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跳樓一個跳海:父母怎樣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才能避免鬧劇?

2020-12-15 溫柔的獅子座奶爸

本文由龍鳳胎爸爸原創,全文約3800字。龍鳳胎爸爸是親子家教圖書出版人,曾任知名母嬰社區主編。懇請關注,謝謝大家!

最近,有兩則關於青春期孩子的新聞讓我震驚之餘,陷入了沉思:為什麼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關係鬧到要生要死的地步?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這兩則新聞:

新聞一:男孩掛18樓窗外威脅母親跳樓

安徽蕪湖一名12歲男孩在與母親爭吵後挨了打,自己反鎖房門,爬到窗外威脅母親要跳樓。消防員到場時,男孩身體懸掛18樓陽臺外,手抓在窗上,後腳沒踩實,哭泣不止。消防緊急救援後,男孩脫險。

新聞二:一對母女因學習問題「跳海輕生」

遼寧葫蘆島市一位媽媽拉自己10歲左右女孩徑直往海裡走。4位民警手拉手才將母女拉回岸邊。民警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這位媽媽發現女兒上網課有學習問題,一時想不開,帶女兒到海裡「嚇唬」孩子。

細品這兩則新聞,我發現他們都不是真的要去尋死。第一則新聞中,男孩因為後腳沒踩實而哭泣不止,可見男孩還是很珍惜生命的,所以這只是男孩一時衝動。第二則新聞中,母親只是用死來嚇唬孩子,簡直是一場鬧劇。那麼,這兩則新聞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新聞的發稿機制,而想聊一下這兩件事情發生的背後原因。

為什麼管教孩子竟然演變出生死鬧劇?

曾幾何時,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寶寶,讓他們做什麼,他們都會乖乖地做;不讓他們做什麼,他們肯定不敢越雷池一步。

為什麼教育孩子如此順利?因為他們還小,獨立意識還沒有萌芽,即便萌芽了,孩子的反抗意識、反抗能力也不強,所以,面對高大且強大的父母,孩子只好乖乖聽話。

但從孩子3歲開始,父母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了。3歲孩子愛說「不」,什麼事都要自己幹,這讓父母切身感受到了逆反情緒帶來的困擾。而且,這種困擾從3歲開始就不會停止。

有一句話將父母的感受說得很生動:一歲兩歲是心肝,三歲四歲有點煩,五歲六歲老搗蛋,七歲八歲狗都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緒大爆發,父母更加管不了孩子了。

父母管不了孩子,和孩子的矛盾就會升級。很多父母都會惱羞成怒,做出讓人哭笑不得或讓人義憤填膺的事情,比如文章開頭說到的兩則新聞,管教孩子竟然變成生死鬧劇。

養育孩子的所有難題,根都出在溝通上

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親子溝通的過程。父母和孩子親密溝通,親子關係就會很親密。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想法,而孩子也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激勵自己成為自覺主動成長。總之,父母不用太操心孩子的成長,孩子也不需要父母整天在背後指指點點。

文章開頭的兩則新聞背後的兩個家庭,顯然沒有做到親密溝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問題主要出在父母身上,並且可以歸結為9個字:不接納、不尊重、不寬容

1、父母不夠接納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愛孩子是無私的,但其實夾雜著許多條件:你學習好,我就帶你出國玩;你學習不好,哪都別去,在家罰寫作業;你表現優秀,我就給你買玩具;你表現糟糕,就得接受批評甚至懲罰。

這種愛都是有條件的、自私的。試想一下,孩子發現父母愛自己居然帶著一大堆條件,會怎麼想呢?其實,父母愛孩子,不應該夾雜著任何條件。你愛他,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這就足夠了。父母的心胸如果能如此寬廣,很多育兒難題就都不會讓父母大發脾氣了。

2、父母不夠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一直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必須聽自己的。但其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它叫做「獨立意識」。

孩子的獨立意識大概在3歲左右萌芽,然後越發強烈。如果父母不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看待,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家裡簡直天天雞犬不寧。

3、父母不夠寬容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的夙願,於是,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犯錯,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這種心態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在孩子眼裡,父母就像一個高壓鍋,把自己悶在鍋裡。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爆發。於是,父母往往氣急敗壞,大吼大叫,甚至拿出棍棒,企圖降服孩子。當孩子覺得自己足夠強大時,這種管教手段不僅不起作用,還會讓親子關係產生無法修復的裂痕。

父母怎樣和青春期的「刺蝟」親密溝通?

父母如果想避免出現文章開頭兩則新聞那樣的鬧劇,甚至悲劇,改變和孩子的關係,培養出自覺又主動的好孩子,必須和孩子有話好好說。

當父母意識到這一點時,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已經在父母的不接納、不尊重、不寬容下,變成一隻難以接近的「刺蝟」了。他們叛逆心重,稍不如意就會豎起滿身的「刺」;他們還像一顆定時炸彈,一點就著。父母只有掌握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技術,才能溫柔地擁抱這隻青春期的「刺蝟」。

1、避免爭執——大家在氣頭上時「冷處理」

「冷處理」不是置之不理,和孩子冷戰,而是遇到問題後,暫時把問題放一放,讓大家冷靜下來。父母可以這樣做:

(1)暫時離開現場

父母可以去洗手間,洗個冷水臉,還可以到樓下去逛一圈,這樣不良情緒就很容易平靜下來。

(2)給雙方一點時間

長則三五天,短則半天一天。父母必須確保自己和孩子都完全冷靜下來了,再找準時機和孩子溝通。

2、就事論事——別翻舊帳,也別亂貼負面標籤

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喜歡把孩子之前犯過的錯都翻出來,以為可以加深孩子對錯誤的認識。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叛逆情緒爆發,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態,做出傻事。父母正確做法是:

(1)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保持客觀、理性,不要借題發揮,也不要翻舊帳,只說事,不說人,三言兩語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說出來,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2)尊重孩子,不要隨便貼負面標籤

父母不要因為一兩件事情就一刀切,給孩子貼上「自私」「霸道」「不懂事」等負面標籤,否則孩子在你的負面暗示下,可能表現得越來越差。

3、慎談「別人家的孩子」,更不要盲目比較

父母拿表現好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發現差距,學習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水平和能力,忽視了孩子的感受,盲目比較,就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導致孩子自卑或憤怒。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懂得欣賞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盧梭說過:「我是上帝獨特的創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毀了!」這句話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宜盲目地拿來作比較。父母應該保持平常心,認可孩子的個性,欣賞孩子的優點,因材施教。

(2)鼓勵孩子跟自己比,看到自己的進步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跟自己比:拿今天的表現跟昨天比,拿這次的考試成績和上次比。這是一種縱向的自我比較,可以讓孩子清楚自己有哪些進步,有哪些不足,並努力完善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

4、別強迫孩子接受你的愛

「我都是為了你好!」每一位父母幾乎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父母的本意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但此話一出口,親子溝通的氣氛就變了味,因為父母是在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放下身段,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真的為了孩子好,就應該靜下心來,跟孩子平等地溝通,了解孩子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拿出家長的嚴威,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幌子替孩子做決定。

(2)把「我都是為你好」換成「你快樂嗎」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後,父母不要急於反駁孩子,試著把「我都是為你好」換成「你快樂嗎」。如果孩子認為很快樂,並且做法並不出格,也沒有什麼危害性,那麼父母不妨放開手,賞識並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5、少定高期望值,多定小目標

著名教育家孫雲曉曾指出,父母過高的期望值使孩子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與學習有關的壓力,從而導致許多孩子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焦慮心態,即「童年恐慌」。為了讓孩子快樂學習,父母應該這樣做:

(1)立足於實際,適時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父母必須確保這個期望值是合理的。假如孩子多次考試成績在80分左右,那你可以將成績標準定為85分,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這個目標,這樣孩子才會充滿進取的動力。

(2)拓寬期望面,不要只局限於智能與學業

以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是當今社會的通病。但實際上,衡量孩子是否優秀、將來是否有出息的標準有很多。父母不應該把眼光局限於學業,這是非常狹隘的教育理念。

(3)期望應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和主觀意願

有些父母只從自己的喜好出發,主觀地替孩子設計一個未來的宏圖,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青春期孩子對自己的喜好已經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對未來要走什麼樣的路也多少有些想法,父母不妨尊重孩子的意願。

6、給孩子足夠的獨立的私人空間

私人空間指屬於每個人的空間,既是一個物理空間,比如孩子的房間,也是一個心理空間或精神空間,比如日記、網絡郵箱、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私人空間的需求更加強烈,對於父母侵犯他們私人空間的行為尤其敏感。父母應該這樣做:

(1)給孩子打造一個溫馨的私人房間

家裡經濟條件允許的話,父母可以給青春期孩子提供獨立的房間,如果沒條件,也要想辦法創造一個屬於孩子的空間,比如拉帘子隔斷出一個孩子的私人空間。

(2)孩子進入房間後,不要打擾他

父母切記不要隨便私自闖入孩子的私人空間,不要打擾孩子休息、學習或做其他事情。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才能營造一個有邊界感的家庭,繼而培養出有邊界感、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如果父母想要進入孩子的房間,必須先敲門,徵得孩子同意後再進入。

以上就是父母和青春期孩子親密溝通的技巧。父母切記:養育難題就是溝通難題,親子溝通無礙,養育難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就像我們上班開會激烈討論一樣,大家把話說開了,事情捋清楚了,怎麼做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就會清晰、順利很多,而大家也不會因為爭論而心有間隙,反而會因為大家坦誠相見而加緊密協作。

龍鳳胎爸爸持續分享育兒觀點、知識、經驗、心得。懇請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濟南某小區十四歲男孩跳樓,青春期的孩子太危險
    危險的青春期這個上初二的男孩,今年十四歲,正好處於青春期。他的悲劇,再次向孩子家長們敲響了警鐘。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幅度大,容易走極端,鑽牛角尖。所以,這個階段作為孩子父母一定要保持對孩子心態和情緒的關心和關懷。同時,家長還應及時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溝通方式。
  • 青春期孩子難溝通?可能是父母溝通方式錯了,試試「聽說讀寫」法
    在青春叛逆期,孩子是十分敏感和要強的,很多事情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溝通。父母都知道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而實際中溝通起來就不說那麼回事了,想像著母慈子孝,結果卻是雞飛狗跳。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才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最基本素質。就如卡耐基所說: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孩子開始努力地發表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證明「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種意識到了青春期會更加強烈。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
  • 心理學:怎麼才能有效地管理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他的母親擔心他的學業情況,特地讓我們幾個和他相熟的朋友來和他一起上學,但是他一見到我們就往家裡跑,跑回自己的臥室,反鎖門窗,任憑你怎麼喊他都不出來。最後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幾個學生陪同班主任老師,一起到了這位同學的家裡,經過一下午的長談,最後才解決了他不去學校的問題。
  • ,青春期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最常見理由有2種
    原來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變得寡言少語;以前聽到媽媽嘮嘮叨叨念不個停,不僅附和還陪笑,可自從進入青春期後,很少與父母有交流。甚至常常表現得不耐煩:「懶得理你!」,「懶得跟你說,說了也不懂!」
  • 孩子叛逆早戀脾氣大,青春期問題,一個心理學觀點幫助家長看懂
    從表姐家這次父子打架引發了我對青春期問題起源的思考,仔細想來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關於青少年成長的觀點,很好的詮釋了孩子因自我認知衝突從而引發了青春期的問題。---早閉因為減少探索、盲從權威,有些孩子過早的關閉了自我思考和冒險的大門。其父母具有比較強的操控性、避免子女有自己的觀點、但一般和子女的關係比較親密,子女也比較信任自己的父母。比如「媽寶男」,就是典型的早閉情形。
  • 青春期孩子「易燃易爆炸」?硬碰硬是下下策,父母應學會化敵為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初中階段,也就是青春期時,自我意識會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很多父母都會吐槽自家孩子,怎麼步入青春期以後就跟變了個人似的!以前是個聽話的乖孩子,現在的脾氣變得又倔又暴躁,什麼事都喜歡和自己對著幹!
  • 怎麼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大腦及身體各器官的發育成熟,生活體驗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織,心理極不安定,反抗性極強。他們容易激動,亂發脾氣,與大人唱反調,自我意識開始樹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願辦,如果大人稍加約束,就會產生反抗心理。那怎樣更好的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 《安妮日記》: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煩惱,學會與這一時期孩子溝通
    讀這本書除了讓我們了解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更多地讓我們從中了解到青春期孩子的思想矛盾和心聲。通過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讀這本書能夠了解到青春期孩子心理活動特點和困惑,從中學會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如何引導這一時期的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婚姻愛情觀。
  • 媽媽哭問:「青春期孩子,我該拿你怎麼辦?」快試試這樣做
    用「三高」,這樣來溝通,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紛紛大吐苦水: 我孩子昨天中秋節都不跟我們回鄉下過,星期四早上不想去上學被我說了一頓,就翻臉了;我家的臭小子又跑出去了,有時候真想放棄他....我家的親情冷漠,只要到家手機不離手,夜裡熬半夜看手機不休息,家人說了就吵,快崩潰了,怎麼無條件接納;我的孩子正是青春期,可以說是一言不合就頂嘴,說話只考慮自己,氣的父母半死;我家的一個星期沒給我好好講話了,死氣白咧找她溝通,她難得講一句,不陰不陽的,被氣死了;我家有同款女兒,誰說女兒是小背心的?
  • 孩子叛逆、不好管……專家提出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建議收藏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晚,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青春期的衝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杜俊鵬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衝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 青春期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父母怎麼辦?
    但是在孩子去年被學校老師批評了多次,結果就不去學校了,也在家裡呆了有快一年了,李媽媽說,兒子這段時間的消費觀變了,和以往的那種覺得父母掙錢不容易,自己等工作後再消費的觀念不一樣了,兒子花錢雖說不是很過分,個人花費一個月算下來就一兩千,但是李媽媽說,他每個月吃藥需要上千塊(抗抑鬱的藥),因為太胖了,有脂肪肝,還在吃護肝的藥,每個月還要和醫生去溝通一次,還有每周一次的諮詢,零零碎碎化下來也是好幾千
  • 中年父母最抓狂,永遠不懂青春期孩子
    02作為一名青春期孩子的母親,很幸運,我的兒子思想越來越獨立,很少叛逆和唱反調,不過「無聊」和鎖門也會有,估計是大部分青春期孩子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某次,我敲開兒子上鎖的房門微笑著說,天氣這麼好,一起去公園散散步,他撓頭皺眉「公園有什麼可去的,無聊」,然後就把我鎖在房門外。
  • 我們應該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呢?
    怎樣才能避免傷害,和孩子進行一些有效的溝通,促進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呢?2、平等姿態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聊天,常常變成讓孩子匯報情況,這樣就把和孩子的關係變成了上下級了。要時刻記得孩子是一個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應該用平等的心態去尊重孩子。我很少會問米粒「在學校怎麼樣?」「學到了什麼?」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青春期衝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文\杜俊鵬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衝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緊盯孩子,要緊盯自己!
    >與孩子關係糟糕,是媽媽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大家都清楚,孩子學業上遇到問題,是孩子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父母遇到孩子學業上的問題,是父母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 大部分父母不願面對或者承認,孩子不想上、學不進的問題,找不到方法與孩子探討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焦慮之下情緒失控,衝孩子發火。事後,又無比自責與懊惱。 但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 當孩子來到青春期:葉一茜和森碟「尬聊」,隔著屏幕都能感到尷尬
    孩子來到初中,也意味著步入青春期,父母怎樣跟娃一起走過這三年很重要。葉一茜一家的幸福是有目共睹的,森碟和父母的親密無間也十分讓人羨慕。可即便如此,等如今森碟上了初中,來到了青春期,葉一茜還是沒躲開大部分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很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 孩子沉迷遊戲小說,不願與父母溝通咋辦?改善溝通的3條兵法建議
    如何與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建立有效溝通,著實是一件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疼、心累的事,為什麼?因為青春期孩子往往不按照父母的套路出牌,正如某位全職媽媽所講:「我也想和孩子溝通,關鍵是他不願意和我溝通呀,話還沒來得及從嘴裡蹦出來,孩子就罵罵咧咧地叫我滾,連見縫插針的機會都沒有!」
  • 男孩進入青春期,身心都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視
    說到教養孩子,那真的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甚至不少父母提起教育孩子都會覺得頭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讓父母們費心的可以說就是孩子嬰兒期和青春期這個階段了。嬰兒期的時候其實還好,孩子那個時候還什麼都不懂,父母要操心的也就是孩子吃吃喝喝還有安全什麼的。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但還未成熟,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