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士人對紫砂壺的青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清康熙年間有詩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陽羨即宜興的古稱,宜興紫砂問世至今不過區區幾百年,制陶卻有七千年歷史之久。後來居上暴得大名的「一丸土」卻不是尋常陶土,而是特殊的礦土——紫砂泥。
紫砂泥又有「五色土」、「富貴土」的美稱,不過是後人因紫砂壺奇貨可居的附會之說。以宜興數千年制陶歷史,如果這種陶土真的是「五色土」、「富貴土」,估計早被開採一空,歷史上特別是明清以前會有諸多紫砂藝術品問世。
可從考古發現和傳世珍玩中,卻幾乎未見明清以前的紫砂器。原因無他,明清以前,宜興雖然制陶,雖然也發現紫砂,但卻沒有將這種特殊的礦土專門淘洗出來,而是作為陶土的一部分燒制陶器。
紫砂被專門燒製成紫砂器十分偶然,無論是《陽羨明陶錄》中的神僧發現還是拍案驚奇中的瓦匠,紫砂的發現要麼歸結於「神跡」,要麼是「民間的傳奇」,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後世加工」。紫砂的發現是社會審美的變革以及飲茶習慣的延宕等綜合原因促成。
在宜興制陶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工藝和匠人,自古素有「景瓷宜陶」一說,景瓷即景德鎮的瓷器,宜陶則是宜興的陶器,能夠和景德鎮瓷器比肩而立,說明宜興的制陶工藝可謂巧奪天工,超乎造化,這也是明清時紫砂器被單獨燒制的原因。
明清時期瓷業發達,在陶瓷工藝上已經能夠比肩兩宋,且在奇技淫巧、釉色貼塑等方面遠超宋代。在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陶瓷工藝登峰造極的時代,明清士人為何拋掉金玉名瓷,獨獨喜愛紫砂器呢?
原因有二:其一,明代儘管社會經濟相對豐盛,民間已有相當的財富累積,人們對手工藝品的製造業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將金銀作為茶具,已經不能夠彰顯富貴人家的地位。而瓷器等物,歷來均以潔白為佳,無論是「永樂甜白」、「成化鬥彩」還是「康雍青花」,無論是有色器還是單色器,用來品茗飲茶,時間久了還會有難以清洗的黃褐色「茶漬」,十分影響觀瞻,而紫砂壺本身的色澤與茶色相近,時間越久,越能漿化出「寶光」來。
其二,飲茶方式的改變,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改變了唐代以來相對繁瑣的飲茶流程,減去了團、壓、碾、煮、點諸多工序,使得品茗開始回歸到茶葉的本真滋味上來。飲茶方式的改變間接促使了茶具發生了很大變化,紫砂器小巧玲瓏的體量十分適合明代除行的「散茶」。
其三,明清士人審美趣味的變化,明清兩代,一改兩宋以來細膩繁瑣的文人風氣,更加傾向於返璞歸真的自然趣味。紫砂壺雖名為陶,但經過數次淘洗的紫砂土經過工藝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十分緻密細膩,且有金石之聲。同時這種裸胎紫砂更能表現出紫砂自身的風格特點來。
值得注意的是,紫砂器自問世以來,始終沒有淪為隨處皆可燒制的「地攤貨」,因紫砂泥產地限制,使用人群也局限在上流士紳階層,所以工藝水平一直在跟隨時代風氣而變革,產生了諸多紫砂壺工藝大師,這種名器與工藝相互促進的局面更促使了紫砂壺一直被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