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農村的田野裡有一種野果長得很茂盛,果實也是這個時節成熟,相信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都吃過,但可能也有不知道它名字的。這種野生植物的果實顏色紫得發黑的,味道酸甜可口,被人們稱為純天然的「補鈣野果」,你們認識嗎?
這種野果我們家鄉人稱它為地茄子,其學名叫地菍,也有叫鋪地錦、山地菍、地腳菍、地蘭子、地石榴、金頭石榴、毛冬瓜、水湯泡、提腳龍、鋪地稔、紅地茄、落地稔、地稔藤、鋪地菍、落地菍、地菍藤、杜茄、土地榆、小號埔淡、鋪地粘等名字,總之各地叫法不同。
地茄子屬於野牡丹科植物,喜歡生長在山坡、草地、灌叢中等,但主要集中在南方廣大地區,如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都比較多。每年的7-9月份,地茄子就會漫山遍野地成熟著,現在正是它成熟的季節,還記得小時候山上地茄子非常多,小夥伴們對它都不珍惜,摘到的地茄子,基本上都是吃一半扔一半的,現在想想真有點可惜。
因為小時候聽大人說過,地茄子長得這麼低,會有蛇爬過或舔過,加上地茄子都是長在草地上,也會有放牛的經過,很多人不吃地稔子也是有這一層的原因的。但是,小時候真正饞起來的時候什麼都不怕,摘回來的地茄子用水泡一下,就直接吃了,清甜中帶些微酸,深紫色的果皮加上紅色的果肉,也能算上一種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野果啦。一般來說,顏色越黑的地茄子,味道就越甜,一口咬下還會爆汁,吃起來真不比現在的水果差,不過在城裡就很難買到地茄子了,所以很多城裡人都無法品嘗到地茄子的美味了。
農村田野裡的這種地茄子,不僅可以吃關鍵是由於它還有許多的價值!
營養價值
地茄子不僅吃起來美味,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C、胺基酸、鉀、鐵、鈣等。果實具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利於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同時,常量元素鈣的含量較高,可作為天然的補鈣食品,對身體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觀賞價值
地茄子的觀賞價值也較高,其葉片濃密,貼伏地表,能形成平整、緻密的地被層,覆蓋效果好,是良好的地被植物,並且葉、花、果終年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葉片可在同一時間內呈現綠、粉紅、紫紅等色,甚至可在同一片葉上出現;圓球形的漿果從結實至成熟也呈現綠-紅-紫-黑的色彩變化。且地菍幾乎長年開花,沒有明顯的無花階段。
藥用價值
地茄子其味甘、澀,性涼,以全草或根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民間還常用其泡酒喝,主要用來治療「消渴」、「虛勞」、「腸炎」、「腹瀉」等病症,有補血養容之功效,是中醫藥的常用藥材之一,其藥用價值有史書記載為證。
《生草藥性備要》:葉,煎水,洗疳痔熱毒、麻疥爛腳、蛇傷。《陸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宮出血,痢疾,瘡癰潰爛紅腫。《閩南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後血消疝。治赤白痢,產後腹痛。《閩東本草》:治痛經,崩帶,血痢,痔痿,風疹,疝氣。
工業價值
地茄子的主要成分為花青素類色素,從紅紫色果實中提取,先將果實壓榨,並用PH=1~2的酸性水溶液及含水乙醇提取後,真空濃縮、乾燥得到。用於偏酸的飲料、冷飲、果酒、糖果和糕點等的著色,可作為紅色著色劑,難怪小時候吃它舌頭就會變成紫紅色的。
結束語:地茄子是集藥用,觀賞,食用,經濟為一體的野生植物,現在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工種植,完全依靠野生。相信在未來,人們對地菍的進一步認識,它的價值將逐慚提高,到時它可能就更珍貴了。
本內容僅為科普農村野生植物,不做藥用,食用和治療參考。部分動植物有保護等級,請遵守法律,保護野生動植物,請不要隨意採摘不認識的野生植物,更不要輕易試吃!
農村一種野生植物,我國少數地方有,價值珍貴,現有部分人在種植
農村這種植物,被看作是「鎮村之寶」,果實甜美,具有很高的價值
農村一種常見野草,嫩葉是天然野菜,種子鈣含量是玉米的8倍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