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人為何入幕成風,「國企」不香?實則是報國無門的無奈之舉

2020-12-10 騰訊網

長安城

自古以來,有識之士都以能夠進入朝廷做官為終身奮鬥的目標,這不僅因為受到了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潮的影響,也是其實現自身價值和完成階級升遷的有效手段。隨著儒家思想在社會傳播範圍的增加,這一進入朝廷做官的理念也變得愈發深入人心,幾乎人手標配。

但是在唐朝,當時的社會風氣卻並未呈現出這樣的局面,相反,許多文人雅士選擇進入幕府任職,而非為朝廷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在與朝廷作對,這種與前面乃至後面朝代形成較大對比的現象自然也使唐朝變得更加獨特,難道真的是「國企」不香麼?

唐代獨有的時代局面造就了士人大量進入幕府

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地方勢力尾大不掉

在唐朝立國之初,為了彌補因隋末戰亂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強盛軍事以應對外來威脅,李世民在政治上採取休養生息,生活上提倡厲行節約,很快便使唐朝社會從混亂當中解脫出來,呈現出安定繁榮的一面。

其後的李治也提出"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的命令,再加上科舉制度的實行,使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政壇,更加促進了唐朝的強盛。這個時期的唐朝,是"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南北一萬六 千九百一十八裡"的龐大帝國。

李世民

而唐朝政府,則是中央對地方有著至高地位的權威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文人雅士們若是想要做官,不但只想去朝廷,更是只能去朝廷,入幕之風尚不流行。

但是,隨著安史之亂的發生,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性大大下降,甚至只可以說算是一個有著更強號召力的、盤踞在長安城的地方勢力。而為了平定叛亂,唐朝大量設置節度使和觀察使,同時對一些叛軍給予招降的政策。

"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軍",這就使得雖然叛軍被一時平定下來,但他們的勢力實際上卻並未減弱,仍然擁有與中央政府抗衡的資本。同時,地方勢力對人才的招攬不看出身地位,全看賢能與否,這就使入幕成為一件門檻較低之事。

因此,"自唐中葉以後,方鎮皆選列校以掌牙兵,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入幕之風就此盛行。

安史之亂

政治的黑暗迫使部分士人只能進入幕府

在開元初期及之前,唐朝政府不但開設了科舉制拓寬了人才進入朝廷的渠道,更是選賢任能,政治一片清明,人們也十分願意進入這樣的朝廷以報效國家。但是,在開元後期,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他們對上極盡阿諛奉承,對下剪除異己,唐朝政壇遭到極大玷汙,許多賢人也無法進入政壇,如杜甫便是因其"野無遺賢"的謊言才"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因此,入幕一事其實早在唐朝尚還處於強盛之時便已經流行,只不過大多數都是因為無法在朝廷做官才不得不投入地方勢力的麾下,甚至一些人前往邊塞等一些更容易任職的地方以報效國家。如岑參就曾寫下"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的詩來表達自身志向。而在安史之亂過後,由於唐朝皇帝不再相信權臣武將,而是開始將權力分放於日夜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宦官們,這就使唐朝後期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難題——宦官當道。

宦官們的權力隨時間的發展越發膨脹,唐肅宗時期的大宦官李輔國就"常與銀臺門受事,置察事子數十人……府縣按鞠,三司制獄,必旨輔國取決,隨意區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

這就使唐朝政治再次進入黑暗之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原本公平的科舉制度變得歪風邪氣起來,許多士人都無法通過這一正規手段進入政壇當中,如唐彥謙就是"鹹通末應進士,才高負氣,無所屈降,十餘年不第"之後,才進入王重榮麾下。因此,許多士人都並非不願進入朝廷之中,而是無法進入,但為了實現自身的政治理想,也只能轉而投向地方勢力的懷抱。

唐代文人

思想上的開放降低了入幕後的心理負擔

談及中國古代歷史中思想最為開放的時期,唐朝必定是榜上有名。這種開放體現在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男女地位、穿衣吃飯還是生活方式,都不再如以前般被社會用陳舊迂腐的目光來看待與限制。有選擇進入朝廷做官的人,也有選擇隱逸山林的人;有選擇去往邊塞的人,也有四處旅居的人。

總而言之,思想上的開放,使唐朝人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去哪裡做官也包括在內。如果不能在中央政府做官,前往地方勢力那裡也並非是一件會遭到社會大眾鄙夷與嘲諷的事情,士人的心理負擔自然減輕了許多,滿懷輕鬆地成為了幕府中人。尤其隨著唐朝政府後期政治的越發黑暗,這一思想也變得越發普及。

大量士人入幕之後對唐朝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人才流失使中央政府對國家的治理陷入困境

無論是對任何政府、組織或者機構來說,只有常年不斷地有新鮮血液流入才能保證其生命力的長久延續與旺盛。但是由於大量士人進入地方勢力麾下,使唐朝政府所能吸引到的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開始呈現出下降趨勢,並直接影響到了它的國家治理能力

武則天

唐朝初年之所以會出現名相輩出的情況,一來是皇帝聖明,重視賢人,即便是武則天這一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看到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之後,也會發出"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的感慨;二來是中央政府對士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使他們蜂擁前往。但在入幕之風形成之後,這一局面卻再也難以形成。

縱觀唐朝後期,即便是如唐武宗、唐宣宗等賢明的皇帝,也是經由宦官支持之後才成功繼位,這就使其無論是在政治因素還是情感因素上,都很難使用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宦官掌權這一問題。

除開這一主觀因素外,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沒有真正具有堪比前人政治才能的大臣,來為皇帝分擔足夠分量的壓力,謀劃足夠長遠的目標,使得唐朝皇帝在面對諸多事情之時所能考慮到的方面變得有限,對宦官的政治和對地方勢力的削弱就包括在其中。此外,改革歷來便需要流血和犧牲,如果沒有一個大臣來擔當失敗之後的替死鬼,皇帝又怎麼敢輕易觸碰其他勢力的利益呢?

加劇了地方勢力和中央政府的矛盾

正如前文所說,大量士人在無法通過正經手段進入朝廷之中後,便轉身投向了地方勢力的懷抱。但是,無論是出於對朝廷黑暗政治的不滿,還是單純地對其報復,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擔任職位後,極力鼓動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如李振世便是如此,"鹹通中,數舉進士,被黜,依魏博樂彥禎。因樂禍,且怨中朝大臣,導彥禎子從訓伏兵殺王鐸,劫其家。"

唐代宦官

本就處於緊張狀態的雙方勢力,在這種鼓動下很容易就陷入衝動之中並挑起爭端。另外,由於士人們大多怨恨的是皇室貴族,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就更加容易引起中央政府的反彈,繼而爆發大規模的衝突。但是,士人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或者說是充當地方勢力發起戰爭的藉口,其幕後主使人始終是地方勢力的掌權者。

豐富了唐朝的詩歌文化

如果每一個士人都能夠在朝廷之中得到重用,那麼他們的一生大多都將待在長安,所能見到的景象也局限於西北一隅。在這種情況之下,唐朝的詩歌文化就將變得極為單調,大多都會以描寫宮廷之事、長安周圍為主,國家其他地方的景色就不會在描寫範圍之內。但是,正由於部分人不得不前往各個地方勢力謀得一官半職,他們便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和感悟,從而也能寫出更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如杜甫《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便將自己的複雜感情描繪的淋漓盡致。

尤其是邊塞詩人們,他們不僅將國家最邊疆的事物寫入詩裡,更將一種誓死報效國家的精神融入其中為世人所敬仰與學習,極大豐富了唐朝的多元文化。

邊塞詩人

入幕之風的形成與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唐朝的發展歷程

形成並盛行於政治黑暗時期

縱觀唐朝眾多的入幕之人,其實大多都是沒有在中央政府得到重視或者啟用才選擇投身地方勢力。而這種行為在政治清明的時候自然不會發生,因為就算是真的因為官職沒有空缺,導致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人才,朝廷也會從許多其他方面來拉攏人心,從而防止人才的外洩

但正是在李隆基統治後期,唐朝政治開始陷入黑暗,無論是李白在李璘手下被闢為僚佐,還是杜甫在嚴武手下被聘為參謀。都可以佐證出當時人才外洩的情況開始出現。隨著後期唐朝政治的越發黑暗,入幕之風也變得越發盛行。

唐朝中央政府缺乏實際管控力

其實,入幕並非完全的壞事,它可以更廣泛為地招收與接納人才來更好地治理國家,並且可以發現許多被中央政府遺漏的人才,從而再將他們舉薦於中央政府。可以說,入幕其實是一項幫助中央發現並重用人才的措施。

杜甫

但是,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政府對地方勢力統治力與威信力大大下降,導致地方勢力敢於明目張胆地拉攏士人,這才發生了接下來一系列的惡劣連鎖反應。宋朝也曾實行過這一措施,但與唐朝不同的是,宋代之人入幕必須經由朝廷的同意,這就是國家政府實際管控能力的區別所導致的不同結果。

總結

任何制度或者措施,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才能夠形成並盛行,入幕也是如此。雖然當時的士人加入地方勢力的原因各不一樣,但從最廣泛也是最基礎的層面來說,終究是一個生計問題,而唐朝政府在經歷多方打擊之後,卻很難將其解決。當一個人在飽讀詩書十幾年卻無法得到朝廷任用之時,無論是為了自身抱負的實現,還是基本生活的要求,他都不得不進入幕府當中,這也是無奈之舉。

相關焦點

  • 科舉、入仕、藩鎮為主,唐朝下層士人社會交往為何要「趨炎附勢」
    所以我認為科舉制度的不完備,讓下層士人還是充滿了對於科舉及第的嚮往,這是形成以科舉為社會交往中心的重要原因。但是後者下層士人可以通過大量的儘可能的全面的結交一些負責科舉考試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出過考題的主考官們,可以從他們的生活、政事等等來看出這個人更加傾向於哪一方面的出題思路,對於考試也非常有幫助,一個題的成敗說不定就決定了下層士人們的未來,能否及第是非常之重要的。
  • 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山人呢?
    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山人呢?「山人」這一稱謂初始見於《左傳》「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婦至於老疾,無不受冰,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在此,山人是掌管山地政令的官員。《荀子·王制》曰「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這裡的山人則是指居住山林草野的百姓。大體說來,在隋朝以前的文獻中,山人基本上是指山野百姓。
  • 詩仙李白一生坎坷的求仕路途——壯志難酬,報國無門
    詩仙李白一生坎坷的求仕路途——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李白十八歲就拜師趙處士,學習一年後便踏上了多方尋求致仕之路,在告別家中父親後就去到了綿州城,剛到綿州,很巧合的打聽到新任益州的主官也來到了此地,並且聽說他喜歡提攜賢人致仕,因此他留在此地便去拜見了長史大人
  • 「金玉無論,紫砂宜茶」,明清瓷業發達,士人品茗為何鍾愛紫砂壺
    明清士人對紫砂壺的青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清康熙年間有詩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陽羨即宜興的古稱,宜興紫砂問世至今不過區區幾百年,制陶卻有七千年歷史之久。後來居上暴得大名的「一丸土」卻不是尋常陶土,而是特殊的礦土——紫砂泥。
  • 此皇帝定下殿試製度並世代沿襲,至此進士及第者方稱「天子門生」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素來有個規矩,那就是在鄉試、會試中取得功名之人都將主考官視為「座師」,自稱門生。而在殿試中,因為是天子主持考試,因此那些進士及第之人往往冠之以「天子門生」的頭銜。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天子門生」最早源於北宋,隋唐時期並無此說。
  • 功名不遂,為何會成為明朝山人激增的原因?這些山人又是怎樣的?
    功名不遂,為何會成為明朝山人激增的原因?這些山人又是怎樣的?關於明代山人興起的時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山人墨客,莫盛於明之末年,刺去清言,以誇高致,亦一時風尚如是也。」明人沈德符之說則更為具體「始於嘉靖之初年,盛於今上之近歲」,即興起於嘉靖初年,至萬曆年間達到頂峰。
  • 10首激昂報國詩,送給每一個中國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此詩為詩人陸遊的絕筆詩,臨終前他披肝瀝膽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生命終點仍掛念著統一大業,這份生死不息的愛國之心實在令人動容!永遠愛國,永遠熱淚盈眶!
  • 家具演變對中國古代士人「雅」文化的影響
    在框架結構中,任何作為空間分隔的構造和設施都不與房屋的結構發生力學上的關係,因而在材料的選擇,形式和構造等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先秦時代的室內布置便是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完成。其時家具簡質,卻極有靈活布置之便,也因此而臨時性的設施為多,支撐室內陳設的,下為幾與席與床;上為幄,帟,幕,帳;中為屏風和扆。 日常活動,在室內,便以坐席為中心。
  • 唐代詩人眼中的女神:愛之如仙女,棄之如敝履
    在唐代,獵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戲比今天要慢得多,也浪漫得多,僅僅有金錢是遠遠不夠的,詩詞歌賦是必要的考驗,只有通過了這一關,內闈之門才會對你打開。  從某種意義上講,要想一窺唐代的風雅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妓院中尋找,對唐代的文士來說,煙花柳巷才是靈感的神殿,而妓女則理所當然是他們集體膜拜的繆斯女神。獲取靈感的最佳方式,當然是像張那樣,和這些女神「共臥一宿」。
  • 初靜草堂分享:初入香道之門,不妨從香粉開始
    古人云:「焚香看畫,一目千裡,雲樹藹然,臥遊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居靜室中,燃一爐香,就香品畫,畫中山水虛化,觀畫者形神俱遠遊。自然雅致,怡情安然。中國文人慣以物載道,追求意與境的貼合,凡事凡物,無論形式還是氣韻都講求雅。
  • 唐代科舉研究的新突破
    該成果認為,唐代科舉制度是學術界長期研究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積累相當厚重,是一個十分成熟的研究領域。因此,要在唐代科舉史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第四至七章則是研究重點和核心,力求從科舉與選舉制度、科舉與入幕風氣、科舉與婚姻觀念、科舉與社會階層等角度探討科舉對中晚唐五代社會變遷的影響。
  • 漫遊、從政、科舉:一條唐代寒士們獨特而完整的詩歌人生路
    他們的這種生活經歷,在唐代文人中是具有典型性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風尚呢?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富庶,是必要的保證。杜甫就在《憶昔二首》之二詠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在詩中,詩人的形容不免鋪張,而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漫遊之風興不起來,則是可以斷言的。
  • 唐代科舉,制舉之舉,完
    大家好,我是李娟琴,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制舉之制制舉和常舉不同,常舉的科目和各項制度均已由選舉令和吏部或禮部的格、式作了規定,唐朝後期禮部每年還要定期頒布舉格,規定應舉的有關事宜。而制舉則是由皇帝臨時頒布制救進行。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但此事件畢竟是不光彩的兄弟相殘之事,所以唐代關於此事的史料,隱去了一部分細節,例如在李世民策劃實施這場驚天巨變之際,李淵並沒有察覺到李世民的「瘋狂」,直到李建成與李元吉命喪玄武門之時,李淵還在宮內海池上划船作樂。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陳寅恪說,唐代施行的科舉,雖然不如往後的宋明清那麼成熟開放,但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格局。它的功用難以盡數,尤其是當武則天為打壓門閥士族提升科舉之功用,特視進士科,提拔寒門對抗「關中本位集團」,科舉制更是逐漸成為實現國家有效流動的促進機制。而參與其中的,那些不斷改變命運的大唐士子們,無疑成長為可不間斷換取新血液的最大群體。
  • 日本正倉院的唐代家具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大量的椅、凳、墩等高型坐具,在唐代壁畫和繪畫中都可以見到這些高型坐具,且種類十分豐富:椅子有靠背椅、扶手靠背椅,亦有出頭不出頭之分,還出現了裝飾華麗的圈椅;凳的種類更為豐富,月牙凳是唐代家具中特有的高型坐具。形制有二:墩比較多見的有圓形墩,腰鼓形束腰墩等。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吹香亭位於嶽麓書院頭門北側、文廟照壁之外,有黌(hong)門池,始鑿於宋代,與飲馬池相對應。現亭為1984年修復。因池中遍種荷花,嶽麓八景之一的「風荷晚香」即取景於此。麓山寺碑亭位於嶽麓書院內,用於安放保護麓山寺碑。亭為重簷八角亭,木柱鬥拱支撐,亭內建方形小屋,麓山寺碑就被封閉保護在屋內,遊客可從門窗外觀看古碑的真容。
  • 唐代高適《自薊北歸》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該詩作於這年冬天,詩人自薊北南歸,回憶起這慘痛的教訓,感慨庸帥誤國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有所感,寫下來這首詩。 高適簡介: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