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籍科學家勞蒂米5年前來到上海,成為了上海巴斯德所的一位課題組長。他希望能長期在這裡工作,因為他可以申請更多的項目,更加專注科研。他在手機上下載了支付寶、滴滴、餓了麼等APP,「這裡許多人會說英文,就算不會說中文,也能在上海生活得很好。」
他問自己為什麼不直接到上海去
勞蒂米在法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前往美國工作了幾年,後來回到法國裡昂大學工作。在美國的這段經歷,給勞蒂米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世界正連接在一起,他希望能和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有更多的連接。隨著中國在科研領域越來越有競爭力,勞蒂米想結識更多的中國科學家。當時正好法國巴斯德所提供一個在上海的工作機會,他問自己為什麼不直接到上海去呢?於是,他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我在法國工作時,只能申請一個研究項目,而且法國能提供的項目很少,科研人員忙於競爭,難以專注做科學。」勞蒂米感慨地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巴斯德所,科研人員能申請更多項目,也能更專注地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貢獻給科學,從而有著更高的工作效率。
勞蒂米一直致力於病毒研究,過去主要研究愛滋病病毒和C肝病毒,現在專攻蟲媒病毒。為何會對病毒感興趣呢?在他看來,通過編輯和敲除病毒的基因,可以用來研發疫苗和治療疾病。此外,病毒學也是研究免疫學和分子細胞學一個很好的連接點。
「中國在病毒學領域越來越有競爭力,就拿起源於非洲的寨卡病毒來說,現在中美兩國科學家關於寨卡病毒的研究是最多的。中國也很有遠見,目前在蟲媒病毒領域的投入也很大。」勞蒂米說,上海巴斯德所是個很好的研究平臺,這裡有很多國際交流合作的機遇。去年10月,一場「病毒感染與免疫應答」國際研討會剛在所裡舉行。勞蒂米的學生來自中國、法國、德國、印度等,這些外籍學生現在成了上海的義務「宣傳員」,他們總是跟朋友說,上海有著一流的科研環境。
「我的妻子喜歡用微信,我喜歡用支付寶」
「對於外國人來說,上海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國際化城市。」勞蒂米第一次來到上海,就在街上遇見很多外國面孔,很多標牌都有英文,他甚至發現「徐匯中學」的銘牌上居然還寫著法文,讓他倍感親切。
這裡有很多不同口味的外國餐廳,在超市也能找到地道而又齊全的食材來烹飪法國菜,僅這點就很吸引人在上海長久地留下來。「中法兩國的飲食習慣頗為相似,比如我們也會吃動物內臟,我們也喜歡吃兔子。」勞蒂米笑著說。他所有的外籍學生也都很喜歡上海,「在這裡他們幾乎能找到想要的一切,經常結伴去聽歌劇參觀博物館,從上海出發去其他城市旅行也非常方便。總的來說,上海是一個適合居住和工作的城市。」在上海工作一年後,勞蒂米決定把家人都接到上海。
如今,勞蒂米的妻子在上海一家國際學校教法語,16歲的女兒和8歲的兒子在國際學校上學,「他們現在同時學習中文和英文,相信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幫助。」自從勞蒂米發現,自己不用說中文也能在上海生活地很好,他基本就不學中文了。
「我的妻子喜歡用微信,我喜歡用支付寶。」勞蒂米把手機上的生活類APP展示給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看,出行用「滴滴」,叫外賣用「餓了麼」,購物則用「淘寶」,他儼然已是一個「本地通」。「我有個朋友在其他城市工作,但把家人安置在上海,可見上海的魅力。我希望能長期在這裡工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