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在唐朝時期的讀書人喜歡參加的科目還是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主要是以儒家經學為考試的內容,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古代歷代統治者注重用儒家學說統一人們的思想,這也就是明經科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明經科同樣重要的就是進士科,唐朝初期,進士科主要時務策五道,文章詞華的優劣來作為考試的標誌。在這個注重文學的時代氛圍中,許多還沒經過吏部銓選的任命為官員的進士,身穿百姓的衣服救被人們視為未來的卿相。進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讀書人來應試,導致競爭激烈,及第難度大。「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樣的說法,如果三十歲考上明經就已經老了,五十歲考上進士還是很年輕的年齡。可見進士科的考試難度要比明經科大。
進士科在唐代受到社會的瘋狂追捧。《北夢鎖言》卷四《祖系圖進士榜》記載唐代宇文翎,他十分迷戀科舉,但自己的能力不強,不能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考取進士,但他有個國色天香的女兒,最終他將自己的女兒作為它夢寐以求的進士的交換,將自己的女兒嫁給70歲的竇璠,竇璠的哥哥在朝中做官,是一個實權人物。通過竇璠的關係,他將能幫助宇文翎考中進士。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宇文翊根本就不考慮女兒的幸福和未來,毫不猶豫地就將自己女兒嫁給了 70 歲的竇璠,當然是希望自己的老女婿的哥哥能幫自己考中進士。由此可見,為了考上進士,宇文翊把女兒嫁給竇璠之後,史料上說是「果有所獲」,應該是竇璠的哥哥真幫宇文翊考中了進士,幫助他實現了進士夢。
進士科本來是科舉的主要考試科目,進士科在唐代的科舉地位得到了確立。此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進士科成為以後科舉制中的主導型科目。
明法科往往與明書、明算科並列,但明法科地位要比後者地位更高,明法科及第者授予的官階與進士一樣,為從九品上和從九品下,而明書、明算科及第者授官品級則低一些。明法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考律、令策等,目的是選拔精通法律的官員。明書科簡稱「書科」,又稱「明字科」,考試內容以文字學為主,兼及書法。明書科在唐代並不受重視,其社會影響也很小。明算科又簡稱「算科」,用於選拔精通數學的專門人才。在重治術,輕技術,重道輕器的傳統社會中,選拔數學人才的算科在常科中屬於末科,並不受到重視。但是,明算科這種自然科學考試科目自唐太宗時期就已經設立,比歐洲 17 世紀以後才出現的實學科目教育和人才選拔要早了千年。
除常科之外,唐初便繼承漢隋間制詔舉人的做法,皇帝或者朝廷根據需要臨時設立科目選拔人才,這些科目被稱為制科。
唐後期的制科具有宋朝殿試的性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制科考試地點多在皇宮殿廷,待遇很高。第二,制科名義上是由皇帝主持考試,雖然皇帝有時也不會親自來主持。第三,唐代士子參加進士科、明經科等考試,及第之後不能立即授官的,還需要通過吏部的銓選,才能做官。第四,制科的考試內容一般為對策,與後世殿試對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