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制舉之舉,完

2020-12-17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李娟琴,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

制舉之制

制舉和常舉不同,常舉的科目和各項制度均已由選舉令和吏部或禮部的格、式作了規定,唐朝後期禮部每年還要定期頒布舉格,規定應舉的有關事宜。而制舉則是由皇帝臨時頒布制救進行。高宗顯慶二年、五年有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牧守各舉所知的詔令,前詔要求「如有此色,可精加採訪,各以聞奏。」後詔要求也是「精加搜訪,各以名薦」。①儘管在相應的時間裡曾經舉行過制舉,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材料,還無法辨別以上詔令所指到底是單純的舉薦,還是要進行考試的制舉。現在可以認定是制舉詔令的,是儀鳳元年((676)十二月的《訪孝梯德行詔》。①詔曰:

山東、江左。人物甚眾,雖每充賓薦,而未盡英髦。或孝

涕通神,遐邇推敬;或德行光裕.邦邑崇仰;或學綜九流,

垂帷靚奧;或文高六義,下筆成章;或備曉八音,洞該七

4;或射能穿札,力可翹關;或邱園秀異,志存棲隱;或

將帥子孫,也稱勇烈。委巡撫大使,鹹加採訪,擰申褒獎。

亦有婆婆鄉曲,負材傲俗,為譏議所斤,陷於拆弛之流者,

亦宜選擇,具以名聞。

《舊唐書》卷一三五下《陽嬌傳》:

陽嬌,「儀鳳中應八科舉,授蔣陵尉.」

『舊唐書》卷一九0中《員半千傳》:

員半千,「上元初,應八科舉,授武0尉。」

《舊唐書》卷九四《崔融傳》:

崔融,齊州全節人,初,應八科舉報第,累補宮門I,兼

直崇文館學士。

而詔令所舉,恰為八科.《唐會要》卷七六《制科舉》:

上元三年正月,辭禪文律科,崔融及第。

可知詞殊文律科即為八科之一。概詔令所列,只是指明八

科的範圍,至考試時又賦予了更加具體的名稱。至於舉行的時

間,據陳子昂《陳君碩人墓志銘》②:

(陳該)上元元年,州貢進士,對策高第,釋褐授將仕郎。

其明年,制救天下文儒,司屬少卿楊守吶薦君應詞撣文律,

對策高第,軟授茂州石泉縣主薄。

上元元年州貢進士,及第當在二年。其明年為上元三年(十一月改為儀鳳),及第則在儀風二年。《登科記考》、《唐會要》和《舊唐書·員半千傳》紀年皆誤。

儀鳳後,隨著制舉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一次制舉的過程中,先後就要發表布五道詔救。

①下令舉行某科或某些科目制舉的詔令。大體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申明對人才的重視和對賢才的渴求;二是科目的名稱;三是要求官員舉薦或自舉。有的還規定到京集中的時間。這些內容大多包含在赦文、德音一類的制救中,如《改元天寶赦》④、《順宗即位赦》②、《立成王為皇太子德音》③中,均包含了這樣的內容。也有單獨發表詔令的,如前引《訪孝梯德行詔》。

②公布應舉人考試時間的詔令,如長慶元年(821)十月詔:

「文武常參官及諸州府,準制舉薦賢良方正人等,以十一月二十

五日御宣政殿測試。宜令所司準式。」④

③臨試時的詔令。如《元和元年尚書省試製科舉人救》、

《長慶二年試製科舉人救》、《寶曆元年試製舉人詔》。⑤內容主要是申明致治的願望,說明測試的目的是探求治亂興衰之源,訪聞時政得失,要求舉人無保留地寫出自己的意見。最後是「宜坐食訖就試」,表示對舉人的關懷。

④錄取的詔令。如《放制舉人救》、《放制舉人詔》,⑥主要是公布各科及第名單的等第,以及各等處分的原則。

⑤制舉及第後授官的詔令.如長慶元年《除制舉人官方》.⑦是對中書門下擬定的制舉登科人授官意見予以批准並加以公布的文書。

制舉制度的完備,表明通過特別考試選拔卓越的政治人才,即詔令中反覆強調的賢才,已成為封建王朝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大赦、德音一類制救中提出,則反映制舉的舉行,往往是和一個時期的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相關焦點

  • 唐代科舉,制科,科目第一張
    大家好,我是張西玲,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制科的設置《新唐書·選舉志》雲:「其夭子自詔者曰制舉」.制舉在唐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隋代就曾不止一次下詔舉人,雖也列有科目,但均由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薦,且未明令考試。
  • 唐代科舉研究的新突破
    該成果認為,唐代科舉制度是學術界長期研究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積累相當厚重,是一個十分成熟的研究領域。因此,要在唐代科舉史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隨著空前統一的隋帝國出現,專制皇權便有意廢黜維護士族利益的察舉制,充分利用科舉考試公平競爭的因素,打破了門戶界限,抑制士族門閥勢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晚唐五代科舉考試的作用最大,科舉取士最終成為最為重要的選官途徑,基本上打破了門第、士庶之辨的觀念。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畢竟品嘗登科之喜的人在整個唐代近三百年中還不到七千人。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 唐朝時期還沒出現八股文,那科舉都考些什麼?時事策論嗎?
    唐代的科舉主要分為兩種,貢舉和制舉。一、制舉制舉也稱為制科。《新唐書·選舉志》中載:「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舉是由皇帝頒布舉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有傑出才能的人,考試地點一般在皇宮內,有時也設在皇帝巡幸之處。制舉考試最初為口試,後改為筆試,一般情況下皇帝會親臨現場。制舉是皇帝位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置的特科。制舉的科目繁多,主要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辭等科。制舉在武則天、唐玄宗時期最為興盛,後來逐漸衰落。
  • 唐代的科舉制度
    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 唐代科舉趣事
    □呂玉華  科舉制度始創於隋代,興起於唐代,然後歷朝歷代發展沿用,直到1905年被廢除,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無數讀書人皓首窮經,只求能通過嚴苛的考試,博取功名。
  • 漫遊、從政、科舉:一條唐代寒士們獨特而完整的詩歌人生路
    漫遊特盛於唐代,是和新形勢下文人的仕途出路有聯繫的。唐代文人的入仕,不同於漢魏以來的鄉舉裡選制度。那時候,人才由鄉裡推薦,且多安排在本鄉本土任職(如擔任縣令或州郡佐僚),所以鄉裡的豪右強宗得以操縱選舉,而一般士人也容易安土重遷。唐王朝的建立,打破了世族把持政權的局面,入仕的途徑主要通過科舉、徵辟或參加幕府,這都需要離鄉背井,出門遠遊。
  •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有鄉選裡選之說。《周禮·地官·鄉大夫》講到三年舉行一次「大比」,以考查鄉人的「德行道藝」,選拔賢能的人才。《禮記·王制》提到「鄉論秀士」,經過逐級選拔,有所謂俊士、進士等名稱。《禮記·射義》還提到諸侯貢士於天子。這些說法雖然不能證明先秦確有貢舉制度,但是後世科舉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語,有的是從這裡來的。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陳寅恪說,唐代施行的科舉,雖然不如往後的宋明清那麼成熟開放,但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格局。它的功用難以盡數,尤其是當武則天為打壓門閥士族提升科舉之功用,特視進士科,提拔寒門對抗「關中本位集團」,科舉制更是逐漸成為實現國家有效流動的促進機制。而參與其中的,那些不斷改變命運的大唐士子們,無疑成長為可不間斷換取新血液的最大群體。
  • 唐代大詩詞家,婉約詞派創始人,竟然還是位科舉槍替高手
    什麼是槍替「槍替」,俗稱替考,是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這種方法的安全性實用性都比較高,不需要去勾結權貴,被有錢無勢的人採用。槍替不需要去勾結主考官和權貴,再者唐代科舉考試是開卷,允許帶小抄,槍替就成為了唐代最常見的作弊方式。
  • 舉子落第前和及第後,妻子各寫了一首詩,從中可以看出科舉的魅力
    在人生四大喜和四大悲中,不難發現,科舉及第和科舉落第都位居其中,足見科舉在古代社會的影響力。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讀書走科舉已成為廣大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目標,司馬光曾描繪了金榜題名以後能夠得到的好處:「一朝雲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輩。室中若未結姻親,自有佳人求匹配。」
  • 唐代士人為何入幕成風,「國企」不香?實則是報國無門的無奈之舉
    唐代獨有的時代局面造就了士人大量進入幕府 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地方勢力尾大不掉 在唐朝立國之初,為了彌補因隋末戰亂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強盛軍事以應對外來威脅,李世民在政治上採取休養生息,生活上提倡厲行節約,很快便使唐朝社會從混亂當中解脫出來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在中學語文課中曾有一篇《儒林外史》的文章《範進中舉》,裡面範進因為自己科舉中舉而十分開心,甚至瘋了。文章諷刺古代迂腐的科舉制,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古代科舉士子中舉後的待遇十分優越。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
  • 唐代科舉考試,有能力還需有名氣,懂得炒作自己才能進士及第
    咱們接著上次來說唐代的科舉。等你都準備妥當,就可以開始向科舉考試衝刺了。唐代的科舉制雖然是歷史的進步,但還是有一個問題,主考官的主觀意志在考試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進士科考試,考的主要是文學才華,才華這種事,有時是很難衡量的。這個時候,你這個人有沒有名聲,有沒有名人「大V」給你點讚,就會在考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你到了長安以後,一定記著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向負責組織考試的禮部提交自己的作品,讓主考官能夠了解自己。
  •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三級考試制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
  • 唐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這推動了儒學在唐代的發展
    唐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這推動了儒學在唐代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統一儒學的形成以及儒學由漢學向宋學的轉變。統一儒學的形成由官修《五經定本》、《五經正義》及幾部私修經書共同完成。此後,注釋儒經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準此答卷,不許自由發揮。私修經書主要有唐初賈公彥的《周禮疏》、《儀禮疏》,楊士勳的《春秋榖梁傳疏》以及唐後期徐彥的《春秋公羊傳疏》。這些書也對儒學的統一做了貢獻。儒學由漢學向宋學的轉變完成於唐後期。啖助、陸質師徒創自由解經之學屬。
  • 唐代傳奇故事,秀才不顧科舉追求農家女,最終成為神仙眷侶
    這個故事發生在唐代晚期的長慶年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裴航的秀才。01唐代是一個科舉興盛的年代,年輕人都以考科舉為終身事業。這年,裴航也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是名落孫山,沒有上榜。裴航也不難過,自己籌集了一筆錢,外出漫遊去了。在一艘船上,裴航遇見了一位姿色非凡的少婦。美到什麼程度?「乃國色也」。什麼樣的美女可以稱之為「國色」呢?自己腦補去吧。這位少婦叫樊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