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考試,有能力還需有名氣,懂得炒作自己才能進士及第

2020-12-17 大劉說歷史

咱們接著上次來說唐代的科舉。

等你都準備妥當,就可以開始向科舉考試衝刺了。要想去長安和天下學子們同臺較量,你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參加你所在學校的考試,獲得了一定的名次,學校就會推薦你去長安參加考試;如果你是自學成才,沒有學籍,也不要緊,可以先參加縣裡的選拔考試,通過了就再參加州府的選拔考試,如果又通過了,也可以去長安一試身手。

無論通過哪種途徑,現在你終於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大唐的都城長安,但先別急,在進入考場之前,你還有兩件事情要做,這就進入了第三步,叫做提交作品,結交人脈。

唐代的科舉制雖然是歷史的進步,但還是有一個問題,主考官的主觀意志在考試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進士科考試,考的主要是文學才華,才華這種事,有時是很難衡量的。這個時候,你這個人有沒有名聲,有沒有名人「大V」給你點讚,就會在考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你到了長安以後,一定記著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向負責組織考試的禮部提交自己的作品,讓主考官能夠了解自己。比如,唐代著名的文學家皮日休,在參加進士考試落榜之後,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把自己的詩文編成了十卷本,一共兩百多篇,他再次參加科舉的時候,就把這本文集往上一遞,果然打動了主考官,於是成功考中了進士。

第二件事更重要,就是帶上自己的作品去拜訪名人「大V」,以爭取他們的推薦,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有一個故事你一定很熟悉,大詩人白居易年輕的時候,去拜訪已經成名的詩人顧況,向他獻上自己的詩集,顧況特別傲慢,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思是,你的名字叫居易,但是長安的物價這麼高,想要住在這裡,可沒那麼容易。他一邊嘲笑白居易,一邊讀他的詩,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的時候,立刻起身向白居易道歉,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住在長安也很容易了。後來顧況還在自己朋友圈裡拼命推薦白居易,白居易頓時聲名大振。

這裡有一個問題,白居易為什麼要去拜訪顧況,還把自己的詩集送給他看呢?其實,白居易當時就是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想讓顧況幫自己「點個讚」。而且這招確實奏效了,白居易出名以後,29歲就考上了進士。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五十少進士」嗎?29歲的進士,在當時絕對是少年得志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白居易這麼好運的,有的人就一直得不到賞識,連續落榜,最後為了博出位,就做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行為,陳子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寫出過《登幽州臺歌》這樣的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種慷慨悲涼的意境,讓無數讀者產生共鳴。唐代的一部文人軼事集《獨異志》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陳子昂曾經連續三次科舉落榜,第三次落榜以後,他失魂落魄地走在長安的大街上,看見有個人在賣一把胡琴,開價一百萬錢,旁邊很多人在圍觀,陳子昂頓時計上心來,當場掏出一百萬錢把琴買了下來。圍觀群眾看他這麼土豪,頓時沸騰了起來,有好事者就去「人肉」他,得知這小子名叫陳子昂。陳子昂趁熱打鐵,就在長安城裡到處發請帖,說我明天要舉辦音樂會,彈奏這把胡琴,約不約?城裡的名流們都按捺不住好奇心,按時趕到現場,想看看這小子到底想幹啥。大家到齊以後,陳子昂捧著那把胡琴說,其實我的特長並不是彈琴,而是文學,我的文章寫得特別棒,但沒人知道,至於這把琴,留著也沒啥用,砸了算了。說完就把胡琴砸得粉碎,然後把自己的文集拿出來,發給在場的名流們。陳子昂的這場「行為藝術」轟動了整個長安城,加上他的文章確實有料,於是他終於收穫了名聲,而且如願以償考中了進士。

你看,有沒有名聲,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原來這麼重要。如果你回到唐朝,即將參加科舉考試,千萬不要忘記提交作品、結交人脈這一步。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唐代的科舉制度
    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畢竟品嘗登科之喜的人在整個唐代近三百年中還不到七千人。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 唐詩繁榮和科舉有什麼關係?「進士及第」到底有多難?
    唐代的文化不僅水平高,而且還廣泛涉及文學以及、思想、宗教、繪畫、書法、雕刻、音樂等等各種領域,這裡就不一而足了。然而,如果要說起這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什麼的話,那麼還是當數文學領域。唐代文學又尤其以詩歌為中心,關於這一點,通過人們常說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句話就可以反映出來。唐詩在我國古典文化中佔據著中心地位。
  • 祖詠:因一首詩科舉落榜,也因這首詩進士及第
    而後來的一次科舉考試中,祖詠所作的一首詩讓他名震一時。唐朝時的科舉非常注重詩歌,所以詩歌在當時的文學中地位很高,到現在提起古體詩也要經常把「唐詩」放在首位。在唐朝科舉考試中,對詩歌的要求也非常嚴格,除了主題以外,還規定了韻腳以及字數,基本上都是六韻十二句的五言律詩。
  • 同為進士,「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
    所以,「進士及第」者在翰林院接受了再深造以後,會被提拔進入內閣、六部或者地方行政單位任職,而且官職都不低,官至殿閣大學士或者封疆大吏都有可能。進士出身《清代科舉考試述錄》有載:凡科舉中之五貢、舉人、進士、皆謂之出身,而以進士為止,類於今之學位。官職有升轉,而由考試得來之出身,終身帶有不可移易。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後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並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
  • 高考結束後如何像唐代進士一樣來場有文化的狂歡?
    怎麼玩才能玩得高級有文化?跟唐朝人學習學習吧隋代始創的科舉制度在唐代被很好的繼承和完善,唐代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制科。常科考生經過層層選拔,最後進入尚書省的考試——省試或禮部試。
  • 從童生到進士,讀書人的科舉之路有多難?
    杏園,是唐代新科進士賜宴之處,後以杏園路指考取進士的歷程。清代時,凡準備讀書應試的人,在未取得生員資格之前,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童生。童生必須進入府、州、縣學,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參加逐級的科舉考試。童生入學考試稱「童生試」,三年舉行兩次,每次考試都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
  • 此人科舉落榜後,朋友給他寫的一首詩讓他聲名鵲起,進士及第
    此人科舉落榜後,朋友給他寫的一首詩讓他聲名鵲起,進士及第本文由婉兒評史作者原創並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未經允許不得抄襲和轉載。我們發現在很多優秀的用于贈送給某人的詩作中,總會有那麼一兩句詩流傳甚廣。我們呢今天要看的這首贈詩也有那麼兩句意義重大,不僅捧紅了一個人,還誕生了一個成語,才讓這兩個人有了名留青史的更多資格。什麼詩有這樣的作用呢?這首詩就叫《贈項斯》,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楊敬之。
  • 唐朝時期還沒出現八股文,那科舉都考些什麼?時事策論嗎?
    制舉是為了選拔有傑出才能的人,所以重在考察應試者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唐代制舉及第者多有傑出的政治才能。制舉及第後的待遇也要比貢舉高。制舉及第且成績優秀者當即授予官職,成績差的人也可以獲得出身,即所謂的官資。二、貢舉貢舉,又稱常科。唐代貢舉考試考生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州縣舉送的貢生。
  • 唐代科舉研究的新突破
    課題組成員有:盛會蓮。  該成果認為,唐代科舉制度是學術界長期研究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積累相當厚重,是一個十分成熟的研究領域。因此,要在唐代科舉史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第二章從中晚唐五代的鄉貢與冒籍、鎖院制度的確立、中書門下省覆核和複試制度、科舉考試監察制度的初步設置四個層次,系統地探討了中晚唐五代科舉考試程序的完善與變革,有助於改變學界對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層面不太清晰的認識。  第三章從中晚唐五代的省試試官、別頭試與子弟之爭及座主門生、同年與朋黨的關係等層次探討了中晚唐五代科舉省試與社會變遷。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唐代科舉趣事
    說到這裡,大多數讀者會脫口而出「範進中舉」,的確,末期的科舉制度僵化刻板,逐漸遠離了選拔人才的初衷,幾乎成了禁錮人才的枷鎖,以至於出現《儒林外史》所描繪的種種科場怪現象。其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是大於消極作用的,尤其在科舉初興的唐代。
  • 此皇帝定下殿試製度並世代沿襲,至此進士及第者方稱「天子門生」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素來有個規矩,那就是在鄉試、會試中取得功名之人都將主考官視為「座師」,自稱門生。而在殿試中,因為是天子主持考試,因此那些進士及第之人往往冠之以「天子門生」的頭銜。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天子門生」最早源於北宋,隋唐時期並無此說。
  • 唐朝科舉制度,科舉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進士與高級官吏的選拔
    據徐松《登科記考》統計,從武德七年至顯慶六年(622-611年)的四十年間,進士及第的共二百九十人。其間貞觀時期每年平均錄取九人;永徽、顯灰(650-661年)每年平均也只錄取十四人,只及顯慶時每年入流總數一千四百人的百分之一明經人數無考,從有關開元時明經和進士錄取名額的記載看,①不會超出進士三、四倍.當時能從科舉人仕者,是微乎其微的。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在不同的朝代,對於上述某些冠名的含義會有所差異,就清朝而言,要搞清楚上述名稱,首先要從童生說起:童生:凡是學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還未考取秀才之前統稱為童生
  • 唐代科舉,制舉之舉,完
    大家好,我是李娟琴,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制舉之制制舉和常舉不同,常舉的科目和各項制度均已由選舉令和吏部或禮部的格、式作了規定,唐朝後期禮部每年還要定期頒布舉格,規定應舉的有關事宜。而制舉則是由皇帝臨時頒布制救進行。
  • 3首科舉及第的古詩,大登科之樂,樂比天高
    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之一,希望所有考生們都能夠考出好成績!古代科舉考試,類似於現在的高考,自然也牽動了無數考生的心。在詩詞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詩詞,讓人感受千年前考生的情緒和狀態。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記得關注我,和我一起欣賞3首科舉及第相關的古詩,大登科之樂,樂比天高哦。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南北方人爭論的梗,古代就有了,還是最重要的科舉考試
    蘇軾曾指出,北宋科舉所錄取的舉人之中,福建、兩浙、江西以及四川人所佔比例相當大。宋真宗時,有一年科舉考試,欽定的狀元是一名南方人,當時的宰相寇準在皇帝面前據理力爭,不知是他理由充分還是皇帝怕他死攪蠻纏,最終公榜時狀元變成了北方人。事後,寇準得意洋洋地對身邊的人吹噓:又幫我們中原搞到一名狀元。由於南方進士特別是福建進士太多,當時社會上盛傳宋太祖時的一句祖訓:宰相不能任用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