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舉制度

2020-12-17 歷史有點料

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在唐朝時期的讀書人喜歡參加的科目還是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主要是以儒家經學為考試的內容,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古代歷代統治者注重用儒家學說統一人們的思想,這也就是明經科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明經科同樣重要的就是進士科,唐朝初期,進士科主要時務策五道,文章詞華的優劣來作為考試的標誌。在這個注重文學的時代氛圍中,許多還沒經過吏部銓選的任命為官員的進士,身穿百姓的衣服救被人們視為未來的卿相。進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讀書人來應試,導致競爭激烈,及第難度大。「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樣的說法,如果三十歲考上明經就已經老了,五十歲考上進士還是很年輕的年齡。可見進士科的考試難度要比明經科大。

進士科在唐代受到社會的瘋狂追捧。《北夢鎖言》卷四《祖系圖進士榜》記載唐代宇文翎,他十分迷戀科舉,但自己的能力不強,不能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考取進士,但他有個國色天香的女兒,最終他將自己的女兒作為它夢寐以求的進士的交換,將自己的女兒嫁給70歲的竇璠,竇璠的哥哥在朝中做官,是一個實權人物。通過竇璠的關係,他將能幫助宇文翎考中進士。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宇文翊根本就不考慮女兒的幸福和未來,毫不猶豫地就將自己女兒嫁給了 70 歲的竇璠,當然是希望自己的老女婿的哥哥能幫自己考中進士。由此可見,為了考上進士,宇文翊把女兒嫁給竇璠之後,史料上說是「果有所獲」,應該是竇璠的哥哥真幫宇文翊考中了進士,幫助他實現了進士夢。

進士科本來是科舉的主要考試科目,進士科在唐代的科舉地位得到了確立。此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進士科成為以後科舉制中的主導型科目。

明法科往往與明書、明算科並列,但明法科地位要比後者地位更高,明法科及第者授予的官階與進士一樣,為從九品上和從九品下,而明書、明算科及第者授官品級則低一些。明法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考律、令策等,目的是選拔精通法律的官員。明書科簡稱「書科」,又稱「明字科」,考試內容以文字學為主,兼及書法。明書科在唐代並不受重視,其社會影響也很小。明算科又簡稱「算科」,用於選拔精通數學的專門人才。在重治術,輕技術,重道輕器的傳統社會中,選拔數學人才的算科在常科中屬於末科,並不受到重視。但是,明算科這種自然科學考試科目自唐太宗時期就已經設立,比歐洲 17 世紀以後才出現的實學科目教育和人才選拔要早了千年。

除常科之外,唐初便繼承漢隋間制詔舉人的做法,皇帝或者朝廷根據需要臨時設立科目選拔人才,這些科目被稱為制科。

唐後期的制科具有宋朝殿試的性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制科考試地點多在皇宮殿廷,待遇很高。第二,制科名義上是由皇帝主持考試,雖然皇帝有時也不會親自來主持。第三,唐代士子參加進士科、明經科等考試,及第之後不能立即授官的,還需要通過吏部的銓選,才能做官。第四,制科的考試內容一般為對策,與後世殿試對策相同。

相關焦點

  • 唐代科舉趣事
    □呂玉華  科舉制度始創於隋代,興起於唐代,然後歷朝歷代發展沿用,直到1905年被廢除,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無數讀書人皓首窮經,只求能通過嚴苛的考試,博取功名。
  •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三級考試制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
  • 唐代科舉研究的新突破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中國歷史 唐代科舉研究的新突破 ——《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成果簡介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畢竟品嘗登科之喜的人在整個唐代近三百年中還不到七千人。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 科舉制度給東亞各國,乃至世界帶來了什麼重大影響?
    不僅如此,日本還曾一度實行過科舉制度,朝鮮、越南也長期效仿,科舉更是直接推動了其文明的發展。日本在公元七八世紀效仿唐制,以科舉取士。日本科舉有秀才、明經、進士和明法四科,考試內容、方法與評卷標準與唐代科舉基本相同。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是的, 科舉製作為一項事關國家公務員選拔的考試制度,就理想狀態而言,自應不問出身、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至少該做到程序上的正義、形式上的公平,猶如如今高考、公考一樣。但顯然,這是現代的公正觀念,遠在兩千年前的唐代科舉,無法達成這樣的目標。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唐代科舉,制舉之舉,完
    大家好,我是李娟琴,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制舉之制制舉和常舉不同,常舉的科目和各項制度均已由選舉令和吏部或禮部的格、式作了規定,唐朝後期禮部每年還要定期頒布舉格,規定應舉的有關事宜。而制舉則是由皇帝臨時頒布制救進行。
  • 唐代大詩詞家,婉約詞派創始人,竟然還是位科舉槍替高手
    科舉被譽為我國「第五大發明」,通過分科考試,擇優錄取,是一種先進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創立以後,就是我國重要的人才選拔手段。科舉考試為底層百姓提供了飛黃騰達的機會,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科舉來進入仕途,平步青雲。
  • 漫遊、從政、科舉:一條唐代寒士們獨特而完整的詩歌人生路
    唐代文人是一支以寒士為主體的文學隊伍。現存《全唐詩》載錄了2200多位有姓名可考的詩人。他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上自帝王后妃、達官顯宦,下至農夫工匠、漁樵胥吏、俾妾歌妓、和尚道士,可謂三教九流,兼容並包。但一般說來,「寒士」居多。「寒士」這一稱號,發源於六朝門閥制度。隨著門閥統治的解體,唐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出現了變革的趨勢。
  • 唐代科舉,制科,科目第一張
    大家好,我是張西玲,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制科的設置《新唐書·選舉志》雲:「其夭子自詔者曰制舉」.制舉在唐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隋代就曾不止一次下詔舉人,雖也列有科目,但均由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薦,且未明令考試。
  •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科舉制度對於國家而言是提供一種比較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這些說法雖然不能證明先秦確有貢舉制度,但是後世科舉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語,有的是從這裡來的。 漢代為了選拔統治人才,有察舉的制度。漢高祖下過求賢令,漢文帝也曾下詔察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漢武帝又詔令天下察舉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據說後因避東漢光武帝帝諱(劉秀)才改稱茂才的。漢昭帝以後,舉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東漢承襲舊制。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科舉制下的「文人」
    在古代中國,「文人」是個特定的稱謂,它與詩文取士的科舉制度緊密相聯。隋煬帝在歷史上以為政殘暴著稱,人們卻往往忘記了,他既是一位風流自賞的文學才子,也是科舉制度的大力推行者。他曾自誇說,就是憑詩文取士的科舉制度,自己也合該當天子。李唐一朝有位宣宗皇帝李忱也是一位科舉迷。
  • 暑期回頭看—古文化常識分類積累練(科舉制度)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科舉制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唐代於進士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
  • 科舉制度改變了大宋哪些命運?錢穆: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
    隋朝時期,隋煬帝創立了著名的「科舉制」,以打破以往士族對官位的壟斷。這一制度成功地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之間的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爭性。 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當時尚未由考試成績決定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薦」。「行卷」指考生為求推薦錄取而在考試前投送給達官貴人的個人詩文。
  • 「科舉制度在臺灣」展覽走進陝西西安
    (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9日西安訊 (記者 郜利敏)19日上午,由北京市臺聯、陝西省臺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展覽在陝西省西安市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舉行。本次展覽為期6天。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中國的科舉制初創於隋朝,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即各州郡推薦本地的人才,並分為從「上上」至「下下」共九個等級,以此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種吏製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科舉制。
  • 淺析科舉考試制度對西方官員選拔的影響
    東方(中國)在中國,經歷過漫長的摸索,先後經歷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最終在隋唐時期確立並逐漸完善了一種新型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一直沿用,直到大清光緒年才被廢除。足足千年的歷史沿革完全可以充分證明此種選官用官制度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