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自古以來,有識之士都以能夠進入朝廷做官為終身奮鬥的目標,這不僅因為受到了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潮的影響,也是其實現自身價值和完成階級升遷的有效手段。隨著儒家思想在社會傳播範圍的增加,這一進入朝廷做官的理念也變得愈發深入人心,幾乎人手標配。
但是在唐朝,當時的社會風氣卻並未呈現出這樣的局面,相反,許多文人雅士選擇進入幕府任職,而非為朝廷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在與朝廷作對,這種與前面乃至後面朝代形成較大對比的現象自然也使唐朝變得更加獨特,難道真的是「國企」不香麼?
唐代獨有的時代局面造就了士人大量進入幕府
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地方勢力尾大不掉
在唐朝立國之初,為了彌補因隋末戰亂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強盛軍事以應對外來威脅,李世民在政治上採取休養生息,生活上提倡厲行節約,很快便使唐朝社會從混亂當中解脫出來,呈現出安定繁榮的一面。
其後的李治也提出"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的命令,再加上科舉制度的實行,使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政壇,更加促進了唐朝的強盛。這個時期的唐朝,是"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南北一萬六 千九百一十八裡"的龐大帝國。
李世民
而唐朝政府,則是中央對地方有著至高地位的權威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文人雅士們若是想要做官,不但只想去朝廷,更是只能去朝廷,入幕之風尚不流行。
但是,隨著安史之亂的發生,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性大大下降,甚至只可以說算是一個有著更強號召力的、盤踞在長安城的地方勢力。而為了平定叛亂,唐朝大量設置節度使和觀察使,同時對一些叛軍給予招降的政策。
"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軍",這就使得雖然叛軍被一時平定下來,但他們的勢力實際上卻並未減弱,仍然擁有與中央政府抗衡的資本。同時,地方勢力對人才的招攬不看出身地位,全看賢能與否,這就使入幕成為一件門檻較低之事。
因此,"自唐中葉以後,方鎮皆選列校以掌牙兵,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入幕之風就此盛行。
安史之亂
政治的黑暗迫使部分士人只能進入幕府
在開元初期及之前,唐朝政府不但開設了科舉制拓寬了人才進入朝廷的渠道,更是選賢任能,政治一片清明,人們也十分願意進入這樣的朝廷以報效國家。但是,在開元後期,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他們對上極盡阿諛奉承,對下剪除異己,唐朝政壇遭到極大玷汙,許多賢人也無法進入政壇,如杜甫便是因其"野無遺賢"的謊言才"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因此,入幕一事其實早在唐朝尚還處於強盛之時便已經流行,只不過大多數都是因為無法在朝廷做官,才不得不投入地方勢力的麾下,甚至一些人前往邊塞等一些更容易任職的地方以報效國家。如岑參就曾寫下"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的詩來表達自身志向。而在安史之亂過後,由於唐朝皇帝不再相信權臣武將,而是開始將權力分放於日夜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宦官們,這就使唐朝後期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難題——宦官當道。
宦官們的權力隨時間的發展越發膨脹,唐肅宗時期的大宦官李輔國就"常與銀臺門受事,置察事子數十人……府縣按鞠,三司制獄,必旨輔國取決,隨意區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
這就使唐朝政治再次進入黑暗之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原本公平的科舉制度變得歪風邪氣起來,許多士人都無法通過這一正規手段進入政壇當中,如唐彥謙就是"鹹通末應進士,才高負氣,無所屈降,十餘年不第"之後,才進入王重榮麾下。因此,許多士人都並非不願進入朝廷之中,而是無法進入,但為了實現自身的政治理想,也只能轉而投向地方勢力的懷抱。
唐代文人
思想上的開放降低了入幕後的心理負擔
談及中國古代歷史中思想最為開放的時期,唐朝必定是榜上有名。這種開放體現在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男女地位、穿衣吃飯還是生活方式,都不再如以前般被社會用陳舊迂腐的目光來看待與限制。有選擇進入朝廷做官的人,也有選擇隱逸山林的人;有選擇去往邊塞的人,也有四處旅居的人。
總而言之,思想上的開放,使唐朝人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去哪裡做官也包括在內。如果不能在中央政府做官,前往地方勢力那裡也並非是一件會遭到社會大眾鄙夷與嘲諷的事情,士人的心理負擔自然減輕了許多,滿懷輕鬆地成為了幕府中人。尤其隨著唐朝政府後期政治的越發黑暗,這一思想也變得越發普及。
大量士人入幕之後對唐朝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人才流失使中央政府對國家的治理陷入困境
無論是對任何政府、組織或者機構來說,只有常年不斷地有新鮮血液流入才能保證其生命力的長久延續與旺盛。但是由於大量士人進入地方勢力麾下,使唐朝政府所能吸引到的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開始呈現出下降趨勢,並直接影響到了它的國家治理能力。
武則天
唐朝初年之所以會出現名相輩出的情況,一來是皇帝聖明,重視賢人,即便是武則天這一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看到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之後,也會發出"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的感慨;二來是中央政府對士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使他們蜂擁前往。但在入幕之風形成之後,這一局面卻再也難以形成。
縱觀唐朝後期,即便是如唐武宗、唐宣宗等賢明的皇帝,也是經由宦官支持之後才成功繼位,這就使其無論是在政治因素還是情感因素上,都很難使用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宦官掌權這一問題。
除開這一主觀因素外,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沒有真正具有堪比前人政治才能的大臣,來為皇帝分擔足夠分量的壓力,謀劃足夠長遠的目標,使得唐朝皇帝在面對諸多事情之時所能考慮到的方面變得有限,對宦官的政治和對地方勢力的削弱就包括在其中。此外,改革歷來便需要流血和犧牲,如果沒有一個大臣來擔當失敗之後的替死鬼,皇帝又怎麼敢輕易觸碰其他勢力的利益呢?
加劇了地方勢力和中央政府的矛盾
正如前文所說,大量士人在無法通過正經手段進入朝廷之中後,便轉身投向了地方勢力的懷抱。但是,無論是出於對朝廷黑暗政治的不滿,還是單純地對其報復,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擔任職位後,極力鼓動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如李振世便是如此,"鹹通中,數舉進士,被黜,依魏博樂彥禎。因樂禍,且怨中朝大臣,導彥禎子從訓伏兵殺王鐸,劫其家。"
唐代宦官
本就處於緊張狀態的雙方勢力,在這種鼓動下很容易就陷入衝動之中並挑起爭端。另外,由於士人們大多怨恨的是皇室貴族,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就更加容易引起中央政府的反彈,繼而爆發大規模的衝突。但是,士人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或者說是充當地方勢力發起戰爭的藉口,其幕後主使人始終是地方勢力的掌權者。
豐富了唐朝的詩歌文化
如果每一個士人都能夠在朝廷之中得到重用,那麼他們的一生大多都將待在長安,所能見到的景象也局限於西北一隅。在這種情況之下,唐朝的詩歌文化就將變得極為單調,大多都會以描寫宮廷之事、長安周圍為主,國家其他地方的景色就不會在描寫範圍之內。但是,正由於部分人不得不前往各個地方勢力謀得一官半職,他們便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和感悟,從而也能寫出更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如杜甫《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便將自己的複雜感情描繪的淋漓盡致。
尤其是邊塞詩人們,他們不僅將國家最邊疆的事物寫入詩裡,更將一種誓死報效國家的精神融入其中為世人所敬仰與學習,極大豐富了唐朝的多元文化。
邊塞詩人
入幕之風的形成與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唐朝的發展歷程
形成並盛行於政治黑暗時期
縱觀唐朝眾多的入幕之人,其實大多都是沒有在中央政府得到重視或者啟用才選擇投身地方勢力。而這種行為在政治清明的時候自然不會發生,因為就算是真的因為官職沒有空缺,導致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人才,朝廷也會從許多其他方面來拉攏人心,從而防止人才的外洩。
但正是在李隆基統治後期,唐朝政治開始陷入黑暗,無論是李白在李璘手下被闢為僚佐,還是杜甫在嚴武手下被聘為參謀。都可以佐證出當時人才外洩的情況開始出現。隨著後期唐朝政治的越發黑暗,入幕之風也變得越發盛行。
唐朝中央政府缺乏實際管控力
其實,入幕並非完全的壞事,它可以更廣泛為地招收與接納人才來更好地治理國家,並且可以發現許多被中央政府遺漏的人才,從而再將他們舉薦於中央政府。可以說,入幕其實是一項幫助中央發現並重用人才的措施。
杜甫
但是,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政府對地方勢力統治力與威信力大大下降,導致地方勢力敢於明目張胆地拉攏士人,這才發生了接下來一系列的惡劣連鎖反應。宋朝也曾實行過這一措施,但與唐朝不同的是,宋代之人入幕必須經由朝廷的同意,這就是國家政府實際管控能力的區別所導致的不同結果。
總結
任何制度或者措施,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才能夠形成並盛行,入幕也是如此。雖然當時的士人加入地方勢力的原因各不一樣,但從最廣泛也是最基礎的層面來說,終究是一個生計問題,而唐朝政府在經歷多方打擊之後,卻很難將其解決。當一個人在飽讀詩書十幾年卻無法得到朝廷任用之時,無論是為了自身抱負的實現,還是基本生活的要求,他都不得不進入幕府當中,這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