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2020-12-17 越南古與今

在中學語文課中曾有一篇《儒林外史》的文章《範進中舉》,裡面範進因為自己科舉中舉而十分開心,甚至瘋了。文章諷刺古代迂腐的科舉制,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古代科舉士子中舉後的待遇十分優越。

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筆者縱觀模仿中國施行近千年科舉制的越南歷史,不難發現,越南古代帝王對科舉出身之士子待遇十分優厚。就算秀才這樣最低級的中舉者的待遇都不錯,都能被授予官職。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的中舉者

越南阮朝厚待科舉出身的秀才和舉人

越南科舉制最完備的時期是後黎朝和阮朝,而科舉取士最多的就是阮朝,對於中舉者待遇最優也是阮朝。阮朝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庭試三級。在鄉試考試模仿中國,設秀才和舉人。其中中考中三場為中秀才、考中四場也為舉人,對於秀才和舉人都給予較高的優待,優待科舉出身士人,提現阮朝崇尚儒家學的一貫作風。

越南科舉考場

首先,鄉試中舉,表明士子有了功名,不在是白丁布衣本色,所以阮朝凡中舉的人都給予專用的冠服,考前各地都會預先準備好冠服,

如《大南實錄》明命十五年二月記載:

承天、又安各二十五副;嘉定、清葩各二十五副;河內、南定齊四十副。

對於中舉者衣冠,阮朝有專門規定,衣冠是模仿中國明朝服飾制定。明命六年(1825年),規定鄉貢士子冠服南羅紗秀才衣,為豎領、直身、平袖、大襟右衽,腰間綴有長帶,左右開裾的長衣,南羅紗為越南本國出產上好的絲綢,賜給士子代表了中舉者的地位崇高。對於舉人則賜南羅紗交領衣和圓領衣兩種,還賜網巾。

越南科舉發榜

越南阮朝官修禮制書籍《大南會典》對比有詳細記載:

凡舉人冠用南羅紗,文秀才衣用南羅紗交領一,高布帛圓領一,網巾,藍帛裳……。

鄉試中舉秀才可免除終身徭役,到了一定年齡條件可以授予官職(不是馬上封官),從從八品縣儒學訓導做起(相當於縣教育局長)。

越南鄉試老照片

鄉試中舉的舉人的待遇此秀才更高,如嘉降六年(1807年)六月,舉人頒冠服,賜宴,謂之「鹿鳴宴」。後來,「鹿鳴宴以銀代」。明命帝之後又規定鄉試發榜後,主考官要為新科舉人舉行 恩榮宴。

賜予舉人的恩榮宴

凡鄉試中舉是鄉試佼佼者,可以有同進士一樣有榮歸故裡拜祖的待遇,就是官服可以讓舉人風光無限的巡街。

中秀才的由鄉府迎接,中舉人的由總府迎接。《大南會典》

由於舉人比秀才的功名要高,所以朝廷對舉人的待遇比秀才要略高,不需要達到秀才等待年限就可以很快被授予官職。

《大南實錄》第四紀就曾記載嗣德十年(1851年)對舉人授官進行規定:

舉人中舉後按分授訓導,領教授,或正八品領司務編修經歷,周一年實授,又周二年升授同知著作主事;不預分數者,亦授訓導或正八品領如前,二年實授,又周一年升授縣州,各省候補,各授翰林典籍,至授縣州,各從官人例。

會試及庭試中舉進士的待遇

鄉試之後,阮朝舉人也需要會試和庭試(中國的殿試)。而這些考試中舉者可以授予進士及第。

舉人前往京城順化南部的考試場進行會試,分為內外場和甲乙二圍。考試分為四場,也要考八股文,考中則為貢士。

貢士之後參加進士科(稱為庭試),獲得前三甲者則為進士及第。《大南會典事例》卷一百八·禮部·科舉·殿試甲第對此有載:

明命三年第一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並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名並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幹名,並賜同進士出身。

阮朝庭試實現參加就可以高中的原則,特意設副榜,又稱乙榜。庭試分為三期,三期皆得十分以上的貢士為進士,其中一期四分至九分,其二期皆十分以上的貢士為副榜。阮朝一朝開進士科35次,取進士、副榜共599人。

由於阮朝科舉沒有設立過狀元,所以第一甲之第一二三三名均是鼎元。

身穿漢服的越南科舉中舉者

中進士,阮朝禮部賜予冠服,阮朝對此有特殊規定,《大南實錄》第一紀曾載:

嘉隆六年議準第四榜出榜後一日,試院官親頒新貢士每名文秀才帽一頂……輥輯訛。阮朝進士冠服,用烏紗帽,帽前後用金銀花裝飾,又有網巾,白色羅紗,藍裳,木笏,革帶、靴等。

這個冠服制度與明朝時期進士冠服類似,看得出阮朝進士制度都是模仿中國明朝。

阮朝重視進士,對於進士也授予翰林的官職。

《大南實錄》第二紀,紹治四年九月:第一甲之第一二三三名均是鼎元,臨期另候簡用;第二甲第三甲出身初授翰苑,及有升調諸衙門從事,周一年內,稍嫻政術,如有才品優長,辦事敏幹,確有出色者,臨期候旨;餘第二甲進士以知府即用,第三甲進士升補主事,以署知府用;副榜升補知縣,以署同知用,及即補首縣知縣,仍各按缺議補,其署銜等名茬事,確有敏幹,不構年限,準諸地方上司察實,具奏候旨補授。

在仕途上,進士出身也能得到很快的晉升,可以說阮朝時期進士是越南社會最頂級的知識分子。

阮朝對於科舉落榜者的待遇

阮朝科舉不光對中舉者優待,對於參加科舉不中者也有優待。如嘉隆十一年(1812年),申定《鄉試條例》,規定凡是通文理者皆可以免公務三個月,可以好好在家讀書,等再次科舉開考入鄉試。而秀才如果應鄉試落榜依舊可以保秀才身份,可以再次秀才身份重複參加鄉試考舉人。

阮朝崇尚儒學的明命帝對於那些年老的秀才屢次考試考試不中也給優待,明命十五年(1834年)四月,在順化考試的年四十歲以上籍貫屬於北方的歷科秀才「放回肄業,人各賜銀二兩。」

參加來科鄉試;士人在鄉試考試中,如果預中二場「免搖役三年」,預中一場「免二年」

對多次參加會試的舉人也以優待,《大南實錄》第四紀嗣德九年(1856)嗣德帝可憐考試舉人,下諭優待,授予一些可用舉人以官職,六部和翰林院任職:

朕念為士者,十年燈火,一經白首,幸而列名選,懷才待用,孰甘自棄?乃諸科舉人必待會試預有分數,始得補教職,教職又必察核,平項始得陞授縣州,非此將終身無自見之日,雖有志之士固不以進身,早晚為勸沮。然以有用之才,積之無用之地,朕甚憫焉。……諸科舉人除會試預有分數,年高應補教職及情願入監回貫肄業,決志待科外,餘何係年四十以上不抅會試幾科,與年三十五已上而已經會試二科,如有情願從政者,在貫聽由地方官,在監聽有監臣,現應會試聽由禮部臣各以諭定日為試,匯冊諮吏部臣,仍詔舉人初授奠薄之例,奏請按補從八品銜,分隸六部曹局及翰林院諸衙承辦公務。

從阮朝這些措施可看出,越南阮朝時期崇尚儒學,十分優待參加科舉士子。

參考資料:阮朝國史館修《大南實錄》、《大南會典》

著作:陳文《越南科舉制度研究》

論文:《越南阮朝科舉制度研究》、《越南阮朝科舉及其本土特色》

相關焦點

  •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左右。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隋朝一改以前的「九品官員世襲制」以及「察舉制」,建立了嶄新的官員選拔方式,「科舉制」。科舉制的方式簡單說就是,設定一定的考核標準(科目),通過全國考試的方式錄用成績優良者當官。科舉分為: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縣學或府學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別稱。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較嚴格,考生通過縣試,府試以後,還要通過院試。才能叫秀才。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院試第一名,叫案首。考取秀才以後就有了一定特權,包括可以站著和縣知說話、免於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須每年參加考試,考試不及者,可能將受到申斥、警告甚至除名。
  • 同為進士,「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
    古代狀元考卷那麼,同為「進士」,「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都有什麼區別呢?進士及第「及第者,榜上有名也」,明清時期,「及第」二字僅擁有「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根據《清史稿·選舉志三》的記載:一甲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也就是說,「殿試」結果出來後,進入「一甲」的三名進士,會被立馬授予具體官職,立馬進入仕途。
  • 古代科舉的「秀才」難考嗎?其實能考上研究生,也不一定中秀才
    在漢朝時實行的是察舉制和徵辟制,也就是從民間挑選人才,可是當時的人階級等級觀念很深,所以大部分入朝當官的都是官宦子弟。直到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才初現雛形,普通百姓可以自己報名參加科考,這就讓更多人有了入仕的機會。不過由於隋朝存在的時間短,在科舉制度尚未熟時就滅亡了,所以真正把科舉制度發揚光大的還是唐朝。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只有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學考試我們稱之為童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
  • 歷史中,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各指什麼?
    我國古代自隋唐起,就採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也就是所謂的科舉制度。科舉制的應用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寒門學子也能通過努力一展抱負、為國效力,實現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轉變。
  • 古代科舉歷次考試通過後授予何種功名,鄉試的含義竟是
    科舉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甚至中小階層最主要的當官渠道,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通過了最低的一級國家都給予大優惠,過了最高級能直接當部級幹部。
  • 此皇帝定下殿試製度並世代沿襲,至此進士及第者方稱「天子門生」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素來有個規矩,那就是在鄉試、會試中取得功名之人都將主考官視為「座師」,自稱門生。而在殿試中,因為是天子主持考試,因此那些進士及第之人往往冠之以「天子門生」的頭銜。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天子門生」最早源於北宋,隋唐時期並無此說。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科舉制度,乃係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
  •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古代的科舉制度
    茂才就是秀才,據說後因避東漢光武帝帝諱(劉秀)才改稱茂才的。漢昭帝以後,舉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東漢承襲舊制。一般來說,西漢以距賢良為盛,東漢以舉孝廉為盛。但是東漢桓帝靈帝以後,「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秀才本應賢良,而連字都不認得;孝廉本應孝廉,而察舉的卻是與父不同居的不孝之子。)可見當時的察舉制度已經很濫了。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科舉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科舉的影響卻依然不可磨滅。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 唐代的科舉制度
    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因為八股文實在不能有益於世,所以康熙在登基之後曾廢過八股,但牢籠英雄,除此也無別的良法,沒有這塊敲門磚,你就敲不開這扇門!而且八股在仁義之道上也不儘是空話。
  • 唐朝科舉制度,科舉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進士與高級官吏的選拔
    《唐披言》卷一《散序進士》所云進士科「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緒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是不符合唐初的實際情況的。在高宗以前,一般的普通地主由於沒有政治權勢,經濟上和文化上也缺乏基礎,在科舉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及第的很少,做到高官的更是寥寥無幾。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三元及第,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最高峰了,自從隋朝確立科舉制度以來,基本上每三年就有一個狀元,但三元及第,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之中,也不過只有寥寥數位。可見其獲取之難?那麼古代科舉的狀元,包括最難獲得的三元及第,與現在高考狀元相比,是難了還是簡單了呢?
  • 隴縣這戶人家門匾上「生員及第」是什麼意思 ?
    陝西隴縣古稱為隴州 ,屬於鳳翔府,府管州,州管縣,古代的隴縣可以說屬於一個三線城市,現在縣城有很多老建築都是以前的大戶人家。很多老建築都掛門匾,大多掛「第及生員」即使現在老房子很多拆除了,大家都會在大門上把匾掛上,以代表自己家曾經出過人才。及第是指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後,在殿試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