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辨恆大造車真假

2020-09-09 邱鍇俊的電動汽車觀察

從廣州市區沿著南沙港快速一路往南,不過半小時,路旁擁擠的高樓大廈,就換成了綠色的田間景色。


再跑幾十公裡,進入南沙區萬頃沙鎮,遠遠地,左手邊就有四個大字牌闖入眼帘:恆大汽車。


恆大汽車南沙工廠外圍還在施工

8月25日,我在恆大汽車南沙工廠項目周邊看到,大貨車往來不暇,外圍施工還在緊張進行。


進入廠區,還有很多建築在施工。也有幾個大建築體已經落成,我進入了其中一個。不像許家印在諸多機器人前「指點江山」的場面,這個車間,除了豎起的圍擋,基本是空的。有不少杜爾公司提供的設備,還在地上放著,沒有拆包。

恆大廣州南沙工廠的一個車間


總體看來,正如恆大汽車高層所說,恆大汽車廣州工廠已經進入了設備安裝階段。

再從恆大汽車南沙工廠往東,直線距離就2公裡左右,恆大陽光半島售樓處,可謂顧客盈門。


恆大陽光半島一期建設進度已經過半


這個樓盤一期8月8日開盤,僅半個月,一期樓盤的大部分就已經賣完了。樓盤標價2.3萬,以近期恆大常推的75折,算下來要1.7萬一平左右。恆大當初拿下時的樓面地價,不到1萬元。


恆大陽光半島一期樓盤已經基本售罄


兩廂對比:兩塊地,兩個進度;兩種生意,一個恆大。

如果以2018年6月、恆大健康宣布間接入股賈躍亭的FF開始算,恆大宣布造車已經27個月。如今,我們有了更多信息,來研判這個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集團,到底是不是真造車。

答案似乎已經板上釘釘:已投入過百億、工廠落成安裝、六款概念車亮相……恆大造車,如箭在弦,已成必發之勢。

但細看恆大造車之法,高舉高打,大開大合,既求快,也求多,造車業務要獨立盈利難度太大。如此造車,只為造車嗎?還是在恆大下的一盤大棋裡,服從大局的一個棋子?

恆大造車之真假,簡直是個哲學問題。

1

股票改名,六車齊發

9月1日,香港上市公司恆大健康在聯交所的交易簡稱,更名恆大汽車。

這個時候,汽車業務佔該公司多大比例呢?

8月23日,該公司公布了半年報。健康管理收益 23.64億元,而新能源汽車產業收益 2.84億元。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剛過一成,九成都是健康管理業務,卻掛上了汽車公司的名頭。

這一舉措相當有代表性,恆大近期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了證明,他們的造車是認真的,而且業務進展順利。

8月3日,恆大發布媒體通稿稱,恆大旗下汽車品牌恆馳汽車發布了6款車型,包括恆馳1、恆馳2、恆馳3、恆馳4、恆馳5、恆馳6,全面覆蓋了A到D級所有級別,以及轎車、SUV、MPV、跨界車等全系列車型。

8月7日,一批媒體報導稱,恆大汽車上海生產基地、廣州生產基地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也赴恆大汽車上海、廣州生產基地視察,了解設備調試進展。

8月27日,恆大汽車召開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恆大汽車總裁劉永灼表示,公司正在快速籌建36個恆馳展示體驗中心、1600個恆馳銷售中心、3000個維保修售後服務中心。

恆大汽車中期業績發布會,右一為劉永灼


另外,恆大此前稱計劃3年內投入450億元用來造車,實際當中也有部分落地。恆大汽車財務長潘大榮在發布會上介紹,恆大集團2019年投入147億元,2020年上半年投入30億元,預計2020年下半年投入27億元,2021年投入90億元。簡單計算,總投入294億。


恆大汽車公布的集團投入

加上前面提到的更名舉措,恆大汽車成為汽車媒體、行業這一個月熱議的話題。

除了這些恆大公開的舉措,我們從直接從兩個供應商處了解到,它們正在配合恆大的車型開發節奏,準備明年量產。

上市公司三花智控8月18日也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三花汽零於收到了恆大恆馳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的通知,三花汽零被確定為恆大新能源汽車恆馳系列車型多個熱管理閥類、泵類產品的獨家供應商。

《電動汽車觀察家》還在和一位供應商的交流中獲知,只要符合進度要求,恆大付款很痛快,而且許家印對項目進度很在意,常常直接過問或參與決策。

這位供應商還表示,與恆大汽車員工對接過程中,感覺到恆大這個房產巨頭高效的執行力,遠超其他車企。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恆大對供應商的態度。兩位已經離職恆大的員工都表示,恆大對供應商的付款並不爽快,甚至能拖則拖。

仔細辨別,恆大可能親疏有別,對於原來國能等收購公司的供應商,付款確實不痛快。目前,國能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國能汽車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這兩家公司,都有大量訴訟正在進行中,其中很多都牽涉供應商貨款。卡耐新能源也有大量訴訟正在進行中。

不過,雖然接盤方恆大要為過往負債負責,但出於對過往企業情況不了解的背景(「買買買」之下,難免囫圇吞棗),恆大可能樂於走司法程序,也是謹慎之舉。

而恆大真正另起爐灶,以恆馳品牌統領的新車型開發、供應準備、工廠建設等事宜,恆大確實展現土豪本色,付錢足且快。

從公開的舉措,還有供應商的動作來看,恆大無疑是要造車了。那麼恆大又是怎麼造車的呢?

2

恆大造車術

一口氣發布六款車的事,確實驚天動地,讓人不得不佩服恆大的氣勢。

不過,這六款車也讓人不太好理解。首先,恆大發布這六款車,卻沒有說明六款車的進度。後來在中期業績報告會上,劉永灼表示,恆馳汽車將在明年上半年啟動試生產,下半年會實現量產。

他沒有明確表示,是上海和廣州哪個工廠,也沒有說是哪款車。

其次,新創汽車企業恆大,怎麼能一下子做出六款車?

從一般的整車開發流程來看,在車型開發之前,要先做市場分析,對車型開發做立項的研究,確定產品定位甚至市場預估。我們不知道恆大是否走了這一流程,只知道恆大很早就確定了14款車同時開發。

下一步是造型設計。恆大稱,與15位世界頂級汽車造型設計大師籤約,為「恆馳」全系列車型提供造型設計。

再往下是工程設計和試製、驗證。恆大曾表示,「與全球頂尖的汽車工程技術龍頭德國FEV集團、德國EDAG集團、奧地利AVL集團、加拿大MAGNA集團」,「同步研發14款新車型,覆蓋恆馳全系列產品。」這些工程技術公司中,有的具備量產前的全流程工程開發驗證能力。比如EDAG集團,能做整車系統研發,還包括建模、樣車和小規模的生產,甚至還能提供白車身和生產線總裝的服務。

最後就是量產,恆大目前至少在上海和廣州建設工廠,而且目前在設備安裝階段。在這一方面,恆大收購的國能汽車的天津工廠,已經被完全忽略。在國能工廠基本閒置的情況下,不知道恆大要怎麼解決生產資質的問題。按主管部門的產能控制邏輯,在國能天津工廠產能利用率如此不足時,是不應該將資質給上海或者廣州工廠使用的。

理清了恆大造車流程之後,有一點讓人意外。恆大不是收購了國能一個完整的整車公司嗎?不是有一個號稱要招聘8000人的全球研究總院嗎?不是還收購了好幾家零部件公司、整車底盤公司?他們為什麼還需要藉助這麼多的造型設計公司和工程技術公司呢?

恆大現在的造車模式,基本是依靠外部力量來提供「交鑰匙工程」,一位國內的汽車工程設計公司高層說。

在2000年前後,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開始發育,但是關於汽車開發,自主品牌不知道怎麼幹。「更關鍵的是,那時候的汽車消費者也很初級,對好壞也沒那麼高的要求,便宜就好。所以,自主品牌就找會幹的設計公司,不僅做外形設計、工程結構圖紙,還得做樣車做實驗,甚至做供應商的管理,一直到生產線工裝模具的訂購、驗收、調試,然後投產準備等等,最後生產線上能下來合格的車,滿足車企提出的性價比要求,這叫交鑰匙工程。」

「交鑰匙工程」以前可以幹,現在就不可以嗎?

「汽車消費市場今非昔比,不是造出一個車就行。消費者一開始就求便宜,後來到追求性價比,再後來追求品牌。」這位高管說,由此最近幾年,全行業開始投入品牌運營。而品牌的內涵,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外形風格。

為了外形,恆大聘請15個「大師」,肯定花費不小。這位高管介紹,國內設計公司做造型設計,500萬一個車型;歐洲公司則是500萬歐元一個。

其效果如何呢?

恆馳汽車首批六款車


他認為恆大首批車的設計沒有破綻。「沒有破綻」是一個不低的標準,這保證了恆大首批車的設計品質。

不過,他也認為,首先,可以看到一些風格上不一致,看不到一個品牌的 DNA。

其次,如果以概念車而論,以先鋒性、探索性論,恆大首批車過於平庸和陳舊。這一點可能是造型設計公司的一種自覺。「這些設計公司在沒有強有力的工程公司的約束或者是支持下,採取的方法就是謹慎,主動自律,保證這些車能做得出來。」

但是,他認為,「在今天做汽車汽車品牌,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拿捏好品牌的風格,其實就落後了一步。」

在造型設計上,他認為,可取之道是,集中找一家設計公司來做設計;或者聘請一些真正有水準的設計師,成立自己的設計團隊。「吉利、比亞迪等都是後者這種做法。它們最近一兩年推出的車,明顯比之前的設計水準有質的提升,而且是在一個方向。」

在造型設計之外,找外企做「交鑰匙工程」還有一個缺點是,無法充分利用本土的供應商資源。

「本土供應商體系是很完整的,不完全是中國品牌,也有很多是外商。可以說零部件水準高於自主品牌整車水準。本土供應商體系可以在同樣質量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他說。

造型設計和工程設計之後,就是製造環節。

8月7日,許家印視察擁有諸多機器人的工廠,看起來震撼。但在這位高管眼裡,「這件事很顯然是胡扯」。


許家印視察恆大汽車工廠

「車剛在模型階段,焊接線機器人都已經安裝到位了。它焊什麼東西?焊點怎麼定位?這些都還沒有,生產線幾百個機器人就在安裝調試?」他的推測是,恆大找了一個工廠工藝設計公司,花錢先出東西,「那誰都給你幹。至於你後面重新修改調製,再花一遍冤枉錢,工藝設計公司又掙一份錢,何樂而不為?」

這位高管認為,恆大第一批車這樣做,作為找方向,也不為錯,但是往下走,肯定不能再指望所謂的大師,指望交鑰匙工程。「今天的汽車行業,畢竟跟20年前不一樣,還是要有自己的主導,建立強有力的自主能力,否則的話,錢比20年多了好多數量級,但本質水平還是很低下。」

「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7月23日下午,國家領導人考察一汽時如是表示。恆大抓住這一點,大力宣揚對核心技術的掌控。但是,基於出車的緊迫性,恆大自稱,「以資本換技術」、「以技術換時間」,大幅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才能確保搶佔市場先機。

遺憾的是,對於跨界而來的恆大,應用關鍵核心技術和速度,不能兼得。

3

意在造車之外?

「造車屬於工程問題,是應用科學,你只要是給足了錢,人都能夠上月亮。恆大能造出車來,這個沒有什麼懸念。」這位工程設計公司高管說。

不過,他也強調:「花錢買技術,從技術到產品,沒有懸念,但是能做出成功的商品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基本沒有看到恆大有過仔細的論證。

但是,恆大就是著急出車,時間是他們最缺少的一個要素。「每一個企業都有它的商業戰略上的考量,背後原因我們沒有辦法來推測。但是毫無疑問,他有極強的目的性。」這位高管說。

「極強的目的性」是什麼?

回到開頭,一方面恆大在各地的汽車產業園還在建設、安裝設備,甚至有的產業園還未建設;另一方面,恆大借汽車產業投資拿到的配套商業住宅用地,先行一步,如恆大陽光半島,已經開始售賣,為恆大賺錢了。

這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個壓力。給出配套商業住宅用地,是以恆大汽車產業落地為前提的。土地開發的權益恆大享受了,地方政府期待的汽車產業落地又在哪裡呢?


恆大南沙工廠立起的牌子說,原計劃2020年7月完成設備安裝,2020年具備生產能力

此次恆大對外披露,上海和廣州的工廠進度,是為撫慰這兩個一線城市政府的心理:恆大會踐行承諾,房產生意要做,汽車生意,他們也會做。

如此,我們再看恆大造車之真假,真嗎?假嗎?從恆馳品牌、恆大汽車的層面,造車無疑為真。但從恆大集團層面,造車業務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撇清以造車為名多拿優質土地的嫌疑。

2019年8月,《電動汽車觀察家》通過檢索恆大集團旗下汽車業務公司及下屬公司在各地的拿地情況發現。僅2019年,恆大汽車業務板塊公司就拿了736萬平方米土地,其中有約338萬平方米,屬於住宅或商業用地,佔總拿地面積的一半左右。事實很明確,憑藉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開路,恆大拿了很多地,而且拿了很多住宅、商業用地,無疑非常有利於其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展開。(參見:恆大造車的土地遊戲)

另外,恆大宣布造車,也讓恆大健康(現為恆大汽車)股價暴漲。2018年初,股價還在3元左右,最高摸高到37元,9月4日還收於26.75元高位。從百億市值,到現在的2311.2億,帳面收入已經是超千億。


恆大汽車股價走勢


對此,有意見認為,恆大向來是拿地能手,而且為各地政府所歡迎,無需為拿地如此大費周章。

這一觀點,仍然無法解釋恆大為何在汽車業務上如此狂飆突進,急於用資本換時間。

以結果論,恆大造車和房產業務齊頭並進,而造車業務進度更慢。另外,恆大還許諾多個地方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也在各地拿了很多配套住宅和商業用地。

因此,我們也只能重複「恆大造車的土地遊戲」一文末尾的期望——在恆大的房地產業務隆隆向前之際,希望恆大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不僅僅是房地產業務的開路先鋒,而也能齊頭並進,有所成就。(完)

相關焦點

  • 恆大造車「苦盡甘來」
    嚴格來說,目前只有特斯拉在全球肩負起這個任務,而明年下半年起,來自中國的恆大汽車,或就可分擔一二。這一判斷,基於恆大汽車最近一周的動態。無口否認,恆大汽車本身是一家飽受爭議的車企,一方面來自母公司的地產標籤,另一方面則因其造車路徑不按常理。
  • 多管齊下,恆大背後的造車哲學
    近日恆大造車利好消息頻出:兩大研究院先後露出''真容''、恆馳1內飾、路跑視頻曝光,造車多管齊下,讓人不禁感慨恆大造車的速度''有點野''!其背後的造車哲學同樣令人反思!Part1 人才為本: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恆大''攬才''速度之快,規模之大,足以讓絕大多數的業內人士虎軀一震。這也反應了恆大造車的重要哲學:人才為本!
  • 細數恆大造車「三部曲」:從宣布造車到國能93量產下線
    「國能93車型如期量產下線,意味著恆大造車步入全新階段,」業內人士認為,恆大未來將更有底氣和信心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當然這也得益於許家印步步為營的戰略布局及恆大高效的執行力。基於對行業前景的看好,恆大大舉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如德魯克所說「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恆大為自己造車定下了目標:「力爭3-5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 恆大「PPT」造車萬人捧!賈躍亭造車被說成大騙子?
    雖然當前FF91並沒有實現真正的量產,但至少證明了一個點,那就是賈躍亭是真心在造車,哪怕眼前的困難巨大!許家印也玩PPT造車?說人家賈躍亭玩PPT造車,我覺得許家印的本事比賈躍亭還要大。恆大的主業是房地產,但近些年房地產行業是個什麼樣的情況,相信朋友們都清楚,我嚴重懷疑恆大融資能力不暢,推動恆大汽車上市,然後佔據高股份,說白了就是想依靠恆大汽車來融資罷了。可笑的是,居然有那麼多人認為恆大造車肯定能行,因為許家印敢做,能做?確實也是,看看許家印這些年對外打的包票,哪一次成功了?
  • 恆大造車再提速 生產基地已經通線試產
    近幾天的時間裡,恆大汽車動作頻頻。繼恆馳車標、車型命名規則相繼公布之後,恆大造車再迎新進展,目前,位於上海、廣州的兩大生產基地已全面啟動試生產調試。這也就意味著,當工藝流程與產線完全打通後,恆馳系列車型的量產,指日可待。
  • 恆大造車狂想曲:人人見,人人哇?
    在許家印看來,有了「圈圈圈」這三個字,恆大造車「想不成功都難」。許家印赴海外考察零部件公司來源:恆大新能源跟傳統車企不同,恆大造車不走尋常路。「怎麼辦?買買買,把能買的核心技術、能買的企業,都給它買了。」許家印做法「簡單粗暴」。
  • 恆大造車,山葉卻退出汽車行業,說明造車不僅僅是依靠技術
    最近宣布退出汽車市場的不僅是山葉,英國知名的電器製造商戴森公司早在10月11日就宣布退出造車行業。戴森在2017年進行新能源汽車領域,並稱已經造出了原車,但是由於在商業上行不通,也不得不選擇放棄研發。
  • 恆大汽車:做造車新勢力中的大玩家
    恆大汽車一位負責人表示,恆大造車要實現的是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所以必須採取「買買買」的模式,「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恆大強大的資本實力,購買世界級核心技術和企業,來解決規模大了以後可能存在的供應鏈制肘問題。」
  • 六車齊發打破常規 恆大造車為何能顛覆行業傳統
    六車齊發打破常規 恆大造車為何能顛覆行業傳統 2020-08-06 17:01:01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佚名 |在宣布進軍汽車產業2年後,恆大造車的香港上市平臺「恆大健康」,市值一舉收穫超越「老本行」恆大地產、同時超越深耕新能源汽車近20年的比亞迪的高市值——3200億港元,迎來「哇」聲一片。
  • 恆大千億造車漸見起色,這些企業不造車卻已營收千億
    恆馳1的路跑的確足夠驚豔,截止至視頻發布當日收盤,在港上市的恆大汽車扶搖直上,股價大漲9.54%。但同時這也引起了不少爭議的聲音,從今年8月份發布恆馳系列6款車型的概念圖,短短4個月就開始了實車路跑。雖說這背後是恆大強大的「鈔能力」,但這造車速度顯然讓人有些難以置信。至於這背後是炒作還是真豪橫,我們不得而知。
  • 中國強大造車力量,恆大科研實力曝光
    進入新能源造車領域後,恆大可謂動作密集,努力推進高品質新能源車型的量產計劃,始終吸引著眾人的目光。近日,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馬不停蹄地接連視察了位於深圳的恆大全球電池研究院,以及位於上海的恆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並看望了一線的科研專家團隊。恆大汽車的豪華科研專家團隊首揭面紗再次火遍汽車圈,也徹底打破了外界對恆大造車誠意的質疑。
  • 拼圖躍進,恆大造車「買買買」模式能否走通?
    在收購NEVS之前,恆大曾經投資過賈躍亭的FF公司,但雙方後來矛盾加劇,導致不歡而散。通過投資NEVS ,恆大造車事業再度出發,此後又數次增資,花費資金超過40億美元,直到實現對NEVS的100%控股。收購NEVS,僅是恆大造車道路上的冰山一角。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除了有效期,我們再看看這條聲明: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這番「放狠話穩軍心」的操作也是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我倒覺得,華為不是不造,而是想磨刀三年。很顯然,在如今車市下滑的大背景下,現階段對華為而言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驗證它認為好的技術、產品和形態,從而去定義一款能讓自己活下來的好產品,不需要急著自己下廠造車。
  • 恆馳1路跑官宣,恆大造車翻開底牌
    樹大招風的恆大這次亮出了造車的底牌。12月7日,一段恆馳1路跑的視頻刷爆全網,視頻中,恆馳1造型與此前曝光的官網圖相似度極高,富有動感的溜背車頂、流暢優雅的線條,高端豪華感十足,顏值「爆表」。從新車發布,到實車路跑,恆大汽車僅用了4個月時間。「恆大速度」在造車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恆大「被造謠」羅生門,誰敢造他的謠?
    和記黃埔是否要重大資產重組已經不是這邊政府要操的心了,但恆大地產的是,對,就是滿世界含著七折賣房,老闆又愛踢球、又愛造車那個。一個行業都能倒,一家企業,切,再多樓盤,政府都能找到人接手,已經建好的,更不必說了,這中間,肯定有人受傷害,但這些不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的代價嗎?下樓遛個彎的功夫,回來發現各群的風向變了,恆大闢謠了,你們造謠,我們沒有。情急之下,還找公安機關報了案。
  • 直擊恆大基地:"鋼鐵俠"是這樣造車的
    、上海汽車基地全面啟動試生產,現場一系列世界先進的智能製造,讓人對恆大造車有了更多憧憬和期待。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車身車間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車身車間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裝配車間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裝配車間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裝配車間
  • 恆大持續回購恆大汽車,誰言地產商不會踏實造車?
    近期甚至傳出有不少地方政府開始下發文件要求核查地產商造車的潛在風險,這一文件矛頭似乎直指寶能及恆大。恆大汽車今年上半年仍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上半年,恆大汽車實現營收45.1億元,同比增長70.3%,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則從去年同期的15.27億元增長至22.73億元,但如果不考慮恆大汽車旗下的養生谷業務,恆大汽車來自於新能源車的營收僅有5300萬元。
  • 恆大再出手,10.6億拿下卡耐新能源,許家印造車是認真的
    由此可見,卡耐的技術實力、團隊背景及產業落地能力均已經成熟,那麼,為何這樣一家領域頭部企業會選擇委身恆大呢?也許是恆大入局汽車產業的決心打動了卡耐,也許是卡耐為這個美好的承諾動了心,不得不說,這段「姻緣」也算是天作之合。2018年9月恆大入股廣匯集團,擁有一支強有力的汽車經銷商隊伍。
  • 有錢就是任性恆大造車就要「買買買」:又收購一家輪轂電機公司
    英國時間5月30日,恆大與輪轂電機公司英國Protean在倫敦籤訂協議,恆大全資收購英國Protean。「恆大造車」,再落一子。一系列「買買買」跡象表明,對於造車,許家印有著強烈的決心,他試圖打造一個龐大的「汽車帝國」。而恆大力促實現這一目標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恆大國能新能源汽車集團董事長蔣大龍。今年年初才因恆大收購NEVS加入恆大的蔣大龍,如今已經成為恆大集團的三號人物。
  • 造車OR圈地?恆大在南寧底價拿下80畝優質商住地
    前腳,恆大剛以底價拿下青秀區伶俐鎮608畝工業用地,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廣西基地。後腳,就毫無懸念地以底價摘得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捆綁」的五象湖80畝商住地。在樓面價普遍高達1.4萬+的五象湖,恆大卻以10.42億元的總價,4875元/㎡的樓面價拿地,引發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