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龍鳳胎爸爸原創,全文約3800字。龍鳳胎爸爸是親子家教圖書出版人,曾任知名母嬰社區主編。懇請關注,謝謝大家!
最近,有兩則關於青春期孩子的新聞讓我震驚之餘,陷入了沉思:為什麼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關係鬧到要生要死的地步?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這兩則新聞:
新聞一:男孩掛18樓窗外威脅母親跳樓
安徽蕪湖一名12歲男孩在與母親爭吵後挨了打,自己反鎖房門,爬到窗外威脅母親要跳樓。消防員到場時,男孩身體懸掛18樓陽臺外,手抓在窗上,後腳沒踩實,哭泣不止。消防緊急救援後,男孩脫險。
新聞二:一對母女因學習問題「跳海輕生」
遼寧葫蘆島市一位媽媽拉自己10歲左右女孩徑直往海裡走。4位民警手拉手才將母女拉回岸邊。民警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這位媽媽發現女兒上網課有學習問題,一時想不開,帶女兒到海裡「嚇唬」孩子。
細品這兩則新聞,我發現他們都不是真的要去尋死。第一則新聞中,男孩因為後腳沒踩實而哭泣不止,可見男孩還是很珍惜生命的,所以這只是男孩一時衝動。第二則新聞中,母親只是用死來嚇唬孩子,簡直是一場鬧劇。那麼,這兩則新聞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新聞的發稿機制,而想聊一下這兩件事情發生的背後原因。
為什麼管教孩子竟然演變出生死鬧劇?
曾幾何時,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寶寶,讓他們做什麼,他們都會乖乖地做;不讓他們做什麼,他們肯定不敢越雷池一步。
為什麼教育孩子如此順利?因為他們還小,獨立意識還沒有萌芽,即便萌芽了,孩子的反抗意識、反抗能力也不強,所以,面對高大且強大的父母,孩子只好乖乖聽話。
但從孩子3歲開始,父母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了。3歲孩子愛說「不」,什麼事都要自己幹,這讓父母切身感受到了逆反情緒帶來的困擾。而且,這種困擾從3歲開始就不會停止。
有一句話將父母的感受說得很生動:一歲兩歲是心肝,三歲四歲有點煩,五歲六歲老搗蛋,七歲八歲狗都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緒大爆發,父母更加管不了孩子了。
父母管不了孩子,和孩子的矛盾就會升級。很多父母都會惱羞成怒,做出讓人哭笑不得或讓人義憤填膺的事情,比如文章開頭說到的兩則新聞,管教孩子竟然變成生死鬧劇。
養育孩子的所有難題,根都出在溝通上
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親子溝通的過程。父母和孩子親密溝通,親子關係就會很親密。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想法,而孩子也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激勵自己成為自覺主動成長。總之,父母不用太操心孩子的成長,孩子也不需要父母整天在背後指指點點。
文章開頭的兩則新聞背後的兩個家庭,顯然沒有做到親密溝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問題主要出在父母身上,並且可以歸結為9個字:不接納、不尊重、不寬容。
1、父母不夠接納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愛孩子是無私的,但其實夾雜著許多條件:你學習好,我就帶你出國玩;你學習不好,哪都別去,在家罰寫作業;你表現優秀,我就給你買玩具;你表現糟糕,就得接受批評甚至懲罰。
這種愛都是有條件的、自私的。試想一下,孩子發現父母愛自己居然帶著一大堆條件,會怎麼想呢?其實,父母愛孩子,不應該夾雜著任何條件。你愛他,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這就足夠了。父母的心胸如果能如此寬廣,很多育兒難題就都不會讓父母大發脾氣了。
2、父母不夠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一直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必須聽自己的。但其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它叫做「獨立意識」。
孩子的獨立意識大概在3歲左右萌芽,然後越發強烈。如果父母不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看待,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家裡簡直天天雞犬不寧。
3、父母不夠寬容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的夙願,於是,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犯錯,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這種心態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在孩子眼裡,父母就像一個高壓鍋,把自己悶在鍋裡。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爆發。於是,父母往往氣急敗壞,大吼大叫,甚至拿出棍棒,企圖降服孩子。當孩子覺得自己足夠強大時,這種管教手段不僅不起作用,還會讓親子關係產生無法修復的裂痕。
父母怎樣和青春期的「刺蝟」親密溝通?
父母如果想避免出現文章開頭兩則新聞那樣的鬧劇,甚至悲劇,改變和孩子的關係,培養出自覺又主動的好孩子,必須和孩子有話好好說。
當父母意識到這一點時,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已經在父母的不接納、不尊重、不寬容下,變成一隻難以接近的「刺蝟」了。他們叛逆心重,稍不如意就會豎起滿身的「刺」;他們還像一顆定時炸彈,一點就著。父母只有掌握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技術,才能溫柔地擁抱這隻青春期的「刺蝟」。
1、避免爭執——大家在氣頭上時「冷處理」
「冷處理」不是置之不理,和孩子冷戰,而是遇到問題後,暫時把問題放一放,讓大家冷靜下來。父母可以這樣做:
(1)暫時離開現場
父母可以去洗手間,洗個冷水臉,還可以到樓下去逛一圈,這樣不良情緒就很容易平靜下來。
(2)給雙方一點時間
長則三五天,短則半天一天。父母必須確保自己和孩子都完全冷靜下來了,再找準時機和孩子溝通。
2、就事論事——別翻舊帳,也別亂貼負面標籤
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喜歡把孩子之前犯過的錯都翻出來,以為可以加深孩子對錯誤的認識。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叛逆情緒爆發,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態,做出傻事。父母正確做法是:
(1)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保持客觀、理性,不要借題發揮,也不要翻舊帳,只說事,不說人,三言兩語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說出來,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2)尊重孩子,不要隨便貼負面標籤
父母不要因為一兩件事情就一刀切,給孩子貼上「自私」「霸道」「不懂事」等負面標籤,否則孩子在你的負面暗示下,可能表現得越來越差。
3、慎談「別人家的孩子」,更不要盲目比較
父母拿表現好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發現差距,學習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水平和能力,忽視了孩子的感受,盲目比較,就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導致孩子自卑或憤怒。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懂得欣賞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盧梭說過:「我是上帝獨特的創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毀了!」這句話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宜盲目地拿來作比較。父母應該保持平常心,認可孩子的個性,欣賞孩子的優點,因材施教。
(2)鼓勵孩子跟自己比,看到自己的進步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跟自己比:拿今天的表現跟昨天比,拿這次的考試成績和上次比。這是一種縱向的自我比較,可以讓孩子清楚自己有哪些進步,有哪些不足,並努力完善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
4、別強迫孩子接受你的愛
「我都是為了你好!」每一位父母幾乎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父母的本意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但此話一出口,親子溝通的氣氛就變了味,因為父母是在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放下身段,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真的為了孩子好,就應該靜下心來,跟孩子平等地溝通,了解孩子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拿出家長的嚴威,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幌子替孩子做決定。
(2)把「我都是為你好」換成「你快樂嗎」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後,父母不要急於反駁孩子,試著把「我都是為你好」換成「你快樂嗎」。如果孩子認為很快樂,並且做法並不出格,也沒有什麼危害性,那麼父母不妨放開手,賞識並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5、少定高期望值,多定小目標
著名教育家孫雲曉曾指出,父母過高的期望值使孩子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與學習有關的壓力,從而導致許多孩子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焦慮心態,即「童年恐慌」。為了讓孩子快樂學習,父母應該這樣做:
(1)立足於實際,適時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父母必須確保這個期望值是合理的。假如孩子多次考試成績在80分左右,那你可以將成績標準定為85分,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這個目標,這樣孩子才會充滿進取的動力。
(2)拓寬期望面,不要只局限於智能與學業
以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是當今社會的通病。但實際上,衡量孩子是否優秀、將來是否有出息的標準有很多。父母不應該把眼光局限於學業,這是非常狹隘的教育理念。
(3)期望應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和主觀意願
有些父母只從自己的喜好出發,主觀地替孩子設計一個未來的宏圖,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青春期孩子對自己的喜好已經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對未來要走什麼樣的路也多少有些想法,父母不妨尊重孩子的意願。
6、給孩子足夠的獨立的私人空間
私人空間指屬於每個人的空間,既是一個物理空間,比如孩子的房間,也是一個心理空間或精神空間,比如日記、網絡郵箱、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私人空間的需求更加強烈,對於父母侵犯他們私人空間的行為尤其敏感。父母應該這樣做:
(1)給孩子打造一個溫馨的私人房間
家裡經濟條件允許的話,父母可以給青春期孩子提供獨立的房間,如果沒條件,也要想辦法創造一個屬於孩子的空間,比如拉帘子隔斷出一個孩子的私人空間。
(2)孩子進入房間後,不要打擾他
父母切記不要隨便私自闖入孩子的私人空間,不要打擾孩子休息、學習或做其他事情。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才能營造一個有邊界感的家庭,繼而培養出有邊界感、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如果父母想要進入孩子的房間,必須先敲門,徵得孩子同意後再進入。
以上就是父母和青春期孩子親密溝通的技巧。父母切記:養育難題就是溝通難題,親子溝通無礙,養育難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就像我們上班開會激烈討論一樣,大家把話說開了,事情捋清楚了,怎麼做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就會清晰、順利很多,而大家也不會因為爭論而心有間隙,反而會因為大家坦誠相見而加緊密協作。
龍鳳胎爸爸持續分享育兒觀點、知識、經驗、心得。懇請關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