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座高樓世界矚目,它處在陸家嘴建築群的「C位」。
俯瞰它是這樣的:
夜幕降臨時,登上它可以看到這樣的風景:
上海中心大廈建築總高度632米,是已建成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高樓,是上海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2007年,習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間,十分重視上海中心大廈建設,多次到陸家嘴地區實地調研,親自研究陸家嘴地區規劃,親自審定上海中心大廈設計方案,推動相關工作,要求把上海中心大廈建設成為綠色、智慧、人文的國際一流精品工程。
今年11月6日至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期間,就來到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在119層觀光廳,俯瞰上海城市風貌。視頻↓
那麼,中國第一高樓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1949年解放以前,上海的國際飯店一直是中國最高的樓,高83.8米。直到1968年,國內才有了一棟比國際飯店高的樓,是86.5米的廣州賓館,躍升為當時中國內地最高建築,但它沒有超過100米。1976年,廣州又建了一棟120米的樓——白雲賓館,這是中國第一棟超過100米的樓。
為什麼100米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數據呢?1972年,美國召開的國際高層建築會議上,專門討論並提出了高層建築的分類和定義,100米是一個界限。40層以上,100米以上,就稱為超高層建築。在這個高度之下就稱為高層建築和多層建築。
曾經最高的上海商城
建造時為何用美元結算?
20世紀80年代是國內高層、超高層建築發展的一個小高潮。上海首棟超過國際飯店的樓,是1983年建成的上海賓館。後來,上海又出現了新錦江大酒店、海倫賓館、花園飯店、希爾頓酒店、華亭賓館等一批全國著名的高層建築,這些建築都是上海建工建造的。
這批建築中間,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個就是上海商城,工程建設時稱上海展覽中心北館,它是我們建築施工行業技術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式的工程。
上海商城也是改革開放以後上海最早引入外資的工程項目之一。這個項目是由上海展覽中心與外資合建的一座集辦公、酒店、商場和劇院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貿易大樓。大樓由美國建築大師約翰·波特曼設計,故大樓也被人稱為波特曼大樓,它是一座大型公共服務性的建築物。主樓高168米,現在看來並不高,但當時從120米突然之間達到了160多米,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高度。
由於當時國內的施工機械能力不足,上海商城建造所用的設備全部都採用進口,不是德國的就是瑞典的。這個項目還有一點比較特殊,我們工程結算經費用的是美金,這是比較少見的,現在國內都只能用人民幣結算。那個時候由於美金匯率的多次大幅變化,使得我們增加了非常可觀的利潤。
為什麼說上海商城項目有意義,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們原來的管理方式,而採用了「項目經理制」,就是由項目經理來管理工程項目,經濟、工期、成本等,一攬子都是他負責。可以說,這是我國工程項目管理轉型的一個開端。
上海中心成為國內建築「裡程碑」
上海商城之後,我國的超高層建設又迎來了幾次高潮。
20世紀90年代,上海建工承建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建築,它們在中國率先突破了400米高度。中國第一個超過400米高度的構築物是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它是浦東改革開放後率先建造的一個地標性工程,高468米,難度非常之高;中國第一個超過400米高度的建築物是金茂大廈,高420.5米。
其實那個時候中國的高樓已經可以跟世界上所有的樓相媲美了。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建成時候是世界第三高塔,中國第一高塔,當時世界第一高塔是加拿大多倫多塔,第二高塔是前蘇聯莫斯科塔。金茂大廈建成時,由於馬來西亞的雙塔大樓建成,高度達到452米,成為了新的世界第一高樓;美國的希爾斯大廈高度443米,退居世界第二高樓,我們的金茂大廈就成為了世界第三高樓。
2000年以來,中國沒有率先突破500米高度的建築,而是直接突破了600米高度。作為構築物的廣州塔,610米高,建成時是世界第一高塔,現在是世界第二高塔;作為建築物的上海中心大廈,632米高,它是目前世界第二高樓,從目前國內建築的發展情況來看,它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中國第一高度。
從數量上來說,我國現在算得上是超高層建築大國。在目前眾多的工程項目中,我認為上海中心大廈在工程建造方面又將成為一個裡程碑式的工程,它的技術難度等各個方面和以前相比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高樓會讓地面沉降?這是外行理解
上海中心每根樁承受重量達千噸以上
上海是軟土地基,很多人都會問,這麼多的高樓建在那裡,地面沉降怎麼辦?這是外行話。
建造一座超高層建築分為很多階段,每一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技術難題。首先,地基要承載得起,其實不用擔心,它們都是通過樁支撐在深厚的地層中。超高層通常都是用鋼管樁或者鑽孔灌注樁打到地下80多米深,每一根樁承受的重量可以達到千噸甚至更大。
過去在軟土地基上建400米以上的大樓,尚無採用鑽孔灌注樁的先例,我們通過大量的研究和現場試驗,開發了很多新的施工工藝,證明了鑽孔灌注樁是能夠建造500米、600米級的超高層的。上海中心大廈工程實踐的成功,說明我們樁基方面的技術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得到了發展。
接下來要做地下室。上海中心的地下室有5層,深達33米,開發的基坑面積達3萬平方米。金茂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都是地下3層,上海中心大廈深了這麼多,採用什麼樣的技術這又是一個大難題。後來,我們用了一些比較巧妙的方式,比如主樓,因為目標是工期要短,所以採用了順作法,讓主樓能夠很快建起來,而裙房則採用逆作法,都大大節省了投資,並且有利於環境保護,不存在很多廢棄物的外排。
另外,原先陸家嘴中心區域開發的時候,所有的超高層建築都是相對獨立建造的,地下空間沒有很好地利用。上海中心開建以後,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我們又做了很多互聯互通的地下空間拓建工程,把整個陸家嘴中心地區的地下室打通了,這個施工難度也是非常高的。
第三是主體結構的施工。上海中心大廈主樓的基礎,是一個很大的混凝土結構,厚6米,長121米,一次混凝土的澆築量達到6萬立方米。上海建工在混凝土方面的研發上技術力量也非常強,屢創國內外建築工程大體積混凝土一次連續澆築的世界紀錄。建上海中心時,這個世界紀錄又被我們自己刷新,混凝土一次澆築總量達到了6萬立方米。
超高層也能成為「綠色建築」
超高層行業和橋梁行業不太一樣,大家通常認為建造橋梁是為老百姓出行創造便利的,是造福人民的。而對於超高層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超高層該建,另一種認為超高層不綠色、浪費而不該建,爭論始終沒有停止。但不論是從世界範圍還是中國範圍來看,超高層始終在發展,國內外大量的城市不斷湧現超高層建築,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超高層建築的發展有現實價值,關鍵是如何在綠色方面的不斷發展。
上海中心大廈整個一棟樓,約58萬平方米,它的建築面積比上海外灘從外白渡橋一直到延安路這一段所有建築面積的和還要大,而它的佔地面積卻只有2萬平方米。所以這樣一個垂直建築,對於上海這座用地緊張、追求效率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來說,一定是適用的。
上海中心大廈跟其他大樓相比,有一個顯著創新點,它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高的綠色超高層建築。綠色是指什麼呢?四個節約和一個環保,也就是節能、節材、節水、節地以及環境保護,這就是綠色建築標準的內容。比如上海中心大廈的玻璃幕牆有內外兩層,這在國內的超高層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結構不完全是為了造型美觀,它的節能指標也是相當出色的。這棟樓一天消耗的能量,比原來預想的大幅度減少,這就是綠色建築所產生的效應。
上海中心大廈經過嚴格的認證,達到了美國綠色建築最高等級的鉑金級認證以及中國綠色建築最高等級的三星級認證。這棟大樓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棟超過400米的雙認證綠色建築,上海中心大廈證明了超高層建築也是能夠創造綠色品牌的。
【口述人】
龔劍,1960年11月出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建築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工程師,2011年6月至今,擔任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參加了上海商城、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等一系列中國標誌性超高層建築的建設工作。
來源:上觀新聞
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