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這樣說,有多久沒睡過家鄉的熱炕,就有多久沒吃過家鄉的手擀麵條了。也不對,十年前,在重慶機場附近,吃過一次手擀麵,從此再無印象了,如今,忘了那家店的模樣,甚至懷疑目前是否還存在,如果把經歷與記憶像書本那樣翻開,就會找到記載那家小店的那一頁,它只存在於我記憶中的某個角落了。以後,在重慶,不管是面、粉、線,幾乎都是機器掛出來的,吃不出筋道來。
緣起於看綜藝《嚮往的生活》中黃磊做飯情節,勾起了我做一次家鄉麵食的欲望。題外話,高情商如黃渤和徐崢等,那幾期才是最詼諧幽默。
先到超市買了一根擀麵杖,就像是孫悟空剛從龍宮獲得了金箍棒——準備大顯身手了,還真是「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飯工具不齊,相當於「無米之炊」了。家裡的面板不夠大,可以將就用,只有擀麵的面積小一些了。
開始和面了。讓涓涓細水澆入半盆面中,目測水和面的比例差不多,用手把面和水糅合在一起,翻過來調過去地揉,越揉覺得越粘手,就像是麵團沁出了微微細汗,可能翻來覆去的高強福運動,它也累出汗了。那就抓乾麵粉鋪上繼續揉,因為要想手擀麵筋道,揉面是重中之重,「蹂躪」了大約五分鐘吧,然後開始醒面——就把盆中的麵團蓋上一個蓋子。
在醒面的同時來準備滷子(小時候一聽到這個詞,「爐子」的字眼就會一閃而過,奇怪哉),「滷子」也是東北的叫法吧。吃麵一般有兩種吃法,一種是面和湯料混煮在一起——我們叫熱湯,另一種是面和拌料分開——我們叫涼湯。要是問我,當然是涼湯美味了。熱湯相當於在滾水中,麵條和湯料完成了大和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涼湯相當於一對互相不認識的男女,相識相知相愛在一起,我的給你你的給我。
家裡有不久才買的一包酸菜,之前吃過幾次酸菜疙瘩湯,但是我又忘記了這個酸菜酸不酸了,只好沒過分去酸,只是用水衝了兩次,切成段,本來是要切成末或者絲,刀也不快,那就剁吧,像是做餃子餡一樣,而且手掌一半大小的豬肉也是剁的,拿出冰箱久了,切不成絲了。酸菜和豬肉分別剁成了肉末、肉塊和肉絲混合體,刀工不行,不過這不會影響口感和味道的,我有這份自信。
準備好蔥姜蒜,還加一點辣椒(本來北方不吃辣,入鄉隨俗了),開始炒酸菜做滷子了。因為豬肉肥的多,放入酸菜的時候才發現油放多了,不過,油大飯菜香,這麼安慰自己吧。那些豬肉炒了很久,直到肥肉變幹、瘦肉末不見為止,——這是我的做法。炒好酸菜,加入鹽和味精等,滷子就做好了。別看這小鍋底的滷子做工不好,但抄完之後肉香和酸菜香糅雜著蒜香和蔥花香,早已令人食慾大開,味道是從鼻子竄入到心中去了,讓人念念不忘。
開始做麵條了。從大麵團中揪出一小坨,面板撒麵粉,麵團擀平,摺疊麵皮切成條狀,一把抓起放入另一盆中,撒點麵粉,把麵條抖開,防止粘在一起。重複上述步驟,直到把所有麵條都切好。
一鍋水也開了,下面,煮至熟,把麵條撈出來,放入一盆冷水中,這樣會使麵條更勁道,可能就是常見的「熱脹冷縮」原理吧。這一盆根根可見的麵條,沉在白蒙蒙的盆底,像是等待去打撈的一箱寶藏。
撈一碗麵條,看,這是晶瑩白皙的白麵條啊!盛一點酸菜滷子灑在面上,拌一拌。瞧,這是星星點點的綠褐色散在一碗鄉愁上啊!麵條入口,我才有資格來說一下筋道是怎麼回事:吃機器做出的面,咬一口,面就斷了;而手擀麵像是咬兩下,才把面咬斷,第一口咬斷的是皮,第二口咬斷的是和出來的「筋「,這就是最直接的感受。
這一碗麵,讓舌頭上每個味蕾都激活了童年時的記憶,吃出了滿口故鄉的味道,對我來說就是成功了。
以上這些做面步驟,全是靠我回憶至少十五年以前父母擀麵條的做法,也是一家一個吃法而已,如今習慣了外地的生活與飲食,梁園雖好,終非故鄉。故鄉麵條,終究會是埋在心底的一顆種子,一點一滴的鄉湯與一絲一縷的鄉味,也能沁潤出愛的萌芽。
最後,我們記住的總是家鄉食物的味道,哪怕多少年過去。
推廣全民閱讀新時代!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我們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玄幻言情、豪門總裁、穿越架空、仙俠奇緣、科幻網遊、都市異能、校園寵妃、職場娛樂、同人靈異等網絡爽文小說!
我們也拒絕聽書,聽書不利於思考,更容易被朗讀者、講解者帶動情緒。讀書的時候,喜歡哪一段,可以反覆咀嚼、品味。有感觸了,可以停下來慢慢思想,而聽書適合浮光掠影地了解。另外,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哪能聽得懂呢?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