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市區沿著南沙港快速一路往南,不過半小時,路旁擁擠的高樓大廈,就換成了綠色的田間景色。
再跑幾十公裡,進入南沙區萬頃沙鎮,遠遠地,左手邊就有四個大字牌闖入眼帘:恆大汽車。
恆大汽車南沙工廠外圍還在施工
8月25日,我在恆大汽車南沙工廠項目周邊看到,大貨車往來不暇,外圍施工還在緊張進行。
進入廠區,還有很多建築在施工。也有幾個大建築體已經落成,我進入了其中一個。不像許家印在諸多機器人前「指點江山」的場面,這個車間,除了豎起的圍擋,基本是空的。有不少杜爾公司提供的設備,還在地上放著,沒有拆包。
恆大廣州南沙工廠的一個車間
總體看來,正如恆大汽車高層所說,恆大汽車廣州工廠已經進入了設備安裝階段。
再從恆大汽車南沙工廠往東,直線距離就2公裡左右,恆大陽光半島售樓處,可謂顧客盈門。
恆大陽光半島一期建設進度已經過半
這個樓盤一期8月8日開盤,僅半個月,一期樓盤的大部分就已經賣完了。樓盤標價2.3萬,以近期恆大常推的75折,算下來要1.7萬一平左右。恆大當初拿下時的樓面地價,不到1萬元。
恆大陽光半島一期樓盤已經基本售罄
兩廂對比:兩塊地,兩個進度;兩種生意,一個恆大。
如果以2018年6月、恆大健康宣布間接入股賈躍亭的FF開始算,恆大宣布造車已經27個月。如今,我們有了更多信息,來研判這個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集團,到底是不是真造車。
答案似乎已經板上釘釘:已投入過百億、工廠落成安裝、六款概念車亮相……恆大造車,如箭在弦,已成必發之勢。
但細看恆大造車之法,高舉高打,大開大合,既求快,也求多,造車業務要獨立盈利難度太大。如此造車,只為造車嗎?還是在恆大下的一盤大棋裡,服從大局的一個棋子?
恆大造車之真假,簡直是個哲學問題。
1
股票改名,六車齊發
9月1日,香港上市公司恆大健康在聯交所的交易簡稱,更名恆大汽車。
這個時候,汽車業務佔該公司多大比例呢?
8月23日,該公司公布了半年報。健康管理收益 23.64億元,而新能源汽車產業收益 2.84億元。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剛過一成,九成都是健康管理業務,卻掛上了汽車公司的名頭。
這一舉措相當有代表性,恆大近期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了證明,他們的造車是認真的,而且業務進展順利。
8月3日,恆大發布媒體通稿稱,恆大旗下汽車品牌恆馳汽車發布了6款車型,包括恆馳1、恆馳2、恆馳3、恆馳4、恆馳5、恆馳6,全面覆蓋了A到D級所有級別,以及轎車、SUV、MPV、跨界車等全系列車型。
8月7日,一批媒體報導稱,恆大汽車上海生產基地、廣州生產基地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也赴恆大汽車上海、廣州生產基地視察,了解設備調試進展。
8月27日,恆大汽車召開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恆大汽車總裁劉永灼表示,公司正在快速籌建36個恆馳展示體驗中心、1600個恆馳銷售中心、3000個維保修售後服務中心。
恆大汽車中期業績發布會,右一為劉永灼
另外,恆大此前稱計劃3年內投入450億元用來造車,實際當中也有部分落地。恆大汽車財務長潘大榮在發布會上介紹,恆大集團2019年投入147億元,2020年上半年投入30億元,預計2020年下半年投入27億元,2021年投入90億元。簡單計算,總投入294億。
恆大汽車公布的集團投入
加上前面提到的更名舉措,恆大汽車成為汽車媒體、行業這一個月熱議的話題。
除了這些恆大公開的舉措,我們從直接從兩個供應商處了解到,它們正在配合恆大的車型開發節奏,準備明年量產。
上市公司三花智控8月18日也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三花汽零於收到了恆大恆馳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的通知,三花汽零被確定為恆大新能源汽車恆馳系列車型多個熱管理閥類、泵類產品的獨家供應商。
《電動汽車觀察家》還在和一位供應商的交流中獲知,只要符合進度要求,恆大付款很痛快,而且許家印對項目進度很在意,常常直接過問或參與決策。
這位供應商還表示,與恆大汽車員工對接過程中,感覺到恆大這個房產巨頭高效的執行力,遠超其他車企。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恆大對供應商的態度。兩位已經離職恆大的員工都表示,恆大對供應商的付款並不爽快,甚至能拖則拖。
仔細辨別,恆大可能親疏有別,對於原來國能等收購公司的供應商,付款確實不痛快。目前,國能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國能汽車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這兩家公司,都有大量訴訟正在進行中,其中很多都牽涉供應商貨款。卡耐新能源也有大量訴訟正在進行中。
不過,雖然接盤方恆大要為過往負債負責,但出於對過往企業情況不了解的背景(「買買買」之下,難免囫圇吞棗),恆大可能樂於走司法程序,也是謹慎之舉。
而恆大真正另起爐灶,以恆馳品牌統領的新車型開發、供應準備、工廠建設等事宜,恆大確實展現土豪本色,付錢足且快。
從公開的舉措,還有供應商的動作來看,恆大無疑是要造車了。那麼恆大又是怎麼造車的呢?
2
恆大造車術
一口氣發布六款車的事,確實驚天動地,讓人不得不佩服恆大的氣勢。
不過,這六款車也讓人不太好理解。首先,恆大發布這六款車,卻沒有說明六款車的進度。後來在中期業績報告會上,劉永灼表示,恆馳汽車將在明年上半年啟動試生產,下半年會實現量產。
他沒有明確表示,是上海和廣州哪個工廠,也沒有說是哪款車。
其次,新創汽車企業恆大,怎麼能一下子做出六款車?
從一般的整車開發流程來看,在車型開發之前,要先做市場分析,對車型開發做立項的研究,確定產品定位甚至市場預估。我們不知道恆大是否走了這一流程,只知道恆大很早就確定了14款車同時開發。
下一步是造型設計。恆大稱,與15位世界頂級汽車造型設計大師籤約,為「恆馳」全系列車型提供造型設計。
再往下是工程設計和試製、驗證。恆大曾表示,「與全球頂尖的汽車工程技術龍頭德國FEV集團、德國EDAG集團、奧地利AVL集團、加拿大MAGNA集團」,「同步研發14款新車型,覆蓋恆馳全系列產品。」這些工程技術公司中,有的具備量產前的全流程工程開發驗證能力。比如EDAG集團,能做整車系統研發,還包括建模、樣車和小規模的生產,甚至還能提供白車身和生產線總裝的服務。
最後就是量產,恆大目前至少在上海和廣州建設工廠,而且目前在設備安裝階段。在這一方面,恆大收購的國能汽車的天津工廠,已經被完全忽略。在國能工廠基本閒置的情況下,不知道恆大要怎麼解決生產資質的問題。按主管部門的產能控制邏輯,在國能天津工廠產能利用率如此不足時,是不應該將資質給上海或者廣州工廠使用的。
理清了恆大造車流程之後,有一點讓人意外。恆大不是收購了國能一個完整的整車公司嗎?不是有一個號稱要招聘8000人的全球研究總院嗎?不是還收購了好幾家零部件公司、整車底盤公司?他們為什麼還需要藉助這麼多的造型設計公司和工程技術公司呢?
恆大現在的造車模式,基本是依靠外部力量來提供「交鑰匙工程」,一位國內的汽車工程設計公司高層說。
在2000年前後,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開始發育,但是關於汽車開發,自主品牌不知道怎麼幹。「更關鍵的是,那時候的汽車消費者也很初級,對好壞也沒那麼高的要求,便宜就好。所以,自主品牌就找會幹的設計公司,不僅做外形設計、工程結構圖紙,還得做樣車做實驗,甚至做供應商的管理,一直到生產線工裝模具的訂購、驗收、調試,然後投產準備等等,最後生產線上能下來合格的車,滿足車企提出的性價比要求,這叫交鑰匙工程。」
「交鑰匙工程」以前可以幹,現在就不可以嗎?
「汽車消費市場今非昔比,不是造出一個車就行。消費者一開始就求便宜,後來到追求性價比,再後來追求品牌。」這位高管說,由此最近幾年,全行業開始投入品牌運營。而品牌的內涵,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外形風格。
為了外形,恆大聘請15個「大師」,肯定花費不小。這位高管介紹,國內設計公司做造型設計,500萬一個車型;歐洲公司則是500萬歐元一個。
其效果如何呢?
恆馳汽車首批六款車
他認為恆大首批車的設計沒有破綻。「沒有破綻」是一個不低的標準,這保證了恆大首批車的設計品質。
不過,他也認為,首先,可以看到一些風格上不一致,看不到一個品牌的 DNA。
其次,如果以概念車而論,以先鋒性、探索性論,恆大首批車過於平庸和陳舊。這一點可能是造型設計公司的一種自覺。「這些設計公司在沒有強有力的工程公司的約束或者是支持下,採取的方法就是謹慎,主動自律,保證這些車能做得出來。」
但是,他認為,「在今天做汽車汽車品牌,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拿捏好品牌的風格,其實就落後了一步。」
在造型設計上,他認為,可取之道是,集中找一家設計公司來做設計;或者聘請一些真正有水準的設計師,成立自己的設計團隊。「吉利、比亞迪等都是後者這種做法。它們最近一兩年推出的車,明顯比之前的設計水準有質的提升,而且是在一個方向。」
在造型設計之外,找外企做「交鑰匙工程」還有一個缺點是,無法充分利用本土的供應商資源。
「本土供應商體系是很完整的,不完全是中國品牌,也有很多是外商。可以說零部件水準高於自主品牌整車水準。本土供應商體系可以在同樣質量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他說。
造型設計和工程設計之後,就是製造環節。
8月7日,許家印視察擁有諸多機器人的工廠,看起來震撼。但在這位高管眼裡,「這件事很顯然是胡扯」。
許家印視察恆大汽車工廠
「車剛在模型階段,焊接線機器人都已經安裝到位了。它焊什麼東西?焊點怎麼定位?這些都還沒有,生產線幾百個機器人就在安裝調試?」他的推測是,恆大找了一個工廠工藝設計公司,花錢先出東西,「那誰都給你幹。至於你後面重新修改調製,再花一遍冤枉錢,工藝設計公司又掙一份錢,何樂而不為?」
這位高管認為,恆大第一批車這樣做,作為找方向,也不為錯,但是往下走,肯定不能再指望所謂的大師,指望交鑰匙工程。「今天的汽車行業,畢竟跟20年前不一樣,還是要有自己的主導,建立強有力的自主能力,否則的話,錢比20年多了好多數量級,但本質水平還是很低下。」
「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7月23日下午,國家領導人考察一汽時如是表示。恆大抓住這一點,大力宣揚對核心技術的掌控。但是,基於出車的緊迫性,恆大自稱,「以資本換技術」、「以技術換時間」,大幅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才能確保搶佔市場先機。
遺憾的是,對於跨界而來的恆大,應用關鍵核心技術和速度,不能兼得。
3
意在造車之外?
「造車屬於工程問題,是應用科學,你只要是給足了錢,人都能夠上月亮。恆大能造出車來,這個沒有什麼懸念。」這位工程設計公司高管說。
不過,他也強調:「花錢買技術,從技術到產品,沒有懸念,但是能做出成功的商品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基本沒有看到恆大有過仔細的論證。
但是,恆大就是著急出車,時間是他們最缺少的一個要素。「每一個企業都有它的商業戰略上的考量,背後原因我們沒有辦法來推測。但是毫無疑問,他有極強的目的性。」這位高管說。
「極強的目的性」是什麼?
回到開頭,一方面恆大在各地的汽車產業園還在建設、安裝設備,甚至有的產業園還未建設;另一方面,恆大借汽車產業投資拿到的配套商業住宅用地,先行一步,如恆大陽光半島,已經開始售賣,為恆大賺錢了。
這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個壓力。給出配套商業住宅用地,是以恆大汽車產業落地為前提的。土地開發的權益恆大享受了,地方政府期待的汽車產業落地又在哪裡呢?
恆大南沙工廠立起的牌子說,原計劃2020年7月完成設備安裝,2020年具備生產能力
此次恆大對外披露,上海和廣州的工廠進度,是為撫慰這兩個一線城市政府的心理:恆大會踐行承諾,房產生意要做,汽車生意,他們也會做。
如此,我們再看恆大造車之真假,真嗎?假嗎?從恆馳品牌、恆大汽車的層面,造車無疑為真。但從恆大集團層面,造車業務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撇清以造車為名多拿優質土地的嫌疑。
2019年8月,《電動汽車觀察家》通過檢索恆大集團旗下汽車業務公司及下屬公司在各地的拿地情況發現。僅2019年,恆大汽車業務板塊公司就拿了736萬平方米土地,其中有約338萬平方米,屬於住宅或商業用地,佔總拿地面積的一半左右。事實很明確,憑藉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開路,恆大拿了很多地,而且拿了很多住宅、商業用地,無疑非常有利於其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展開。(參見:恆大造車的土地遊戲)
另外,恆大宣布造車,也讓恆大健康(現為恆大汽車)股價暴漲。2018年初,股價還在3元左右,最高摸高到37元,9月4日還收於26.75元高位。從百億市值,到現在的2311.2億,帳面收入已經是超千億。
恆大汽車股價走勢
對此,有意見認為,恆大向來是拿地能手,而且為各地政府所歡迎,無需為拿地如此大費周章。
這一觀點,仍然無法解釋恆大為何在汽車業務上如此狂飆突進,急於用資本換時間。
以結果論,恆大造車和房產業務齊頭並進,而造車業務進度更慢。另外,恆大還許諾多個地方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也在各地拿了很多配套住宅和商業用地。
因此,我們也只能重複「恆大造車的土地遊戲」一文末尾的期望——在恆大的房地產業務隆隆向前之際,希望恆大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不僅僅是房地產業務的開路先鋒,而也能齊頭並進,有所成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