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NUDP)共同舉辦的首屆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高峰論壇如期舉行。
此次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焦「後疫情時代」的AI治理與發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女士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挑戰沒有邊界。在此次疫情的應對中,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從全球層面來探討人工智慧相關的話題,與國際組織攜手,交流經驗,增進了解,在人工智慧驅動可持續發展方面深化國際合作。
參與高峰論壇的國際嘉賓有:聯合國副秘書長法布裡奇奧·霍爾奇德、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國際人工智慧學會前任主席約蘭·達吉爾、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局局長李在攝等。
此外,國內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清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等7位學術界重量級嘉賓;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京東智聯雲總裁周伯文、美團副總裁夏華夏、商湯科技CEO楊帆、曠視科技CEO印奇等8位產業界嘉賓均有應邀出席。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推動下,人工智慧加速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病毒檢測與診斷、接觸者追蹤、口罩識別、在線課堂、復工復產監測,人工智慧技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速落地,給教育、交通、醫療等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深刻的的影響。
不可否認,人工智慧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存在風險。算法歧視、數據隱私、信息造假等負面應用近些愈演愈烈。如何制定具有包容性的人工智慧政策,確保人工智慧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規避風險,是業內專家和領導者們需要深刻探討的問題。
在峰會主論壇上,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分享了在AI和大數據時代,加密技術在數據治理、架構治理方面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認為,技術濫用和易攻擊性是AI倫理面臨的首要問題。傅瑩認為人工智慧武器化不可避免,專家們研究的方向是尋找合適的治理路徑。
在會上,傅瑩還重點介紹了中美專家在人工智慧安全治理方面開展合作研究的項目情況和取得的進展。她說,面對人工智慧,尤其是智能武器的治理,人類需要走在技術變革的前面,充分認識其風險,早些達成治理共識。
中國國內在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治理和立法方面已經在採取實際行動。從更大的角度看,這是人類共同的難題,中美兩國乃至國際機構和各國圍繞這個話題展開合作至關重要,希望也相信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人工智慧最終應使得全人類受益。
談及人工智慧治理的核心要素,薛瀾教授認為基本價值觀、治理體系、參與者、治理對象以及效果評價五個方面至關重要。在他看來,很多治理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本身來解決,目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太快,而治理準則作為一種社會體系,其發展有其程序,又是緩慢的,因此,我們需要「敏捷治理」。
此次高峰論壇,還以AI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人工智慧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的機遇與挑戰、人工智慧治理國際合作、人工智慧與數據安全為主題設置了五項分論壇。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