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滎經黑砂——傳統手工藝傳承千年

2020-12-15 華龍網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經詩墨):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古稱嚴道郡,自戰國時期秦滅古蜀國設立嚴道郡起,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在滎經縣眾多的考古出土文物中,有一批生活陶器,無論從製作原料、製作工藝還是造型風格和生活用途,都與現代滎經黑砂器極為相似,可以說是滎經黑砂的前身。

滎經黑砂的主要原料俗稱白善泥,色黃白、質細膩,僅在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一地出產。雅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全智頗為自豪。

周全智說:「古城村所在地是嚴道古城,兩千多年前就有縣誌了。只有古城村的泥巴能燒制這個(滎經黑砂),其他地方不行。」

由此可見,古城村是滎經、嚴道的發祥地。兩千年前,蜀道尚難,通商不便,當地百姓生活所需的大量器具無不是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據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發掘的秦漢文物考證認定,滎經黑砂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滎經黑砂的燒造爐溫為1300度,成品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民間稱之為「砂器」。一個地道的滎經黑砂鍋需經過採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多道工序,製作周期視天氣情況可控制在一至三天。在砂鍋的製作工序中,當地人會加入活性炭粉,也正是這種炭粉成就了滎經黑砂獨特的黑色,同時增加器具耐腐蝕、不氧化、不變色的特性,使其具有保質、保溫、保鮮的特殊功能。

古城村的村民們從小就對黑砂的製作技藝耳濡目染,許多人還肩負著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使命。66歲的曾昭樹師傅就是其中之一。

曾昭樹說:「我大概7、8歲就跟著老人學了。一、二十歲要參加農業生產,就沒繼續學。改革開放才繼續學的,就一直做到現在」。

曾昭樹師傅說,其實黑砂的製作早已能用機器完成,但他們還是堅持手工,不僅僅是因為手工製作的砂器觸感更為細膩,更是因為手工藝賦予器物的古樸韻味是再精良的設備也無法企及的。

正是祖祖輩輩的堅持使得古城村的黑砂工藝傳承有序,至今還保留著最為傳統的手工技藝,每一件黑砂器不僅僅是百姓家常用的烹飪器具,也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但與許多傳統工藝一樣,滎經黑砂也曾因費時費工卻又收益微薄而面臨失傳。不過,2008年,滎經砂器的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給了村民們極大的信心。

今年45歲的村民曾憲江也是從小就跟著家中長輩學做黑砂,算算工齡已近30年,可說是見證了這些年滎經黑砂工藝的起起落落。

曾憲江說:「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基本上沒有人在做黑砂了,因為不掙錢很多人都放棄了。這個時候國家開始支持我們申請非遺,最早申請的省級非遺,現在是國家級的非遺。所以這是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讓黑砂慢慢地興旺起來。我們當然是想將它發展、光大、傳承,這也是我們這些手藝人的心願吧」。

在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同時,古城村的村民們也在緊跟時代的步伐尋求發展和創新。像曾師傅家這樣前店後廠的家族小企業也漸漸不再滿足於店面的銷售,而把眼光轉向了電商平臺,希望非遺的名氣也能將銷售量帶動起來。

曾憲江說:「我們主要是店裡銷售,還有就是電銷麼。現在銷售好點了,因為我們是非遺傳承麼。我們都是手工製作的,幾千年前是這樣做,現在還是這樣做,完全是按照傳統的非遺的要求做」。

古城村的窯廠幾乎每天都有新制的砂器出爐。村民們不斷嘗試在紋飾和器型上推陳出新。隨著近些年茶文化的復興,除了傳統的黑砂鍋,滎經黑砂也漸有茶具面世。黑砂與紫砂不同,宜炮製紅茶,以「悶制」增其馥鬱。再者,黑砂茶具能接觸明火,也是古法制茶的一大優勢。滎經縣外宣辦主任陶雄輝告訴我們,滎經黑砂的茶具是近十幾年拓展的產品,也是傳統黑砂器的一種創新。

如今,滎經黑砂的製作技藝秉持著秦漢手工藝的古樸風韻,同時彰顯著現代的新鮮活力,古老的技藝在手藝人的呵護下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滎經黑砂茶具: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黑砂壺泡茶的好處!
    滎經砂器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四川滎經縣地處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要衝。古語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滎經黑砂至今仍然採用兩千多年傳承的饅頭窯燒制方法,純手工製作,造型古樸,做工精細,燒制考究,集藝術性,實用性為一體,被人們譽為《土與火的藝術》,極具收藏性。
  •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刺繡「活化石」水族馬尾繡煥發新生機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刺繡「活化石」水族馬尾繡煥發新生機 發布時間:2017-07-13 09:13:25.0國際在線         馬尾繡      國際在線報導 (記者王覺眠):馬尾繡是貴州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製作的手法獨特,用馬尾鬃毛作為主要製作材料,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 滎經黑砂
    傳承 滎經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滎經縣誌記載:滎經六合鄉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產歷史悠久。素有"中國黑砂"之稱的滎經砂器是傳承於兩千多年前的國家非常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是用滎經古城坪特有的高嶺土與鍛鍊後的滎經優質白煤砂相配合,約1300度以上高溫燒制而成。2008年,滎經黑砂手工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的美譽。歷練滎經砂器不添加任何化學元素,不作表面加彩處理,具有耐高溫,不氧化,不與食物發生反應的特性。
  • 探訪滎經故裡,傳承非遺文明,看滎經黑砂非遺傳統,感嘆文明之美
    (通訊員 陳麒民 程媚)滎經黑砂既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品,也是一種古老傳統文化的傳承。四川省級非遺傳承人、滎經黑砂器製作老師傅曾慶紅談道:「製作黑砂就像是學生學習一樣,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關鍵是怎樣去面對。」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安勇 ‖ 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五)
    他帶來的日本客人建議,可將製作砂器的原料細化;從江蘇宜興邀請制壺大師來滎經考察傳藝,並要求滎經組織砂器製作藝人到宜興學習;邀請工藝美術大師彭茂平來滎經指導茶具製作;凡有與滎經黑砂相關連的展會,都要業主參加,儘量提高滎經黑砂的知名度,儘可能地多吸收外面的理念。「久坐必有一禪」。無數的挫折,終得悟道:守護傳統,突出特色,改進技藝,適應消費——滎經黑砂就是「滎經黑砂」。
  • 訪雅安滎經黑砂,感受千年「原始」燒窯文化——房車露營G318-Day13
    滎經所產的砂器是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工藝品,在兩千年的不斷變革中,滎經砂器從作為單純生活用具的滎經砂鍋,發展成為以砂器為載體的工藝品。四川雅安滎經縣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極為深厚。滎經的砂器——一種工藝獨特的黑砂陶製品,早在三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就開始燒造的民間日用工藝品,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的興衰,不但未曾消亡,反而在民間悄然發展傳承至今。2008年,滎經砂器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製作「滎經砂器」的獨特原料,是在嚴道古城遺址附近廣泛分布的一種沉積黏土。
  • 滎經與四川美院合作 共同推進滎經黑砂傳承與創新
    籤約現場(滎經縣委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7日電 (劉剛 滎宣)雅安市滎經縣人民政府與四川美術學院於27日在滎經縣古城黑砂產業技術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塑造中國黑砂品牌 弘揚滎經黑砂文化
    塑造中國黑砂品牌 弘揚滎經黑砂文化 「雅安禮物滎經黑砂」2019第三屆滎經黑典黑砂藝術現場創作大賽舉行 時間
  • 藏茶之旅(八):雅安滎經的黑砂與茶文化
    同時,二者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我在前面幾篇文章中多次談了滎經的茶文化,所以這次就主要從黑砂的角度再來強調一下滎經的藏茶及其文化的特徵,也就是它之所以會在雅安以及滎經有非常好的發展,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並不簡單地在於茶葉自身,雅安各地方的經貿、文化也為它的成長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傳統工藝工匠精神 滎經黑砂燒制全程現場直擊
    而我們四川雅安滎經縣燒制出的黑砂器也是一絕,就用當地黃土泥巴和煤渣混合,磨粉拌合抽空成黑砂,制胚晾乾後燒製成各種茶壺、瓦罐等生活用品時,讓人眼界大開。在雅燒林窯現場,一個直徑不過2米的地窯,一下子顛覆了我們以往心中想像的那種類似燒磚窯的形象。
  • 這群人為啥在滎經比賽「玩泥巴」?黑砂藝術趕緊了解一下
    據介紹,4月6日,2019第三屆滎經黑典黑砂藝術現場創作大賽正式啟動,省內外多個藝術院校的師生和砂器製作愛好者近百人參加。4月15日比賽結束後,設計作品統一由滎經黑砂藝人採用非遺傳統技藝燒制,經大賽組委會評審組評選後,會在第十一屆鴿子花旅遊節開幕式中頒發相應獎項。
  • 傳承非遺文化 塑造滎經黑砂精品
    4月13日,在滎經縣108黑砂藝術村,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大一學生鄭旻源正不停地攪拌著眼前的黑砂,並嘗試著將其捏成想像中的形狀。首次接觸黑砂,鄭旻源和同學們都顯得比較興奮,「學校老師介紹後,我們覺得挺有意思的,便報名來了。」在這裡,同學們將接受為期三天的滎經黑砂學習與製作。
  • 雅安滎經砂器非遺傳承人曾慶紅:結合傳統與創新 詮釋砂器之美
    曾慶紅說,滎經砂器製作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自己作為傳承人,希望能夠將其長久地傳承下去。曾慶紅新製作的砂器(攝影 王一夢)  據了解,滎經製作黑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秦漢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黑砂的身影。
  • 看慣了名山大河,偶爾也看看傳說中的雨城雅安滎經
    傳承千年手工藝的滎經黑砂滎經砂器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雖然造型古樸,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主要產地為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也只有這裡生產的砂器才有資格稱「滎經砂器」。關於滎經砂器也早有耳聞,所以這次到滎經也親眼目睹並親自體驗了黑砂器的製作。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千年爐火煉黑砂(圖)
    雅安滎經的山水自然是美的,在川西,哪一處風景不美?車行山間,重巒疊嶂,草木繁盛,到處都是青山綠水,勝景佳境,讓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但滎經留給我深刻印象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一種物件,一種平凡普通的砂器──黑砂。至少有三四十年,我沒再見到這東西。
  • 蜀身毒道「活化石」滎經黑砂冀望如陶瓷復興
    作為四川省級非遺傳承人、滎經黑砂器製作老師傅,曾慶紅打小就知曉南方絲綢之路,聽說過先祖們曾藉助這條通道,讓當地砂器名揚海內外。但在當下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名滿天下的黑砂器反倒「偏安一隅」了。同比人才濟濟、產業化發展的國內外陶瓷行業,滎經乃至全國傳統砂器的出路在何方?
  • 滎經:砂器產業劍指「復興」
    「這就是傳承了上千年的滎經砂器燒制工藝的一種。燒制工藝不同,砂器製品的顏色也不同。」朱慶平指著一個黑砂茶壺告訴記者,「這個是全封閉地燒制而成的,出窯後是純黑色。」來自廣東的葛先生正是被這種製作精美的黑砂茶壺所吸引。「我想定製幾個黑砂茶壺贈送親友,專門來挑選一下樣式。」
  • 探訪四川滎經砂器:「土與火」的千年之戀
    中新網滎經3月8日電 題:探訪四川滎經砂器:「土與火」的千年之戀  作者殷櫻  四川雅安市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位於108國道旁,天剛亮,「嘎吱嘎吱」的開門聲就此起彼伏,當地百姓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店裡的砂鍋搬到國道旁,一層一層壘在一起,放眼望去,黑壓壓一片,綿延約1公裡。搬完砂鍋,村民才回屋梳洗打扮,這已成為當地的一種習慣。
  • 周安勇 ‖ 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二)
    編者按4月4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期推出《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寮國紅茶、滎經黑砂將登陸首屆成都購茶節
    「宜興紫砂」早已家喻戶曉,可是作為四川人都不見得知道「滎經黑砂」。其實,茶行業早就流傳著「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的美譽。本屆購茶節上,來自雅安滎經的莊王黑砂,將展出一系列黑砂茶具、黑砂器皿精品,從而帶大家了解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滎經砂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燒制技藝傳承人嚴雲傑介紹說,雅安滎經縣古稱嚴道, 自古就有「中華砂器第一鄉」之稱,是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