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改變了大宋哪些命運?錢穆: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

2020-12-24 騰訊網

提起宋朝,也許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靖康恥」的屈辱,是嶽飛和置他於死地的十二道金牌,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宋朝三百二十年的積貧積弱。

雖然在軍事上屢戰屢敗,但其實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朝的繁榮

宋朝的手工業,如紡織、印刷、造紙、採礦、冶煉、造船等,都到了很高的水平,走在了歐美之前。

宋朝的商業貿易也非常發達,當時的汴京、臨安都已發展成世界級的大都市。

宋朝出現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發行的紙幣,由政府正式發行,它替代了沉重、不便攜帶的銅錢、鐵錢,方便了貿易。趙匡胤時期,汴京夜不閉市,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交子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其實,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也是一個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的時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都是宋朝發明的。

指南針

而宋朝的文化領域更是冠絕千古,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理學、文學、史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頂尖水平。

宋朝的政治也十分開明,「

百年未嘗誅殺大臣

」。即使是被定格為「昏君」的徽宗,也特別注意節儉,給包括蘇東坡在內遭新黨迫害的人平反,向全社會下詔求賢,可在飢腸轆轆中聽一位臣子從黎明講到暮色四合。

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認為:「

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佔領先地位。

宋朝之所以如此繁榮,得益於宋太祖定下的寬容政策,更得益於宋朝對科舉制度的不斷改良。

隋朝時期,隋煬帝創立了著名的「科舉制」,以打破以往士族對官位的壟斷。這一制度成功地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之間的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爭性。

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當時尚未由考試成績決定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薦」。「行卷」指考生為求推薦錄取而在考試前投送給達官貴人的個人詩文。

「公薦」指公卿大臣向主考官推薦人才。比如李白未曾參加科舉,乃由玉真公主推薦,應詔入京,供奉翰林。這是推薦保送的路子。

這種考試制度對世家子弟有利,對貧寒子弟則不公平。晚唐杜荀鶴出身寒微,屢試不第,《投從叔部闕》就哀嘆:「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沒有做官的親友相幫,再有才華文名也無濟於事。

而到了宋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和優化。

與唐代相比,宋朝科舉制度的變化主要有:

第一,開放考試門戶,幾乎人人均可應舉;

宋朝徹底取消了出身和門第限制,士農工商雜類皆許應舉入仕;到南宋,連惡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殺為業者都準許應考。

第二,廢除薦舉殘餘,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禁公薦,罷公卷,以成績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場內外的徇私舞弊活動。

第三,考試內容多樣,重能力見解及應用;

進士科考試由以詩賦為主轉變為經義、詩賦、策、論並重;經義由試墨義改為試大義。考生光憑死記硬背或吟詩作賦已難以取得科第,只有擴大知識面,具備獨立見解,提出實用對策,才可能在激烈的科場競爭中取勝。

第四,中舉即可授官,升遷相對較快。

而為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宋朝也做了很多的改革:

首先宋朝在科舉上,確定了糊名制度;

就是將考生的姓名和籍貫等個人信息都加以密封,避免有人作弊動手腳,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二就是別頭試;

何為別頭試呢,就是主考官及其相關官員的子弟、親戚、門生,一般是另立考場,別派考官,即「別頭試」。可以說這屬於是一種迴避制度。

第三就是對考場進行規範;

考場將各科的考席「貼科目字號」,各科應試者是「間隔就坐」,也就是擴大了距離,還輪差兩位官員監考,如果發現作弊行為,那麼「永不得赴考」。

第四就是頒行「鎖院」制。

鎖院制即指考試前將考官和工作人員召集到貢院裡面、晝夜鎖閉,與外界隔絕,直到放榜始得出來。

由於宋朝科舉制度相對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試成績定去留,如歐陽修所論,「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結果,家庭條件好的士子固然有機會入仕,許多貧寒子弟僅憑自身努力,也得以中舉為官。這方面的案例不勝枚舉。

這一局面導致中國社會的運轉規則巨變。

錢穆先生說:「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後代中國。……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

比如最逆天的嘉佑二年,這一屆進士榜,被稱為是千年科舉制中最閃耀、最牛的一榜。這一場科舉各科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388人。試舉其要者:

蘇軾、蘇轍、曾鞏:三人位列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其中,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百科全書式傑出人物,蘇轍做到門下侍郎(副宰相),曾鞏官至中書舍人。

程顥:宋代道學、理學的傑出大師,洛學創始人,與弟弟程頤並稱「二程」。

張載:大思想家,關學創始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他提出的「橫渠四句教」,也是宋代知識人的人生理想。

科舉制度對宋朝的影響

兩宋享國320年,共開科118榜,取士人數超過11萬,是唐五代登科總人數的10倍多。其中,北宋取士總數約61000人,平均每年大約錄取360人。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數均不及宋代。

《宋史》列傳中的北宋人物,出身於高官家庭的不過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於布衣的則超過二分之一,而且隨著時間的演進,時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以宰輔的出身來作統計,情況也大體相似。

而布衣官員入仕的途徑,在北宋初期以科舉出身的約佔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過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過五分之四。

科舉制度其實為傳統中國創造了一個開放性的士人政府,一個流動性的平民社會。

宋朝時期,國家通過長時間嚴密規範的科舉考試,得以選拔大量優秀人才。在從門閥社會轉向科舉社會、門閥士大夫主導轉向科舉士大夫主導的進程中,

逐漸造就了一個競爭性強、開放性高的社會。

而選官制度的法制化,使得大批社會各階層的知識分子通過考試競爭進入各級政府機構,他們較之以前的主要是依憑貴族特權人仕的宮員米說,素質明顯為好,因此

吏治的狀況比之前代有了很大的轉變。

吏治狀況的相對清明,對宋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兩宋320年的歷史時期裡,雖然一再面臨極為艱巨的外族的軍事侵擾與威脅,但仍能在艱難的環境之下穩定政權並使自己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甚至於遠超前代,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的一個發展的高峰。

所以在宋朝時期,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重視文化,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頂峰,陳寅恪就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所以,西方學者認為,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而文化的清明、思想的解放,都對當時宋朝的各個方面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劉巍:錢穆在中國近代史書寫中所體現的學術精神
    宋以後則為『平民社會』,此又與門第社會有別。再論其經濟,宋以前中國經濟偏在北部黃河流域,大體為大農制度。宋以後則偏於南方長江流域,大體為小農制度。五代前後,中國史上社會經濟形態之劇變,似較秦前後為更甚。」[13]此等歷史大變的揭示,雖非專就近代史的界劃為說,但是參以其他論述(詳下),實為其近代史論述的重要內容。 「社會」角度尤為錢穆觀察問題的著力點。
  • 聖節大宴:誕生於唐,發展於宋,明清承襲的官方宴飲制度
    聖節大宴是趙宋王朝在唐代皇帝誕節舉宴的基礎上,發展完善的帝後誕日賜宴的宴飲制度,以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恢弘的宴飲規模位列國家大宴,是宋代官方宴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宋代科舉:重文輕武、憑才取士,士子光宗耀祖的希望
    在下乃大宋年間一舉人,正打算進京去參加禮部籌辦的省試。哈?各位問我能不能高中?嘿嘿嘿,實不相瞞我覺得八九不離十能行,最不濟也能被賜個出身。你問我為啥?因為咱們大宋朝的科舉制度可是憑才取士,公平公開公正;何況在下自認為肚子裡這點學問是可以應付考試的,畢竟咱也是也是考過幾次的人了,算算次數也該中了。
  • 錢穆眼中的王朝興衰密碼——《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史學四大家」之中,最喜歡的是錢穆。因為他中正平和,他本人和他的學術研究,都傳統得很徹底。 首先,錢穆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儒,讀他的著作可以感受到儒者的平和衝淡,「心態決定命運」的道理同樣適用於學術研究,學者的出發點往往決定了學術的境界和眼界。
  • 這部小說主角穿越到大宋,把大宋這隻羊調教成了狼,起點評分9.2
    於是怎麼把大宋這隻羊,變成呲著資本獠牙的狼!成了唐奕唯一的目標!!主要講述了穿越到大宋宋仁宗時期的唐奕本想享受這個繁華的時代,直到遇到範仲淹被他憂國憂民的思緒所觸動,開始利用前世的知識一步一步改編大宋的歷史軌跡,什麼靖康之恥,金兵滅宋統統見鬼去吧。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這六位都因為大宋 1057 年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1057 年 千年進士第一榜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可以說唐宋之後的大部分名人,都是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身命運而留名史冊。
  •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這個詩裡面有另外一句叫做「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就是指你在朝廷裡沒有人支持你,「寒」其實就是說你家境是比較清寒的,假如你又孤又寒,還希望出人頭地,那麼糊名,也就是說參加科舉考試是你的一個晉升之途。正是因為這樣,宋代有一些寒俊崛起,「寒」就是家庭背景比較清寒,「俊」就是當時社會上的才俊之士。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通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
  • 暑期回頭看—古文化常識分類積累練(科舉制度)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科舉制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而每到臨近高考時還都會有各地考生錄取公平性的爭論,但無論如何,高考終歸是給了全國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即便貧寒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一個通過寒窗苦讀,從而改變命運的途徑。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
  • 《大宋之變》:迂叟司馬光,在刀光劍影的變法中,看大宋由盛轉衰
    而在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看來,歷史並非無跡可尋,從1063年宋英宗即位,到1086年宋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這二十四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政論相爭,加速了大宋王朝滅亡的腳步。在《大宋之變》一書中,作者以司馬光的個人經歷貫穿始末,從濮議之爭到王安石變法,最後以司馬相業結尾,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司馬光從前臺退居幕後,最後又被推到執政中心的地位,這其中,他的失意與憤慨,得志與忐忑,都被賦予了宋王朝轉折行進的標誌性意義。
  • 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用人取士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腐敗,科舉制的弊病也越來越嚴重。歷代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中的許多人都揭露過科舉制黑暗腐敗的內幕,力圖進行改革。
  • 地域差異自古就有,古人們如何保證科舉錄取公平?做法值得參考
    那一年,考科舉的貢院是安史之亂時北方地區的科舉博物館,而南方地區則被進一步開發。自安史亂後北方戰亂不斷,北宋在建國後長期遭受來自遼、西夏的威脅,經濟凋敝,文化落後,士人學習環境惡劣。宋、元、明時期,南方經濟文化的長期穩定發展,使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隱含地超過了北方,士人科考的表現也是如此。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這也是唐何以能存在近300年、延續20多位皇帝,並成為「史上最強盛朝代」的制度支柱。陳寅恪說,唐代施行的科舉,雖然不如往後的宋明清那麼成熟開放,但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格局。它的功用難以盡數,尤其是當武則天為打壓門閥士族提升科舉之功用,特視進士科,提拔寒門對抗「關中本位集團」,科舉制更是逐漸成為實現國家有效流動的促進機制。
  • 清末的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在唐、宋、明、清時代成為選拔人才的大典。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到新皇帝即位或生太子與各種大慶加科考試的叫恩科,因《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度,故舉行鄉試、會試之年皆稱大比之年每逢鄉試,杞縣的秀才、貢生、監生經學政科,考錄科審核後,準予錄送的,皆可應鄉試,然後由學政科造具名冊,送省布政使而門預備試卷,卷尾蓋印,到考期應試者到開封貢院(今河南大學
  • 大宋時間軸之神奇的兩端:起於最和平的建國,終於最悲壯的殉國
    於是不到24小時,城頭變幻大王旗,北周就變成了大宋。大臣還是那班大臣、將軍還是那班將軍,只是換了一個人坐在龍椅之上,這是一場幾乎沒有流血犧牲的王朝更迭,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幾乎只此一例。趙匡胤做到了善待北周皇族的承諾,不僅沒有殺過任何一個柴家後人,還讓柴家在有宋一朝世襲王位,富貴綿延。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 王汎森: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晚清思潮動蕩甚大,外國思想資源湧入、內在社會政治環境的大變等,都使得「新天使」的臉所看到的近三百年思想有所變化。特別是經過晚清的變法、革命思潮洗禮之後,學者所關注的重點及人物,每每與先前有所不同,而這一波又一波的衝擊與「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學域的形成是有密切關係的。
  • 科舉、入仕、藩鎮為主,唐朝下層士人社會交往為何要「趨炎附勢」
    唐朝在歷史上絕對屬於一個非常繁盛的王朝,各種文化發展,科舉制度的影響,幕府制度的影響,都是在引導著士人們的社會交往情況,下層士人也是如此,在社會制度的影響下,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特點。一、下層士人對科舉及第的嚮往,促成了以科舉為交往中心的特點科舉制度的發明是古代社會的一個非常巨大的成就,打破了只有貴族能夠上學的現狀,讓貧窮家庭的孩子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達成改變自己命運的目的。
  • |南宋|書法|科舉_網易藝術
    一、科舉與銓選制度中的「書判」和「封彌謄錄」對南宋時期書法學習風氣的影響宋初在選官制度上承接唐代的「銓選」制度,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段皆有所調整。從《資治通鑑長編》的記載來看,宋初缺少官員嚴格落實「銓選」的制度,雖然「以書取士」在宋初的幾十年時間裡確實存在,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相較唐代沒有那麼明確和持久。宋代的「銓選」制度中「以書取士」的部分主要有「身言書判」和「書判拔萃」兩種形式。國朝不以書取士,故士亦鮮以書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