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向」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2020-12-24 重樓逾陀

從天親菩薩所立的「回向門」,探究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從「臨終遇善,念佛往生」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得知淨土法門的「菩提心」有兩重意義:一者就念佛往生人來說,願生淨土的心就是菩提心;二者,就善知識傳法來說,念佛往生人自信教人信,大悲傳普化,當然是菩提心。

就淨土法門而言,無論是以上那一種菩提心,非一般凡夫所能發起,那麼,念佛往生人發菩提心的力量,從何而來?此乃阿彌陀佛在因地興大悲,發起真實悲願心,以「他力回向」名號功德,致使眾生信心求念而得生,同時令歸命彌陀的念佛人「巧方便回向」,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往生彌陀報土。這種「他力回向」可視為「往相回向」。

我們不妨從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五念門」中的「回向門」,探究淨土法門的菩提心,特別是前後的重重因果。天親先以一首四句偈--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以一心「禮拜」、一心「讚嘆」和一心「作願」,啟建念佛三門,再一心「觀察」極樂世界依正種種種莊嚴。

以上是天親菩薩自督,歸命彌陀,乘佛願力,即阿彌陀佛「佛力回向」,領受佛功德為己功德,自得往生之真實大利,是為「自利」。最後,天親以一首四句偈--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是天親「發菩提心」而立的念佛「回向門」,是為「利他」。

顯然,天親菩薩是淨土法門的善知識、是傳法人,故言「我」,此是流布語。這種善知識傳法的「普化回向」可視為「還相回向」。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卷上的八番問答,云:「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眾生耶?」天親菩薩是十回向位菩薩,他所指的眾生,是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呢?

曇鸞大師在自答時,直引《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明「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即一切心外求法的六道凡夫是也;並引《觀經》下下品生文,進一步說明「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輾轉又回到「臨終遇善,念佛往生」、沒有善根的遇惡凡夫!

從善導大師所撰的「回向偈」,探究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一首「回向偈」,云:「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意思是願以我們念佛所領受的功德,平等地回向給十方法界眾生。修學大乘者總不可以自私自利,障大慈悲,必須發菩提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他。

「回向偈」所說的是淨土門菩提心,而不是聖道門菩提心,故言:「往生安樂國」,可知此菩提心,就是願生淨土的心。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定必成佛。既成佛道,自然會被弘誓鎧,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那正如是願生淨土的心,豈不是是菩薩教的菩提心嗎?

所以,念佛往生人雖已平生業成,還須回向念佛的彌陀名號功德,給予十方世界的眾生,祈願他們也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然,大家只要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則能平等地乘佛願力,仗佛功德,同生極樂國。這是善導大師的回向偈之大意。

「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

大乘菩薩教極其重視菩提心,淨土法門作為大乘菩薩教的一個法門,當知菩提心的重要性,但「發菩提心」雖是重要,但不是往生正因,淨土行者不宜將「發菩提心」當作往生淨土的「條件」,更不宜將念佛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退回」給彌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楷定「稱名正行」為往生「正定之業」,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正」是正確、正直,不迂迴;「定」是必定,決定;「業」是行業、作業。順彌陀那個願呢?當然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續云:「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善導大師立念佛「五正行」,餘四正行--讀誦、觀察、禮拜、供贊等稱為「助業」,即助成「稱名正行」是也!其他一切諸善,悉名「雜行」。

又,正行和雜行之間得失,善導大師續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雜行」者,即夾雜餘善行、夾雜餘佛名號。

何以願生淨土者稱念彌陀佛名,不用回向?

為什麼「雜行」要回向,方可得生?言下之意,「正行」則不用回向嗎?「正行」是彌陀本願選定、指定的行業,眾生只要肯首願意,如實修行,自然、直接得到應有的果益。至於「雜行」,因非本願行,是間接因,由於因果迂迴,又不相應,必須回向,方可得生。

何況,念佛一法,從來都是諸佛透過名號,將自己所修行願的真實功德,回向及施予給十方法界的念佛眾生。試問念佛眾生怎會倒頭來,將佛功德退回給諸佛呢?

可是,諸佛雖同證三身,但各有不同行願因緣,例如阿彌陀佛成就「念佛往生」的本願,成為平生光明攝取,臨終來迎接引,獨一無二的一尊佛;阿彌陀佛成佛,只為十方眾生以聞其名、稱其名的方法,往生淨土成佛,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故此,欲生淨土而稱念彌陀佛名者,名與義相應,是為往生正行,不必回向。但欲生淨土而稱念其他佛名者,因他佛沒有成就「念佛往生」的本願,名與義不相應,悉為往生雜行,故必須回所修業,向求彌陀,方可得生。應知。

相關焦點

  • 略談漢藏日本三地淨土法門的一些特色
    ……(接上)--------------------------------------------------------------------------------二.略談漢藏日本三地淨土法門的一些特色(一).漢地淨土法門修法之特色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門」者入出義也。淨土法門修行中有入淨土門,其究竟法是要修習有如阿彌陀佛之慈悲眾生心,「信」只是方便法。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 〈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不退轉)。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彌陀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法,修持此法門理應發菩提心。彌陀淨土法門對於發起「菩提心」的意見,在相關經論提到很多。但是,某些人士認為《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下品生」經文,沒有出現「菩提心」這個詞,因此修行淨土法門不一定須要發菩提心;並且演變出「如果追求的是上品上生,鬚髮菩提心。但如果只求下品下生,則不鬚髮菩提心。」
  • 「淨土法門」的這6本重要經典,佛弟子不可不讀?
    淨土法門的重要經典淨土三經佛教許多經典都有極樂淨土的概念。隋唐以前常將《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合刻為淨土三經。印光將此「五經一論」作為修學淨土法門的基礎書籍,得到信眾的認同。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者有了明確的下手處。《佛說無量壽經》中敘述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成佛的經過,及揭示往生的法門。《佛說阿彌陀經》描述極樂淨土的妙境,提出「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 淨土法門最大特色,「彌陀四十八願」之「臨終接引願」,佛子必看
    淨土法門最大的特色『臨終接引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最重要的願之一是「來迎引接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臨終接引」也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承諾,在眾生一期生命結束、即將面臨輪迴六道的危機之時,也就是阿彌陀佛大願攝受之際。不論何人只要至心稱念佛名,佛必來迎接往生其國,這是彌陀的本願,也是此法門最大的特色。『彌陀四十八願』的廣度: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 「不離菩提心供養」
    2021-01-05 13:17:34 來源: 菩提護法軍 舉報   「不離菩提心供養
  • 念佛行善為何要回向?代他人行善回向,他人能受益嗎?
    這一段文,印祖告訴我們:一個修淨土人,我們日用當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我們在三寶中住,多少為三寶做一點事,掃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們供佛、供香,這種世間的有為善法,這是第一個。其次講到出世間的善根,「誦經禮拜」這個是種種無漏的清淨善根。不管是世間的有為功德跟出世間的善根,要怎麼辦呢?應該要怎麼處理呢?
  • 佛學智慧:回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學智慧:回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讀過佛經的學友,一定知道,讀完佛經,念一會兒佛號之後,最後是回向。有朋友想知道,怎麼回向?一位大德是這麼回向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以此功德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願你們脫離苦海,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以此功德回向給累生累世,所傷所害所食,故殺錯殺誤殺的一切眾生,願你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回向的意義。
  • 淨土法門:顯密共同的法門|淨土法門|阿彌陀佛_鳳凰佛教
    憶念阿彌陀佛就是在明觀福田和積資淨障,希求往生則是發清淨願,其中包含了發菩提心,所以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這往生四因可以進一步濃縮為憶念彌陀和信願往生。了解道理後,接下來最重要就是付諸行動,真正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生起信心,發願往生,並以念佛作為自己的修行功課。觀想阿彌陀佛及其壇城、念彌陀聖號、念彌陀心咒等都是念佛。
  • 誦讀「地藏經」這念經3條、5注意事項、10回向法,佛弟子不可不知
    念經不是很容易的,那麼要如何念經、念經時要注意什麼以及如何正確的回向呢?這念經3條、5注意事項以及10回向法,佛弟子不可不知!「念經3條」第一條:念經時,我們一般眼睛看,嘴巴念,耳朵聽。很多人就注重嘴巴念,和眼睛看,卻忽略了耳朵聽。
  • 準提法門|「回向」非常重要,準提行者不可不知
    回向,是在完成善事之後,願善事的功德如何成熟的一種發願(與發願的區別在於發願是在作善事之前,回向則是在作善事之後)。回向與不回向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為父母健康而誦咒後,若作回向,父母能得到這一功德;否則,父母並不能得到這一功德。而且,如果在這以後,生起嚴重的嗔心和邪見之時,這些善根都會因此而長時間不能感果。
  • 修行皆知「10人九錯路」,淨土是究竟歸處?
    在發表討論淨土法門的文字,原非有系統有計劃的寫作,大多數是因為遇有人問及某項問題,雖當面或通訊解答,仍感到是項問題可能為多數人的疑問,所以寫成文字公開發表。另外就是在日常領導社友念佛,諸種情境感觸集結在心頭,有感而發。故所以各篇都沒有連續性。
  • 學習淨土法門,最好不要離開這四種因
    我在講《入行論》時也說過,有些大乘菩薩也會退失菩提心。但極樂世界不會有退失者,往生極樂世界者都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獲得究竟的涅槃果位。在極樂世界不會入於暫時的寂滅而不取證大涅槃,也不會修到一定果位後又回到人間變成凡夫。在人間,有些人在學校呆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犯錯誤被開除,而極樂世界不可能有這種情況。
  • 彌陀法門: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
    「三輩」與「九品」的出處凡修彌陀法門的人,都聽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分「三輩九品」的說法。「三輩九品」是依往生者生前發心、用功的情況,以及往生後階位的差別而分的。「三輩」(上、中、下三輩)的說法是來自《無量壽經》;「九品」(上、中、下品,每一品分為上、中、下三生)則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
  • 佛家弟子必修課,回向
    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你可以把這份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也可回向給我所需要回向給的人,我們平時所做的功德,回向便是功德的圓滿。回向不可執著,執著的回向便是「有毒的回向」。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
  • 菩提心原來如此厲害!修持它,可以利樂眾生、增上善根!
    生起菩提心和受持菩提心,是極為甚深的心靈之道。在所有的佛教法門中,菩提心的教授極為甚深,且不說實際修持菩提心的利益,僅僅是聽聞這個法門,也會播下解脫的種子。若能以菩提心攝持自己的生活與修行,將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不僅能帶來健康、長壽、富足,同時,還可遣除自己乃至眾生的種種負能量。
  • 回向能滿足你的意願,實現你所求的目標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今天學習《入行論》第十品 回向《回向品》,是將生起菩提心的善根,回向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這樣的回向,前面在《三殊勝》講過一些,「七支供」也略有提及,那麼在本品當中,從總體上給大家介紹。此回向文非常殊勝。
  • 觀音心經誦讀後要回向嗎?
    在誦讀心經後是要回向的,這樣功德就會聚集都一起不會消失。而且大家也可以通過回向去祈願,超度等等,所以誦讀心經後一定要記得回向。在回向的時候,大家也要選對回向方式,要用心做回向,這樣回向的過程才會順利。那誦讀心經後怎樣回向呢?
  • 念誦金剛經的時候應該如何回向?
    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誦完金剛經是需要做回向的,但是還有一部分並不知道誦金剛經如何回向,而且還有的人還會忘記回向,回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大家千萬要記得做回向。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誦金剛經如何回向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