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
貴陽市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2018年貴陽市就業總量為276.7萬人
是1950年的18.9倍
與1950年相比年均增長4.4%
1
新中國成立以來,貴陽市勞動力就業工作成就顯著,從統包統配到自由擇業,從千方百計增加「鐵飯碗」到自主創業,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質量明顯提高,保持了就業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
1
就業渠道不斷拓寬
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市勞動力就業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國有和集體經濟體中。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擇業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分配就業到雙向選擇,從統包統配到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從謀求穩定就業的「鐵飯碗」到「處處都是廣闊天地」,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城鎮就業重要渠道。
1978年貴陽市城鎮私營(含個體)就業人員0.66萬人,僅佔城鎮就業人員的1.3%;2017年,城鎮私營(含個體)就業人員達43.59萬人,佔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達27.4%,較1978年增加26.1個百分點。
1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市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落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佔比達76.5%,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佔比分別為11.40%和12.1%。
改革開放後,貴陽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9年、2002年,分別超過了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到2018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38.71萬人、佔比14%,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員88.95萬人、佔比32.1%,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149.03萬人、佔比53.9%;與1950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6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分別上升20.8和41.8個百分點,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的現代模式。
1
農民工成新興就業群體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多數勞動者以從事農業為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民營、外資和個體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繁榮,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產生巨大需求,就業機會增多,農民紛紛離開鄉村到城市打工。
數據顯示,2018年貴陽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達23.31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人員達3.82萬人。農民工成為貴陽市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發展注入新興力量。
1
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職工工資收入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前,貴陽市職工工資水平較低,增長緩慢。1950年至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從264元增加到626元,增長1.4倍,年均增長3.1%;改革開放後,貴陽市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快速增長,2018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82685元,是1978年的132.1倍。
1
社會保障日益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貴陽市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23.87萬人、146.65萬人、80.81萬人、106.94萬人、138.57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74.18萬人、79.75萬人。
來源丨貴陽日報
編輯丨陳晨
編審丨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