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2020-12-17 月下談史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

什麼是科舉

現在,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不是這樣,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

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三級考試制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鄉試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標是要取「解」,實際上就是得到文狀,文狀就證明你通過了考試。你拿到 「解」以後,就可以到首都去參加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從唐代開始,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就是由尚書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試。省試通過了以後,可以去參加殿試,殿試原則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鄉試裡面能夠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這個考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試裡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狀元」。

科舉對寒門的影響

宋代的宰相中,許多人都是科舉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層官員由「蔭補」選拔而來。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父親做了高官,兒子就有一個進入官僚隊伍實習的機會,實習年滿之後他就有可能轉為正式的官員,這種就叫蔭補。他的父親,或者他的祖父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大樹底下有一個陰涼,他就在這個陰涼底下能夠補進到官僚隊伍裡邊去。

宰相很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從不同的背景下晉升到當時的官僚高層。《宋史》裡面會說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謂起自孤身的,由於某種機遇參加科舉考試,考得不錯,這樣進入到官僚隊伍裡頭,最終能夠升晉到宰相的位置上來。

宋代跟唐代比較起來,科舉制度是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的。這個過程我們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說它是走向嚴密與開放。通常我們會說,一個制度很嚴密就不開放,如果我們強調開放,它就不會很嚴密,但是,宋代的科舉制度讓我們看到一種制度通過它自身的嚴密化,反而能夠更加的開放。

宋代有一些與科舉有關的詩作,詩作裡面會說,如果沒有什麼人支持你,同時你也不是生長自富貴之家,那麼你只有一條路能走,就是去參加科舉考試。詩裡面說「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這是什麼意思呢?唐代的科舉考試在卷子上會有人名、籍貫,宋代也是一樣。但是,唐代卷子的人名、籍貫,是主考官、判分官員能夠看得到的。而宋代,從宋真宗開始,科舉考試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說,這個名字的部分你交上去之後,監考的官員就會把它糊上了。看卷子的考官實際上他看不到這個是誰的卷子。後來宋代還採取了謄錄的方式,把卷子重新抄錄一遍,免得有的人會認識其中的筆跡。所以,宋代科舉制度相對來說就走向嚴密化。糊名就使得對所有考生相對來說考試是比較公平的。這個詩裡面有另外一句叫做「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就是指你在朝廷裡沒有人支持你,「寒」其實就是說你家境是比較清寒的,假如你又孤又寒,還希望出人頭地,那麼糊名,也就是說參加科舉考試是你的一個晉升之途。

正是因為這樣,宋代有一些寒俊崛起,「寒」就是家庭背景比較清寒,「俊」就是當時社會上的才俊之士。宋人的觀念也跟此前確實有了很大的不同,過去的人他們不喜歡提及自己在科舉考試之前,做大官之前那種貧賤的背景。但是在宋代會刻意地表現這樣一種背景,表達他自己是通過努力而晉升到今天的這樣一種地位的。例如我們熟悉的範仲淹「斷齏畫粥」,也是這類故事的體現。

科舉在宋代的影響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批家境比較清寒的人,通過科舉考試能夠嶄露頭角。在當時能夠通過競爭脫穎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平民階層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這些人能夠進入到官員的序列裡邊,一定程度上也會改善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它整體的結構。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沒有世代做官的保障。因為當時不重視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較重視個人的才幹和個人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被選拔出來的青年士子,特別是來自平民階層的人,他們對天下、對國家就有一份認同,有一份責任感。所以現在我們經常會說範仲淹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應該說是當時的一些優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個別人的理念。那個時候,包括張載也說,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先生的四句教,也體現出來他對天下的一份責任感。

科舉制度的權威是靠它的公正性來保證的。在科舉制度確立了以後,當然一直也貫穿著公平和擇優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舉制度不斷地改變。科舉制度走向開放,走向嚴密化,打破了過去門第背景的限制,重視世人的知識才能,鼓勵競爭,這樣的一種方式相對來說是比較符合公平的原則。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科舉取士,它的標準比較單一,完全靠考試的成績來選拔人才,不利於全面的考察素質能力。所以,對於科舉制度,我們是要把它放到一個歷史的脈絡裡面去觀察,觀察這樣的一個制度在歷史上演進的過程,觀察它在中國歷史上帶來的積極作用,以及它後期對於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縛。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中國的科舉制初創於隋朝,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即各州郡推薦本地的人才,並分為從「上上」至「下下」共九個等級,以此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種吏製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科舉制。
  • 【漲知識】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麼來的嗎?
    科舉的起源 你肯定聽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你也肯定經歷過人生中幾次重要的大型考試,如中考,高考,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等等。 科舉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一項制度,沒有之一。
  • 李老師好,我不了解科舉相關的問題,但我一直有個疑問,科舉制度是不...
    X 李老師好,我不了解科舉相關的問題,但我一直有個疑問,科舉制度是不是對地方社會鄉村治理有其有益和特殊的作用?
  • 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用人取士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腐敗,科舉制的弊病也越來越嚴重。歷代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中的許多人都揭露過科舉制黑暗腐敗的內幕,力圖進行改革。
  • 「科舉制度在臺灣」展覽走進陝西西安
    (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9日西安訊 (記者 郜利敏)19日上午,由北京市臺聯、陝西省臺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展覽在陝西省西安市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舉行。本次展覽為期6天。
  • 科舉制度給東亞各國,乃至世界帶來了什麼重大影響?
    科舉制度的實施,使高麗官僚制度逐漸擺脫新羅時代封閉的骨品制,走向較為開放的官僚體制。朝鮮科舉不僅設有中國的貢院、考棚類似的科舉專用考場,而且在模仿和吸收中國科舉的同時根據朝鮮國內的政治、教育等需要,發展出了獨特的規制和辦法。
  • 淺析科舉考試制度對西方官員選拔的影響
    東方(中國)在中國,經歷過漫長的摸索,先後經歷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最終在隋唐時期確立並逐漸完善了一種新型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一直沿用,直到大清光緒年才被廢除。足足千年的歷史沿革完全可以充分證明此種選官用官制度的合理。
  • 你以為現在的考試很難?古代科舉會告訴你什麼叫難如登天!
    >那麼到底是國考困難還是科舉困難呢 鏘鏘鏘鏘 今天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執政者用科舉制度代替了原來的政治制度,並且開設進士科運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
  • 「九品官人法」,使曹魏穩定下來的制度,科舉前最完善的選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 陳群 要了解「九品中正制」,首先要了解陳群,不管陳群所創立的制度是否真的完善,也都不能否認陳群對曹魏政權和天下安定所作出的貢獻
  • 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武狀元和武舉人,真實狀態是什麼樣的
    文章引言:一說到科舉制度,大家都會想到狀元郎。毫不心虛地說,小編可以打包票,大家內心想到一定是「文科舉」。其實,科舉制度,分為「文科舉」「武科舉」,那麼疑問就來了,為什麼「武科舉」影響力會如此之小,中武狀元之後,仕途是怎麼樣的呢。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 穿越古代科舉文推薦!帶你感受古代科舉之路、官場沉浮!
    1、《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作者:曲流水書評:首先小編提醒各位看書官:本文女穿男,主角會娶妻生子,一對一,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不搞基,不是耽美文。主角基本上沒有什麼金手指,不會是官場爽文,走現實流。此外,本文的科舉制度和流程參照明清時期。本文主要講述現代大齡女青年穿回古代,成為一名農家子,無權無勢,無財富,無地位,無一技之長,要想出人頭地,獲得尊重,只能憑藉現代十多年的學習考試經驗走上科舉之路。於是,顧青雲從小開始發力,四書、五經、經義、策論……,通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最後成功成為一名古代官員,之後又在官場幾經沉浮的故事。
  •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科舉制度對於國家而言是提供一種比較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這些說法雖然不能證明先秦確有貢舉制度,但是後世科舉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語,有的是從這裡來的。 漢代為了選拔統治人才,有察舉的制度。漢高祖下過求賢令,漢文帝也曾下詔察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漢武帝又詔令天下察舉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據說後因避東漢光武帝帝諱(劉秀)才改稱茂才的。漢昭帝以後,舉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東漢承襲舊制。
  • 暑期回頭看—古文化常識分類積累練(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科舉制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
  •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高考」制度的演變過程
    因此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都會重視選拔人才,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先後經歷了「選士、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四個階段的演變。在「科舉制」之前的幾種制度由於存在漏洞總會被人鑽了空子,所以後來才推出了「科舉制」,「科舉制「創始於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高考就是「科舉制」的延伸。
  • 明清「學霸」村 嚴酷科舉制度下 神秘山村卻人才輩出「靈水村」
    但是作為古代中國,作為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文盲率達到80%,但這個數字是明清時代的一個平均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因此文盲比例相對比較低,而北方地區則高於這個數字。其實這也不是絕對,今天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一處偏僻的北方山村,在明清時期就出了22名舉人,2名進士,10餘名國子監監生,到了民國時期,還有6人畢業於燕京大學,也就是現在北大、清華的前身。這裡就是位於北京房山區齋堂鎮的靈水舉人村。
  • 唐代的科舉制度
    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遷,高考必考!
    自從奴隸社會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制度,官僚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就註定成為歷史的洪流,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在中國古代,選官成為每一個朝代必定納入朝政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都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吧。1.世卿世祿制顧名思義,世代為官,享受俸祿。這一制度開始於商朝,在西周分封制下得到廣泛的體現。
  • 科舉制度改變了大宋哪些命運?錢穆: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都是宋朝發明的。 隋朝時期,隋煬帝創立了著名的「科舉制」,以打破以往士族對官位的壟斷。這一制度成功地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之間的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爭性。 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當時尚未由考試成績決定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薦」。「行卷」指考生為求推薦錄取而在考試前投送給達官貴人的個人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