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甚至中小階層最主要的當官渠道,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通過了最低的一級國家都給予大優惠,過了最高級能直接當部級幹部。
第一級,院試,要想參加必須是童生,通過後授予秀才稱號。
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參加院試的,要想參加院試,必須參加前期的選拔考試獲得考試資格。選拔考試的範圍是縣(縣試)和市(府試),通過縣試和府試的人統稱為童生。雖然稱做童生, 但童生可不都是小孩兒,三四十歲的大叔、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也是有的。
在院試中考試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秀才。當上秀才後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還有些特權,比如國家免徵除秀才自己之外一到兩個家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用下跪、罵大街不會被打屁股等。但秀才並不是官,若想當官,那還得繼續奮鬥!
第二級,鄉試,通過了授予舉人稱號,有資格做官。
所謂鄉試不是指鄉裡的考試,而是在省城舉行的省一級的統考,一般三年一次,只有秀才或者擁有同等學歷者如監生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通過,晉級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如大名人唐伯虎,還有中了舉人後瘋了的範進。舉人學歷已經很不錯了,是有資格做官的, 但國家不保證你一定能當官,類似於今天的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
第三級,會試。
在京城舉行,考上舉人的各省精英才有資格參加。第一名,稱會元。通過會試的精英們將面對最後一道考驗,或者說是將迎來科舉的最高榮譽——殿試。
第四級,殿試。
殿試,即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始於武則天, 完備於趙匡胤,算是此二人的聯合發明。具體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最後根據表現給考生排名。殿試共設三等獎:一等獎:即一甲,獲獎人數為三人——狀元、榜眼、 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等獎:即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每年數目不等, 稱進士出身。三等獎:即三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100-300人),每年數目不等,稱同進士出身。恭喜,熬過這一關的考試精英們,當官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通過殿試獲得功名的學生那就是天子的學生,與皇帝有師生情誼,是其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資本。類似民國時期,蔣介石弄得黃埔軍校,培養的軍官都是其學生,收攏天下人才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