求生而出現的。 到了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從影視作品中看到了大量的黑社會、惡勢力,這些人身上多有紋身,社會上一些不良人士也紛紛效仿,所以,人們就自然將兩者「必然」地聯繫在了一起,造成了這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