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如何產生的?
曾經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如何才能悟道到達彼岸的方法,於是佛叫觀自在菩薩回答這個問題。舍利弗問一個問題,觀自在就答一個問題,記錄下來後就成為了經典流傳於後世。
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心經》有言:
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以般若智慧去修行,才能夠解脫自在,到達彼岸。這就說明了學佛不是燒香拜佛就能滿足你一切的願望的迷信,而是要修自己,要去問,要去懷疑。
對世間的一切如生死問題、世間萬物的本我問題等產生思考,然後解惑,修行靠的不是迷信,而是智慧。
《心經》作為般若法門的精髓,在這方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它有三個作用,領會一個都能受益無窮。
01開智慧
佛學裡認為人的智慧非藉他力得來,而是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
所以我們的修行並不是增長自己的智慧,讓自己變聰明,而是顯現出自己本該有的智慧。《心經》有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能看到的,經受的、想到的、做過的、認識的所有事情,這五蘊都是空的。
我們的智慧是被這人間五蘊所遮蔽了,就如同被鎖在了一個房間裡出不來。如何打開這個房間呢?就要破除五蘊,《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了五蘊皆空,這說明如果能夠「觀自在」的話就能「照」見五蘊皆空,還原我們本來的智慧。
觀就是觀照,觀戰不是用眼睛去做觀察,而是用心調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觀察自己,洞悉自己,這樣就能「照」見五蘊皆空,「照」如同陽光猛烈,萬物無所遁形,自然五蘊帶來的世間種種虛妄皆能看穿,回歸本源。
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唯唯諾諾遇到機會也不敢爭取,或者遇到問題總是處理不好,鬧出麻煩、誤會等。這正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審視自己,沒發現自己本源智慧的緣故。
《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看破虛妄直指本源現出真智後,沒有誰有智慧誰無智慧,對於眾生來說根本大家智慧都是一樣的,那為何覺得自己一定比別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