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森林覆蓋率約為50%,擁有豐富的竹藤資源,中國為該國提供竹藤編織技術援助已經11年了。隨著竹藤產業日漸興起,大量當地居民因此得以就業、改善生活,中利兩國人民之間的情誼愈加深厚。
「我把拿手絕活兒都傳授給他們了」
在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中國援助建造的SKD體育場旁邊有一個院落,裡面有兩間竹藤編培訓大教室,不時傳出敲敲打打的聲音。半敞開車間式的教室裡,50多名當地學員正在向中國專家學習如何編竹藤。
「力道要合適,寬窄要均勻。」來自重慶萬州的竹編專家張文健指導學員抽竹絲,為編竹籃備料。自2007年項目第一期開始,張文健就是這裡的教員。他是重慶市開縣涼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洲朋友對他的絕活頗為羨慕。張文健說:「我把拿手絕活兒都傳授給他們了。我一直告訴他們,最好的技巧就是多練,練好了就可以有一門手藝保障自己的生活。」令他自豪的是,有的學員自己辦起了竹編工廠,月收入增長3倍。
據悉,援助項目已經進行到第六期,由重慶市萬州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組織實施,培訓結業的學員都能製作竹藤凳、椅、席等生活用品。其中有1/5的學員達到了竹藤編織技術的中級水平,能獨立製作較複雜、藝術性較高的竹藤產品。
「竹子一身都是寶。中國政府對賴比瑞亞竹藤的技術培訓援助,是幫助他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在賴比瑞亞進一步深度開發,還能開拓出很多市場來。」援助項目組組長聶永鬥說,項目組的到來讓當地的竹藤加工產業從無到有,賴比瑞亞於2015年成為國際竹藤組織第四十一名成員國。
22歲的卡託已經在這裡學習了兩年,今年5月還去中國交流培訓了21天。他由衷地說:「中國老師非常好,也讓我更加熱愛這門手藝。」卡託的哥哥也接受過培訓,學有所成後進入中國企業工作。在他哥哥的推薦下,卡託對學習竹藤編越來越感興趣,希望學成後能自己開一家公司。
「我希望學到更多技能後,可以出去教給更多的人。」33歲的阿米莉亞只在這裡學習了一年,因為學習刻苦、進步明顯,也獲得了去中國培訓的機會。「她總是默默地反覆練習,下課了也不肯走。」藤編專家姜定安對這個徒弟讚譽有加。阿米莉亞說,感謝中國政府給他們帶來了這麼好的技術,「我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
「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了」
培訓教室附近有一家竹藤製品店,這是項目組專門給48歲的摩西·哈裡斯騰出的一塊「創業基地」。聶永鬥說,這相當於一個「孵化器」,讓結業的學員可以嘗試著用自己學到的技術開展事業,「條件成熟後就會讓他到外面經營,然後再接收下一個學員來嘗試創業」。
哈裡斯在項目第一期時就前來學習,至今已和竹藤編結下了十餘年的情誼。之前他在工廠裡做管理人員,因為賴比瑞亞內戰失去了工作。他感嘆道:「這麼多年沒有正式的工作,現在學了技術之後,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了。」
哈裡斯去年到南京、上海等城市考察了竹藤市場的發展情況。他說:「中國的技術很先進、市場很成熟,現在賴比瑞亞還只是起步階段,只能進行粗加工,但我看好市場的前景。」現在,他的經濟情況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觀,其產品質量上乘的口碑也已經傳開,有很多客戶會慕名而來定製家具。
結合當地需求,項目組從第二期開始,在竹藤編培訓的基礎上陸續增加了蔬菜種植、沼氣利用示範等技術培訓。從第五期開始,在距蒙羅維亞60公裡的賴比瑞亞青年體育部所屬的克雷農業職業培訓中心,建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為賴比瑞亞西北地區農業人員培訓蔬菜種植、柑橘栽培、沼氣利用和家畜飼養等技能。到目前為止,項目組已為賴比瑞亞培訓竹藤編、蔬菜種植、沼氣利用等技術人員800多人次。
「中國專家們推動了賴比瑞亞竹藤產業及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人民的就業,幫助解決當地民生問題。」賴比瑞亞副總統霍華德·泰勒今年4月考察項目組培訓中心時表示:感激中國一直以來對賴比瑞亞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文章來源:城市金融報)
(責任編輯:DF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