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海南自貿港將和內地聯動發展 增強經濟抗壓能力
作者: 田巍
近期,中央出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從貿易投資便利化、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稅收制度、政府職能、法治和風險管控等方面對海南自貿港在未來5~15年的建設進行了規劃和指導,方案以2025年為劃分點,分步驟、分階段實施。
建設海南自貿港是在建設自由貿易區之後,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開放的重要舉措。和世界其他主要自貿港相比,海南自貿港最大的優勢,是有龐大的中國內地市場作為依託和支持。
世界上主要的自貿港大多以總部經濟、金融和轉口貿易、離岸業務為主,缺乏和製造業的強力聯動,產業結構的單一可能造成傳統自貿港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時缺乏彈性的弱點,例如德國漢堡自貿港在歐洲建立關稅同盟之後逐漸喪失關稅優勢,最後被取消。海南自貿港因為依託內地市場,尤其是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可以建立更加完善和立體的產業結構。
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方案中,重點發展的產業有三: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方案在稅收、關稅上都有針對性政策出臺,例如「2025年之前,對註冊在海南自由貿易港並實質性運營的鼓勵類產業,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設立的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其在2025年以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資取得的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等。
三大重點發展產業中的高新技術產業,將受益於自內地市場充足的勞動力及其他生產要素的供給、完備的產業鏈和成熟的產業體系;同時,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發展也將反向拉動內地的就業和產業鏈升級。
一方面,隨著貿易開放和教育水平提高,東部地區聚集了大量有豐富經驗的高技能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為吸引高端人才,海南自貿港在人才等要素流動和個人稅收上出臺政策大力支持,如「對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徵」,將吸引高技能工人向海南流動,為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同時,也緩解了內地的就業壓力。
另一方面,我國在高附加值產業上的出口增長迅速,這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設計研發環節提供了重要實踐支持;內地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以及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也為海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需求保障。雖然目前這些行業大部分出口屬於加工組裝,我國企業創造的國內附加值仍有待提高,但此次建設方案對於鼓勵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提高企業的國內附加值,有明確的政策鼓勵,例如「對鼓勵類產業企業生產的不含進口料件或者含進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超過30%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徵進口關稅」,將在一定程度上激勵高新產業的自主研發設計。
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或將推動內地產業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向海南轉移並快速發展:利用海南較低的要素成本、稅收優勢和金融便利,帶動研發部門和總部向海南轉移,拉動內地生產加工環節的發展,在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環節則利用海南自貿港的貿易投資便利政策,航空和船舶運輸業的鼓勵政策,帶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的發展,使海南成為內地市場和世界其他市場的連接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尤其是東部地區,一些企業生存成本上升,面臨較大的遷移壓力。海南自貿港方案強調「政策推進發展總部經濟,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配套發展」,「極簡審批投資制度」,以及相應的要素流動政策將鼓勵一部分企業將研發部門和總部向海南轉移,這些由內地轉移的企業可能是自貿港總部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清單,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配套措施也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企業進入,進一步提高總部經濟和高新產業的集聚效應。以高新技術產業拉動總部經濟,和貿易相輔相成,可能會成為海南自貿港的特色。
自貿港也將通過上下遊鏈條對內地的產業結構帶來影響,比如自貿港將大幅降低研發、信息和融資等上遊成本,這將提高下遊產業的規模效應,帶動內地市場擴張;同時進口資本品和中間品的配套關稅政策,如「對企業進口自用生產設備,交通運輸,島內進口用於生產自用或兩頭在外的生產加工所消耗原輔料,實行『零關稅』清單」等,將降低海南和內地市場的貿易成本,增強經濟的聯動性。
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之下,國際貿易格局將重組,全球產業鏈風險增加,產業鏈或將縮短,世界經濟將從全球化向區域化轉變。僅停留在產業鏈的中低端製造環節將增加我國經濟的風險。
海南自貿港的產業體系和配套政策,向內可以和內地經濟聯動發展,提高我國在產業鏈上下遊各個環節的完備性,增強我國經濟的抗壓能力和自主性;向外可以和粵港澳大灣區、東南亞國家及「一帶一路」國家增強貿易投資合作,提高我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參與度和重要性,非常值得我們努力和期待。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