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接著上次來說唐代的科舉。
等你都準備妥當,就可以開始向科舉考試衝刺了。要想去長安和天下學子們同臺較量,你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參加你所在學校的考試,獲得了一定的名次,學校就會推薦你去長安參加考試;如果你是自學成才,沒有學籍,也不要緊,可以先參加縣裡的選拔考試,通過了就再參加州府的選拔考試,如果又通過了,也可以去長安一試身手。
無論通過哪種途徑,現在你終於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大唐的都城長安,但先別急,在進入考場之前,你還有兩件事情要做,這就進入了第三步,叫做提交作品,結交人脈。
唐代的科舉制雖然是歷史的進步,但還是有一個問題,主考官的主觀意志在考試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進士科考試,考的主要是文學才華,才華這種事,有時是很難衡量的。這個時候,你這個人有沒有名聲,有沒有名人「大V」給你點讚,就會在考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你到了長安以後,一定記著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向負責組織考試的禮部提交自己的作品,讓主考官能夠了解自己。比如,唐代著名的文學家皮日休,在參加進士考試落榜之後,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把自己的詩文編成了十卷本,一共兩百多篇,他再次參加科舉的時候,就把這本文集往上一遞,果然打動了主考官,於是成功考中了進士。
第二件事更重要,就是帶上自己的作品去拜訪名人「大V」,以爭取他們的推薦,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有一個故事你一定很熟悉,大詩人白居易年輕的時候,去拜訪已經成名的詩人顧況,向他獻上自己的詩集,顧況特別傲慢,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思是,你的名字叫居易,但是長安的物價這麼高,想要住在這裡,可沒那麼容易。他一邊嘲笑白居易,一邊讀他的詩,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的時候,立刻起身向白居易道歉,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住在長安也很容易了。後來顧況還在自己朋友圈裡拼命推薦白居易,白居易頓時聲名大振。
這裡有一個問題,白居易為什麼要去拜訪顧況,還把自己的詩集送給他看呢?其實,白居易當時就是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想讓顧況幫自己「點個讚」。而且這招確實奏效了,白居易出名以後,29歲就考上了進士。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五十少進士」嗎?29歲的進士,在當時絕對是少年得志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白居易這麼好運的,有的人就一直得不到賞識,連續落榜,最後為了博出位,就做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行為,陳子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寫出過《登幽州臺歌》這樣的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種慷慨悲涼的意境,讓無數讀者產生共鳴。唐代的一部文人軼事集《獨異志》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陳子昂曾經連續三次科舉落榜,第三次落榜以後,他失魂落魄地走在長安的大街上,看見有個人在賣一把胡琴,開價一百萬錢,旁邊很多人在圍觀,陳子昂頓時計上心來,當場掏出一百萬錢把琴買了下來。圍觀群眾看他這麼土豪,頓時沸騰了起來,有好事者就去「人肉」他,得知這小子名叫陳子昂。陳子昂趁熱打鐵,就在長安城裡到處發請帖,說我明天要舉辦音樂會,彈奏這把胡琴,約不約?城裡的名流們都按捺不住好奇心,按時趕到現場,想看看這小子到底想幹啥。大家到齊以後,陳子昂捧著那把胡琴說,其實我的特長並不是彈琴,而是文學,我的文章寫得特別棒,但沒人知道,至於這把琴,留著也沒啥用,砸了算了。說完就把胡琴砸得粉碎,然後把自己的文集拿出來,發給在場的名流們。陳子昂的這場「行為藝術」轟動了整個長安城,加上他的文章確實有料,於是他終於收穫了名聲,而且如願以償考中了進士。
你看,有沒有名聲,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原來這麼重要。如果你回到唐朝,即將參加科舉考試,千萬不要忘記提交作品、結交人脈這一步。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