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 合江荔枝時隔千年重返長安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一騎紅塵妃子笑 合江荔枝時隔千年重返長安

2015-07-16 20:31: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運送荔枝隊伍十分壯觀 周亞強 攝

  中新網瀘州7月16日電 (周亞強)杜牧《過華清宮》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謂無人不知。16日上午,千年前的歷史場景在四川合江重現。密溪鄉的荔枝老林中,身著唐服的匠人用傳統方式採下荔枝,而這些荔枝將通過荔枝古道,送往當年楊貴妃嘗食荔枝所在的古都西安。

  作為「南國四大果品」之一的荔枝,因不耐儲藏,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地區的奢侈鮮果。而在唐朝天寶年間,為滿足寵妃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唐玄宗令人建起一條長達1000公裡,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被稱作「荔枝古道」。八百裡加緊運送荔枝的故事又因杜牧千古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而四海知名。

  但後世對於楊貴妃所食荔枝的具體產地卻出現了爭議。兩廣地區雖然是荔枝的傳統栽培區域,但由於地理位置遙遠,不適宜荔枝長途運輸。所以四川和重慶的荔枝園也極有可能是朝廷專供的所在地。而據杜甫詩句「憶過瀘州摘荔枝,青楓隱映石迤儷。京華舊見君顏色,紅果酸甜只自知」所述,瀘州栽培荔枝的時代可上溯至唐朝以前。

  如今,瀘州合江荔枝種植面積已達30.6萬畝,預計今年產量可高達1460萬公斤,佔四川省總產量的90%以上。合江荔枝品種齊全,有「妃子笑、大紅袍、砣提、十二金釵」等40餘個品種,其中「帶綠」成為四川唯一選送北京奧運會的鮮果。

  而此次通過四川花卉(果類)生態旅遊節的分會場的機會,合江採用古禮方式,再現了當年向朝廷進貢荔枝時,採摘、檢驗、起運的歷史場景。而這些荔枝將通過荔枝古道,送往古都西安。只是荔枝新鮮依舊,貴妃卻已成煙雲。不過,身處北方城市的市民,則有機會品嘗到南國鮮果。(完)

相關焦點

  • 視頻| 一騎紅塵妃子笑,千年荔枝高州來!
    視頻 | 一騎紅塵妃子笑,千年荔枝高州來!長滿枝頭,隨手可摘找尋最大最紅的那顆剝殼後放進嘴裡汁水四溢仿佛還殘留著枝頭的鮮味充盈在口中荔農肩挑或車載的一筐筐荔枝從鄉間小道一晃如過當天採摘最新鮮的荔枝
  • 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過華清宮》其一(唐)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杜牧的組詩《過華清宮》當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和楊貴妃經常遊幸的華清宮,位於驪山。後人將它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
  • 【520·我愛荔】一騎紅塵妃子笑,緣是茂名荔枝來!
    【520·我愛荔】一騎紅塵妃子笑,緣是茂名荔枝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騎紅塵妃子笑
  •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專家在研讀詳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家鄉潘州(即今茂名高州)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唐代詩人杜牧千古傳唱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1300多年前,以「荔」為媒,冼夫人的六代孫高力士通條一條連接當時南平郡和都城長安的古驛道,把家鄉高州貢園的新鮮荔枝快馬加鞭運到長安給楊貴妃笑嘗的情景。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背後,隱藏著多少的故事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每次在看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楊貴妃楊貴妃吃到的荔枝到底是不是鮮果,如果是鮮果在沒有飛機高鐵的年代,又是怎麼運輸到長安的呢。在傳統的史料的記載中,唐玄宗為了討好美人的歡心,每年在荔枝成熟的季節,都會讓人從很遠的地方,通過驛站為楊貴妃送來新鮮的荔枝,供她享用。
  •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古道今何在
    楊貴妃嗜食荔枝,經過晚唐詩人杜牧的演繹,世人一提到楊貴妃與荔枝,總會記起他的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一騎紅塵的「妃子笑」–荔枝的主要品種2
    魯宏君的小導讀:妃子笑這個品種名字,愛吃荔枝的小夥伴們熟不熟悉呀?正是得名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傳說當年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千裡送的就是妃子笑荔枝哦!一騎紅塵的妃子笑–荔枝的主要品種2的圖妃子笑,在四川叫鉈提,在臺灣稱綠荷包或玉荷包。為著名的早熟小核品種。妃子笑盛產於海南、廈門、廣東、四川、臺灣等地區。
  • 唐詩閒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選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他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
  • 一騎紅塵妃子笑
    「一騎紅塵妃子笑」,這句詩孩子們一定不陌生。小小的一顆荔枝,背後承載了怎樣的歷史故事呢?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出生在四川,從小就喜歡吃荔枝。為了給楊貴妃尋找荔枝,太監高力士下了大功夫。他本姓馮,家族在嶺南地區勢力很大,便設法將家鄉特產荔枝進獻,以博取寵幸。
  • 一騎紅塵妃子笑 妃子指的是誰?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的是楊貴妃喜歡荔枝,皇帝著人快馬相運,意思是速度很快,只能看到滾滾煙塵卻沒有看到烈馬掠過。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匹快馬揚起千裡塵埃,不過是為博得楊貴妃一笑,有誰會知道是為了送荔枝到長安呢!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海南的荔枝紅了!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如今的海南荔枝正掛枝頭,正等著來摘的你!你見過的荔枝有多大?就看海南火山荔枝王!
  • 荔枝熟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年以來,每到荔枝紅豔豔的六月,品嘗著荔枝鮮美的時候,總能想起這些優美的詩句來,也往往能想起童年的一些事來,童年的我們的那一代人,要吃到荔枝,並不像現在的孩子那麼容易吃到荔枝,除非自己家裡種有荔枝樹的,就算種有荔枝樹,也是把荔枝摘去賣了換錢,要不然想吃荔枝
  • 「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依靠皇帝才能吃到荔枝,你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襯託出的社會背景。 當倍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要吃相隔千裡的水果荔枝時,於是千裡傳愛風馳電掣的宏觀場景就出世了,杜牧的描寫極具畫面感,而且極有信息量。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瀘州來
    我們都讀過唐朝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可能我們讀完詩後,在對唐朝最高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荒淫誤國的行徑無比憤慨之餘,多少都會對詩中楊貴妃酷愛的荔枝到底產在哪裡產生些許興趣吧?很多人誤以為此荔枝來自嶺南,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荔枝不耐貯藏,在古代的北方是絕對的奢侈品,一般人很難一睹荔枝芳容。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我國種植分布範圍最廣的荔枝品種,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產區均有種植,也是最古老且著名的品種之一。它的果皮薄而軟,龜裂片大而平滑,無裂片峰突起,縫合線明顯,果肉乳白色,近果核處果肉具褐色,味甜,軟滑微香。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海南荔枝喜迎豐收
    本網訊(郭海紅)熱帶水果——荔枝:果肉晶瑩,甘甜多汁,自古以來就受人們喜愛。荔枝營養豐富,也被譽為「果中之王」,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豐富。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C和胺基酸,既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又能美白肌膚,最喜歡它的飽滿多汁,甘甜果肉。熱帶水果之尚品。
  • 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所食荔枝產地原來是重慶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喜食荔枝,因這種水果不易儲存,所以唐玄宗命人快馬運輸,不知累死多少良馬才能換來妃子一笑。蘇軾有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所以人們很容易認為楊貴妃所食荔枝也是來自嶺南。其實從當時的運輸條件看,荔枝是否來自嶺南還大有可商榷之處。
  • 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吃的荔枝是怎麼一路保鮮到長安的?
    唐朝有個著名的秀恩愛事件——「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都說楊貴妃的荔枝是從嶺南摘的,但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嶺南到長安那麼遠,楊貴妃怎麼可能吃到新鮮的荔枝?有人說,楊貴妃吃的是荔枝幹。但楊貴妃肯定不同意:你才吃荔枝幹,你全家都吃荔枝幹。
  • 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吃的到底是哪的荔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貴妃當年吃的荔枝是哪個地方的呢?來聽董克平老師講講古代那些」進口「水果的故事。每周日晚21:35深圳衛視《嗨!自在生活》 ,一起發現更美好的自己!現在的水果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古代要是想吃新鮮的水果,還得要 「進口」呢!「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貴妃當年吃的荔枝是哪個地方的呢?
  • 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貴妃恃寵而驕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yī qí hóng chén fēi zǐ xiào ,wú rén zhī shì lì zhī lái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思想內容:本詩選擇「飛馳以進」這一關鍵史實,揭露唐玄宗為博取楊貴妃歡心而不惜勞民傷財的荒唐行徑,有力地鞭撻了帝王后妃的驕奢淫逸,堪稱「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選取歷史事實,揭露統治者的荒唐行徑,具有借古諷今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