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曾在作品:《平常心,觀自在》
修一顆平常心,觀照每一飯每一花,於平常中見定力,平常人生,真實且柔韌修一顆平常心,觀照內心真實想法,於起伏中的力量,平常人生,何處不自在。
提到「平常心」一詞,大家都知曉何意,即是平常看待世間萬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觀自在」一詞卻知曉其意的卻不多,很多人會聯想到觀自在菩薩,有些人將「觀自在」,理解成觀自心、觀自性,把「自在」當成一種感覺來修行,並加以觀照等等
其實「觀自在」一詞內涵豐富,很多人了解這三個字後都會將之時常掛在嘴邊來念叨。
那麼,「觀自在」究竟是指什麼?
「觀自在」有四種含義:
一、「自在」並非是指感受或者感覺,而是修行之人覺悟到不住任何事物的一種狀態,即是《金剛經》中講到的悟及無相。
二、自在的本質是指一無所有、一無所得,正是因為無所有、無所得,無依無觀、無得無失才是真正的自在。正是因有得有失,才會患得患失。無,便會自在。
三、觀自在並非是自在觀,而是一種「觀」的方法,其目的便是得到自在。你有了自在,就不需要再觀了。因此,觀自在不是自在觀也是這個道理。
四、自在的意義在於一無所得,無所得而無所為。但是正因一無所得,可能會讓人感覺得不自在,所以是「觀自在」,觀視的一無所得之事而能一無所往,有而不在,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是觀自在。
說白了是指「紅塵練心」
慧律禪師對此的解釋是:
自觀自在,自己觀照自己的內心,把煩惱、無明放下,放下就能夠自在,自在就能夠解脫。所以,「觀自在」前面再加一個「自」,那麼就更加清楚:自己觀照自己的心,剎那之間生滅放下,那麼我們就得到智慧,知道諸法空無自性,了不可得,我們就得到自在的心,叫做自觀自在。
「觀自在」並非深奧難懂,而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借用南懷瑾的一句話: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廟裡,而是紅塵煉心。
在大千世界保持一顆自在的心,以出世的精神來看待入世之事,才能活得瀟灑、自在,不受凡事羈絆。
還真是應了那句話:房子再大,也別忘擺放一「觀自在」,令人靜心、淨心,自在生活。
保持一顆「自在心」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