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古道今何在

2021-01-14 A股漲停資訊

楊貴妃嗜食荔枝,經過晚唐詩人杜牧的演繹,世人一提到楊貴妃與荔枝,總會記起他的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一故事,正史中亦有記載,《新唐書·楊貴妃傳》云:「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玄宗後半期的史事,大家也都知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千裡馳貢,博美人歡顏,成了玄宗濫用國器、荒弛朝政的一大表現。於是,荔枝從何而來,「走數千裡」,究竟為幾千裡?史料中語焉不詳的幾個細節,成為後人評判玄宗昏聵程度的幾個重要依據。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貴妃所食荔枝何處來?


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曾有意排列對比了唐人和宋人的記載,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唐人多言荔枝來自嶺南,而北宋中葉以後的記載則多雲荔枝來自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區)。

荔枝是一種南國水果,盛產於嶺南,這留存於更早的歷史記載中。

西漢定鼎之初,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劉邦奉獻鮫魚、荔枝,劉邦以蒲桃錦四匹回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擊破南越,遂在長安建扶荔宮,自交趾移荔枝百株,栽植於庭。但關中的水熱條件並不適合荔枝生長,據說扶荔宮的荔枝林無一生者,但皇室仍連年移植不息,難得有一株枝葉稍茂,但終究未能結果。

夏陽扶荔宮磚文

皇家建扶荔宮,雖無一生者,仍連年移栽,滿園的荔枝乃是對奄有南地的一種權力彰顯。在《後漢書·孝和帝紀》中還載有「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裡一置,五裡一候,奔騰險阻,死者繼路」。荔枝,是嶺南的一種象徵,而嶺南,距離關中長安又是那樣遙遠,千裡馳貢,勞民不絕。在唐人的心目中,貴妃所食荔枝來自嶺南,既符合荔枝地望,其長途傳貢、傷折民力的故事,又符合了時人諷諫朝政的用意。但是,荔枝有一個特性——不易保存,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言:其果「如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依照驛馬的速度,嶺南的新鮮荔枝在四五日內送抵長安,斷無可能。所以,貴妃所食荔枝,應來自他處。

嚴耕望先生搜檢宋代史料時,發現《輿地紀勝》中引舊志云:「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涪州志》雲,七日到長安,不同。」這一路程,約略計算,二千裡上下,依唐代急驛日行五百裡的極限,三至七日間到長安,尚不至荒謬。

蜀地產荔枝,可信嗎?

荔枝,作為一種典型的南方水果,現今的主產區在兩廣和福建,四川僅瀘州合江縣一帶還有規模生產。那麼,唐朝時,四川的荔枝生產情況如何呢?

西南師範大學的藍勇教授曾對歷史上四川荔枝的種植和分布進行過細緻的考察。唐宋時期,北緯31度以南的成都、重慶、宜賓、瀘州、涪陵、樂山、萬縣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帶均有荔枝種植的記載。其中,北緯30度以南的宜賓、瀘州、樂山和涪陵四地產量最大,質量最好,此四地中,又以宜賓和瀘州兩地的荔枝最負盛名。可見,歷史上四川地區荔枝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緯向帶狀。

荔枝的生長,需要基本的熱量條件,漢武帝將嶺南荔枝成批移栽至長安扶荔宮,只能是違背植物種性的一廂情願。而由歷史氣候研究可知,唐代是中國的一個暖期,氣候比當代溫暖。唐時,四川的荔枝分布,基本上就是沿著荔枝生長的北界。所以,宋代的史籍開始透露貴妃所食荔枝出自涪陵,並非違背植物種性的空穴來風。成書於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卷一二〇載,涪陵地區,唐宋時為「涪州」,其下樂溫「縣地頗產荔枝,其味尤勝諸嶺」。樂溫縣,現已不存,故址在今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一帶。《輿地紀勝》中還提到,涪州城西十五裡地方,有妃子園,植有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謂此」。

荔枝如何送長安?

無論是樂溫縣,還是妃子園,均大體指向今天重慶市涪陵區西部至長壽區一帶。要知道這裡的荔枝如何快馬送往長安,便需要先對川陝之間的地貌和交通作一了解。

四川盆地內部,並非一馬平川。以南北走向的龍泉山和華鎣山為界,四川盆地自西向東可分為三個地理單元。


龍泉山以西是著名的川西平原,又稱川西壩子。這是一塊由岷江等河流衝積而成的扇狀平原,地表平坦、土壤肥沃、河渠密布,此處是四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都即坐落其中。龍泉山和華鎣山之間為川中丘陵。這一片區域地表巖性複雜,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在此蛛網密布,將地表侵蝕切割成大小形狀各異的丘陵。華鎣山以東為川東平行嶺谷。此處的地貌極有特色,10餘條北東-西南走向的條狀山脈整齊地平行排列於四川盆地的東部及東南邊緣,北起於大巴山南麓、南至雲貴高原北側,形成一個圈層結構。其中,自西向東,最重要的3條山脈依次為華鎣山、銅鑼山和明月山。唐時盛產荔枝的涪州樂溫縣,即今重慶市涪陵區西部至長壽區一帶,就位於明月山南端的東側。

川東平行嶺谷的北端與大巴山南麓相連。大巴山呈東西走向,其北側為秦嶺,與之大體平行。秦巴山區西起嘉陵江、東至伏牛山,東西綿延800餘公裡,南北寬300餘公裡,山峰高度多在2000米左右,構成了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的巨大屏障。穿越秦嶺,當然不能自峰頂硬闖,而需靈活利用地貌上的有利條件。秦嶺的地勢,北陡南緩,北坡屬渭河流域,南坡屬漢水流域,但是,沒有一條河流能切穿秦嶺。所以,穿越秦嶺的道路,就需藉助分水嶺兩側水源接近、南北坡相互對應,且流程較長的河谷。

早在秦漢時期,穿越秦嶺的川陝通道就基本形成,從西至東,共有四條。陳倉道,這條道路利用了秦嶺西端的嘉陵江河谷,從寶雞至鳳縣,過青泥嶺、略陽、勉縣,至漢中。褒斜道,利用了秦嶺北坡的斜水和南坡的褒水河谷,從眉縣出發,經太白縣,至漢中。儻駱道,利用秦嶺北坡的駱河和南坡的儻水河谷,從周至出發,經華陽縣、洋縣,至漢中。子午道,自西安正南,沿灃河谷地,穿秦嶺子午谷,經寧陝縣、洋縣,抵漢中。漢中盆地,是為穿越秦嶺的四條道路的總樞。

陳倉故道

但是,由關中至四川,至此僅穿越了秦嶺,還需穿越大巴山。穿越大巴山的通道共有三條。自西向東,依次為劍閣道、米倉道和洋巴道。


這三條道路在大巴山南坡的出路恰大體對應了前述四川盆地的三個地理單元: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陵谷。劍閣道,經劍閣、綿陽,往成都。米倉道,經巴中、平昌、往渠縣、合川。洋巴道,經萬源、達縣,往重慶、涪陵。所以,出產於川東平行陵谷地區的荔枝,欲北運往關中,勢必取道秦巴山地通路中最東端的一組——子午道和洋巴道。

洋巴道在大巴山南麓的開口在達州宣漢縣,此處大致位於川東平行陵谷銅鑼山的北端,因此,明月山南端東側涪陵西部的荔枝,欲經宣漢進入洋巴道,必須至少穿越明月山。但川東平行陵谷的諸條山脈海拔多在700至1000米左右,並不易翻越。所以,涪州樂溫荔枝的外運,最初乃是貼著明月山北行。明月山東麓的S102省道,在明月山和龍溪河河谷之間,經墊江縣、穿梁平縣東部,在開江縣任市鎮,連通S202省道,至開江縣講治鎮。

唐玄宗時,開江縣名為新寧縣,縣城即在講治鎮附近。講治鎮大體位於明月山的北端盡頭,荔枝至此,方才繞過明月山,進入明月山和銅鑼山之間的山谷地帶。銅鑼山的北端,與明月山之間,還有一段長約60公裡的平行褶皺山脈,名曰七裡峽山。


洋巴道的入口宣漢縣在七裡峽山的西側,荔枝要運往宣漢,還需設法尋找穿越七裡峽山的通路。開江縣的新寧河,恰是一條切穿七裡峽山的河道。從開江縣回龍鎮至宣漢縣七裡鄉,順著新寧河河谷便進入宣漢縣境內。宣漢縣城有州河,該河源出大巴山,南流往達州,故名州河。自宣漢縣城,沿州河河谷,抵達州羅江鎮,便可轉入G210國道,至此,正式進入舊時穿越大巴山的洋巴道。

由洋巴道向北,經萬源、鎮巴、西鄉,至洋縣,成功穿越大巴山。自洋縣出發,取道寧陝縣,繼續沿G210國道,經旬陽壩鎮、廣貨街鎮,出灃峪口,至子午鎮,便成功穿越秦嶺,抵達關中平原,至此,西安城已近在咫尺。可以說,G210國道穿越大巴山段,大體相當於舊時洋巴道,穿越秦嶺段,大體相當於舊時子午道。

由上可知,唐玄宗時的荔枝道,自今天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畔出發,大體依循S102、S202省道,沿明月山北上。至開江縣講治鎮,向西繞過明月山。利用開江縣新寧河,穿越七裡峽山,入宣漢縣。沿宣漢縣州河,在達州羅江鎮轉入G210國道,先後穿越大巴山和秦嶺,抵達關中平原。全程約1800餘華裡。路程途中,有著川東平行褶皺山脈和秦巴山地的阻隔,荔枝道不作強行翻越,而是巧妙地利用天然河谷,突破了這些障礙。

荔枝道圖,鄒怡繪

唐都長安,位於四川盆地的東北方向。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涪州樂溫,基本上處於唐時四川荔枝穩定產區的東北角。受生物種性限制,荔枝已不可能再往北生長,受限於高峻的巫山山脈,四川荔枝也無法向東擴展。從空間位置而言,此處正是距離長安最近的荔枝產區。從這一點而言,唐王朝擇取涪州新鮮荔枝作為馳貢之品,絕非信手指來,而有著慎重的可行性考慮。

荔枝古道今何在?

因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荔枝道在川陝諸路中格外受人矚目,但其真正地位,在此還有必要再作一說明。


從漢唐以來的歷史事實來看,穿越秦嶺的四條通路中,陳倉道和褒斜道最為重要。褒斜道相對近捷,在和平時期最受重用。陳倉道雖路途迂遠,但較為平坦,又兼有水運之便,所以在戰爭時期備受重視。儻駱道和子午道,在秦嶺北坡開口雖然更接近西安,但因為南北坡之間絕水地帶過長,交通並不方便,所以重要程度遠不如陳倉道和褒斜道。有唐一代,穿越秦嶺的四道之中,可以說利用最少的就是作為荔枝道的子午道。

穿越大巴山的三條通路,在歷史上的地位也並不相同,其重要程度和與之相通的四川盆地三個地理單元的經濟狀況有關。劍閣道,連通成都,最為重要。米倉道,連通巴中,地位其次。洋巴道,連通的是宣漢、達州,經濟地位不及前兩個地區。加之洋巴道在大巴山的穿越地段,分水嶺高峻,絕水地段比較長,通路條件也不及前兩道,洋巴道的重要性自然並不佔優。


因此可以說,荔枝道因其傳奇色彩,名聲頗大,但它在川陝諸道中,受沿線地貌條件和經濟條件制約,還是一條相對次要的道路。


相關焦點

  • 一騎紅塵的「妃子笑」–荔枝的主要品種2
    魯宏君的小導讀:妃子笑這個品種名字,愛吃荔枝的小夥伴們熟不熟悉呀?正是得名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傳說當年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千裡送的就是妃子笑荔枝哦!一騎紅塵的妃子笑–荔枝的主要品種2的圖妃子笑,在四川叫鉈提,在臺灣稱綠荷包或玉荷包。為著名的早熟小核品種。妃子笑盛產於海南、廈門、廣東、四川、臺灣等地區。
  • 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杜牧的組詩《過華清宮》當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和楊貴妃經常遊幸的華清宮,位於驪山。後人將它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安史之亂以後,華清宮迅速衰敗、一片蕭瑟。詩人杜牧感懷於此,寫下了這首名作。
  • 荔枝熟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年以來,每到荔枝紅豔豔的六月,品嘗著荔枝鮮美的時候,總能想起這些優美的詩句來,也往往能想起童年的一些事來,童年的我們的那一代人,要吃到荔枝,並不像現在的孩子那麼容易吃到荔枝,除非自己家裡種有荔枝樹的,就算種有荔枝樹,也是把荔枝摘去賣了換錢,要不然想吃荔枝
  • 視頻| 一騎紅塵妃子笑,千年荔枝高州來!
    視頻 | 一騎紅塵妃子笑,千年荔枝高州來!長滿枝頭,隨手可摘找尋最大最紅的那顆剝殼後放進嘴裡汁水四溢仿佛還殘留著枝頭的鮮味充盈在口中荔農肩挑或車載的一筐筐荔枝從鄉間小道一晃如過當天採摘最新鮮的荔枝
  • 一騎紅塵妃子笑 合江荔枝時隔千年重返長安
    一騎紅塵妃子笑 合江荔枝時隔千年重返長安 2015-07-16 20:31:31周亞強 攝  中新網瀘州7月16日電 (周亞強)杜牧《過華清宮》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謂無人不知。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我國種植分布範圍最廣的荔枝品種,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產區均有種植,也是最古老且著名的品種之一。它的果皮薄而軟,龜裂片大而平滑,無裂片峰突起,縫合線明顯,果肉乳白色,近果核處果肉具褐色,味甜,軟滑微香。
  • 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吃的到底是哪的荔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貴妃當年吃的荔枝是哪個地方的呢?來聽董克平老師講講古代那些」進口「水果的故事。每周日晚21:35深圳衛視《嗨!自在生活》 ,一起發現更美好的自己!現在的水果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古代要是想吃新鮮的水果,還得要 「進口」呢!「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貴妃當年吃的荔枝是哪個地方的呢?
  • 【520·我愛荔】一騎紅塵妃子笑,緣是茂名荔枝來!
    【520·我愛荔】一騎紅塵妃子笑,緣是茂名荔枝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騎紅塵妃子笑
  • 唐詩閒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江山是如此美麗啊,是鋪墊也是沉重的嘆息。
  •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專家在研讀詳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家鄉潘州(即今茂名高州)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唐代詩人杜牧千古傳唱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1300多年前,以「荔」為媒,冼夫人的六代孫高力士通條一條連接當時南平郡和都城長安的古驛道,把家鄉高州貢園的新鮮荔枝快馬加鞭運到長安給楊貴妃笑嘗的情景。
  • 一騎紅塵妃子笑,原來是鹽邊荔枝熟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原來是鹽邊荔枝熟了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6-24     來源:鹽邊縣融媒體中心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一騎紅塵妃子笑
    「一騎紅塵妃子笑」,這句詩孩子們一定不陌生。小小的一顆荔枝,背後承載了怎樣的歷史故事呢?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出生在四川,從小就喜歡吃荔枝。為了給楊貴妃尋找荔枝,太監高力士下了大功夫。他本姓馮,家族在嶺南地區勢力很大,便設法將家鄉特產荔枝進獻,以博取寵幸。
  • 品味詩詞中的「荔枝」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夏日,新雨過後,煙水碧綠,山頭荔枝新熟,色如雞冠。今天帶您一同品嘗詩詞與荔枝,感受夏日瓜果的清涼詩意。1、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出自宋代蘇軾的《惠州一絕 / 食荔枝》。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2、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出自唐代杜牧的《過清華宮絕句三/其一》。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 鮮果來。3、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絳紗囊裡水晶丸。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背後,隱藏著多少的故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對於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作為唐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唐玄宗對其是寵愛有加啊,無論是在衣著上還是在飲食上一直都保持這最高水平,哪怕是想要天上的星星,唐玄宗都會為他摘下來。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海南的荔枝紅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如今的海南荔枝正掛枝頭,正等著來摘的你!你見過的荔枝有多大?就看海南火山荔枝王!
  • 古代人對於荔枝的偏愛,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句詩是描述荔枝最有名的詩句了。是蘇東坡被貶到惠州時所做(今廣東惠陽)。說起這句詩,蘇東坡本來是抄襲人家本地人的俗語,原來叫一顆荔枝三把火,說吃荔枝容易上火,但蘇東坡之前在京城做尚書,聽不懂粵語,把人家的意思理解成好客的含義,讓他多吃,加上他本人也挺喜歡吃荔枝,寫了這首詩來讚美荔枝。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海南荔枝喜迎豐收
    本網訊(郭海紅)熱帶水果——荔枝:果肉晶瑩,甘甜多汁,自古以來就受人們喜愛。荔枝營養豐富,也被譽為「果中之王」,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豐富。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C和胺基酸,既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又能美白肌膚,最喜歡它的飽滿多汁,甘甜果肉。熱帶水果之尚品。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為什麼愛吃荔枝?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魅力,能夠讓楊貴妃如此痴迷,或許你想不明白,那麼今天就請允許我來向你介紹這種讓人心動的荔枝!新鮮的荔枝荔枝珍品,青裡透紅正新新鮮,水潤甜蜜誘惑你,果皮青紅,果肉似脂,香氣四溢,輕咬一口,果汁在唇齒間迸發,如泉湧般滿溢,爽滑無比。現在的荔枝口味酸酸甜甜,.非常適合吃。值得一嘗!
  • 「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依靠皇帝才能吃到荔枝,你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襯託出的社會背景。 當倍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要吃相隔千裡的水果荔枝時,於是千裡傳愛風馳電掣的宏觀場景就出世了,杜牧的描寫極具畫面感,而且極有信息量。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 一騎紅塵妃子笑,讀音不會改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回看「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裡咱不說騎字二聲和四聲字義上的區別,單純的從唐詩的格律上來發表一點看法:它的原詩是來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一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整詩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