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貴陽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就業總量276.7萬人

2021-01-10 貴陽發布

新中國成立以來

貴陽市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2018年貴陽市就業總量為276.7萬人

是1950年的18.9倍

與1950年相比年均增長4.4%

1

新中國成立以來,貴陽市勞動力就業工作成就顯著,從統包統配到自由擇業,從千方百計增加「鐵飯碗」到自主創業,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質量明顯提高,保持了就業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

1

就業渠道不斷拓寬

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市勞動力就業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國有和集體經濟體中。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擇業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分配就業到雙向選擇,從統包統配到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從謀求穩定就業的「鐵飯碗」到「處處都是廣闊天地」,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城鎮就業重要渠道。

1978年貴陽市城鎮私營(含個體)就業人員0.66萬人,僅佔城鎮就業人員的1.3%;2017年,城鎮私營(含個體)就業人員達43.59萬人,佔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達27.4%,較1978年增加26.1個百分點。

1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市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落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佔比達76.5%,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佔比分別為11.40%和12.1%。

改革開放後,貴陽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9年、2002年,分別超過了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到2018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38.71萬人、佔比14%,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員88.95萬人、佔比32.1%,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149.03萬人、佔比53.9%;與1950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6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分別上升20.8和41.8個百分點,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的現代模式。

 

1

農民工成新興就業群體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多數勞動者以從事農業為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民營、外資和個體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繁榮,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產生巨大需求,就業機會增多,農民紛紛離開鄉村到城市打工。

數據顯示,2018年貴陽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達23.31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人員達3.82萬人。農民工成為貴陽市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發展注入新興力量。

 

1

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職工工資收入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前,貴陽市職工工資水平較低,增長緩慢。1950年至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從264元增加到626元,增長1.4倍,年均增長3.1%;改革開放後,貴陽市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快速增長,2018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82685元,是1978年的132.1倍。

 

1

社會保障日益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貴陽市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23.87萬人、146.65萬人、80.81萬人、106.94萬人、138.57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74.18萬人、79.75萬人。

來源丨貴陽日報

編輯丨陳晨

編審丨劉敏

相關焦點

  • 70年巨變|貴陽市2018年就業276.7萬人 是1950年的18.9倍
    10月14日,記者從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獲悉,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統包統配」到自由擇業,從千方百計增加「鐵飯碗」到自主創業,貴陽市就業總量穩步發展,就業結構逐步優化,就業質量明顯提高,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 「數」說2020|濟寧: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濟寧新聞網訊 (記者 孫靈猛)2020年,濟寧市堅持把穩就業、促創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不斷擴大就業規模,扶持大眾創業,全市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1-11月份,濟寧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58萬人,完成省定任務目標的108.7%;新開發儲備公益性崗位1100餘個,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3453.56萬元、社會保險補貼5919.69萬元,惠及2.42萬人,13.39萬名農民工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或返鄉創業。舉辦各類在線招聘活動75次、現場招聘會68場,提供崗位22.53萬個次,達成就業意向5.09萬人次。
  • 山西2019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城鎮新增就業54.79萬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3日訊 據山西省統計局網站消息,2019年山西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4.7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19.1%。12月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控制在4.2%目標以內。2019年全省就業人員為1902.5萬人,同比減少8.4萬人,下降0.4%。
  •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勞動報酬穩步提升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在不同歷史條件和經濟體制轉換的宏觀背景下、在改革開放後江蘇經濟長期快速穩定的發展條件下,全省上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工作和勞動者收入取得了長足發展和輝煌成就,形成了就業規模擴大、就業結構優化、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
  • 2021年《社會藍皮書》:2020年全國就業整體穩定 特殊人群就業推進...
    2016~201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每年都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目前累計已超過6000萬人;全國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藍皮書指出,勞動就業結構持續改善,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從就業人口的產業分布看,2019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達到47.4%,比2016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
  • 2018年就業形勢分析與2019年展望
    2.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增速保持在較高水平,佔GDP的比重達到53.1%,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8%,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服務業的平穩較快發展對保持就業穩定發揮了重要貢獻。
  • 2018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揭曉
    一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通過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全國就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就業扶貧工作紮實推進,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本次評選出的全國就業十件大事和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是2018年就業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和突出亮點。
  • 北京2018年平均工資達12.7萬元 十年年均增長10%!_遊俠網 Ali213.net
    9月5日下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市就業工作進展和成效,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達12.7萬元,近十年年均工資增長在10%左右。近年來,北京不斷豐富完善促進就業創業政策措施,打好穩就業、促就業「組合拳」。
  • 2018年畢業生就業力報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業7大趨向
    研究生就業:北京中公考研就業政策頻道為您提供研究生就業解析,考研就業前景,考研就業方向,考研院校就業解析,考研專業就業解析等,本文為考生整理2018年畢業生就業力報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業7大趨向,更多2019考研複習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於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業「成績單」尤為重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就業總量擴大了3.3倍,特別是過去7年間,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貿摩擦帶來不確定性等衝擊下,我國仍實現了9300多萬個新增就業崗位,這份成績單顯得尤為可貴。
  • 2019年,就業形勢怎麼看
    莫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的較低水平。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這是在經濟放緩、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產業結構調整處於攻關期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
  •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河南2020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農民工能否順利就業,關係到全省就業基本盤。為了讓農民工好就業、就好業,我省多措並舉,出臺政策、提供培訓,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3086萬人,其中省內就業1850萬人,省外輸出1236萬人。近年來,來自河南的務工人員越來越「吃香」,實現了人才與市場的共贏。
  • 北京法人單位從業者年平均工資12.7萬 近十年一年漲一成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據報導,9月5日下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市就業工作進展和成效,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達12.7萬元,近十年年均工資增長在10%左右。
  • 株洲穩定和擴大就業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6.85萬人
    2013年以來,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6.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44萬人;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19.8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5.55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100%動態清零;全市完成各類政策性補貼培訓近15萬人次;全市共舉辦各類招聘會近2500場,提供就業崗位207.21萬個,達成就業意向41.91萬人。
  • 中國2019年前三季度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電 (郭超凱)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21日在北京表示,中國2019年前三季度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基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資料圖:招聘會現場。
  • 2021年就業形勢嚴峻 數字經濟催生新機會
    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1年)》顯示,十三五期間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16年至2019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00.8%。 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61.9%,已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
  • 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來源:央視原標題: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20年1月1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2019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就業促進司、職業能力建設司、養老保險司、勞動保障監察局
  • 預計2021年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新空間在哪
    □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不過,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近日透露,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要好於去年。同時,他也指出,202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首次突破900萬人,規模增長必然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情況好於預期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只有疫情影響,也有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
  • 超6000萬人:城鎮新增就業築牢民生之基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1207/a29e64f3c74a45588167fd709b7e20a5.mp3 超6000萬人:城鎮新增就業築牢民生之基
  • 安徽人社築牢民生之本 「十三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339萬人
    穩就業 築牢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才能帶來穩穩的幸福。「十三五」以來,安徽省城鎮新增就業339萬人,年均增長67.8萬人,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113%。2017、2019年,安徽分別作為全國5個省份之一,就業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