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的「觀」,如果是「看」的意思,那麼,是誰在「看」自在?|理清...

2020-12-14 心智玩家

感覺,感受和感應中的感、覺、受、應、都是什麼意思有何區別?

這個幾個概念對於我們學習、體驗儒、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把這幾個概念搞清楚、理清晰,既不利於自我體驗,也不便於與人溝通。

第一,我們要引入心理學中的 感覺(Sensation) 感知(Perception) 的認知框架。

一個人從肉體的角度,去認識一樣事物,從認知產生的角度啦看,首先會產生 感覺(Sensation) ,但是,僅僅有感覺,人並不知道這種 感覺(Sensation) 背後的意義。在 感覺(Sensation) 的基礎上進行 感知(Perception) ,就能認識 感覺(Sensation) 背後的意義。

第二,我們必須引入【重疊結構世界】的框架,因為儒、釋、道的論述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的背景基礎上,不引入【重疊結構世界】的框架,這幾個概念根本就講不清楚。

在【重疊結構世界】的框架內,完整的人體有三層人體組成,如上圖,最外一層是肉體(甲骨文人字),中間一層是本體(甲骨文身字),在本體裡面的真正的我(古漢字思字,佛經中的真如自性)

我們先理解一下,這兩大框架,如果理解了,我們就可以來定義這個幾個概念了,

肉體上所有的【感】都是【感覺】,這種【感覺】= 感覺(Sensation) + 感知(Perception)

拋開肉體、甚至本體,接收外在之物的【感】,都是【感應】= 感知(Perception)

排開肉體、身體,對內在真正自己(真如自性)的【感】,也就是《心經》的【觀自在】的【觀】,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感知(Perceive)內在自己】。

所有的【感覺】、【感應】、【感知(Perceive)內在自己】都是【感受】。

把這個幾個概念都界定清楚了,我們來重點聊聊【觀】字。

現在流行的冥想中,很流行【內觀】,因為《心經》中有【觀自在】的概念,加上現代【觀】字就是看的意思,所以,大家就以為在冥想中,閉起眼睛就是「看」。

因為有【意識影像】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外在意識,還是內在意識,都能在冥想中「看」到畫面,所以,理所當然就認為【觀】就是「看」,於是,大家在流行中都熱衷於在冥想中「看」。

如果,大家熟悉《楞嚴經》一定知道,在《楞嚴經》的最後,釋迦摩尼佛特意講了這類「看」的危害,這裡我們不嚇唬大家,各位自己抽空好好看看《楞嚴經》,這是一部很好的佛經,一開頭講了【重疊結構世界】,最後講了在入靜、入定的過程中,不要「看」的問題。

言歸正傳,我們這裡要重點與大家分析一下,【觀自在】的【觀】為什麼不是「看」的意思。

我們就從字義上來看,如果【觀】是「看」的意思,那麼,【誰】在「看」自在呢?

答案只能是【自在「看」自在】。

於是,問題來了……

如果沒有平面的反光體,比如鏡子、水面、銅鏡之類東西,誰能看到自己嗎?

同樣,我們向內「看」內在真正的自己能看嗎?

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觀自在】的【觀】不是「看」的意思,就是一種 感知(Perception), 拋開肉體、本體向內 感知(Perception) 內在真正的自己。

【觀自在】的真正含義就是去感知(perceive)自在。

那麼,這種【觀自在】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 誠意 】,把內在意識收回來,並且強大起來,不在被外在意識帶走。

對於身處【重疊結構世界】的生命來說,內在的真正自己,我們自己只能感知(perceive)到,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在冥想中熱衷於『看』什麼,而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於向內去感知(perceive)自在:真正的自己。

其實,在冥想中的「看」,說到底是外在意識在「看」,內在意識還沒有收到位(用心經的話來講,就是行不深),還沒有真正強大起來,一旦強大起來,就不會熱衷於「看」什麼了,這都是【意不誠】的結果。

相關連結: 給心智新玩家們的導讀連結

相關焦點

  • 觀自在菩薩,觀了什麼「自在」?
    那麼三界一切光明,所有一切眾生境界,就會慢慢地在安寧空靈中淡化。祂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就像是當年釋迦摩尼佛「拈花一笑」,迦葉能夠會心一笑,領會佛的意思一樣。觀自在菩薩的智慧功德自在--是破除人我、法我二執而證得二空的般若智慧,於五蘊等一切法上而直見其無性之性,破除一切煩惱、業、苦。
  • 觀自在菩薩,「觀」是用什麼觀?「自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以菩薩有大智故,於一切事理皆通達無礙,所以稱觀自在;以菩薩有大悲故,於一切世界皆尋聲救苦,所以稱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按佛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佛名正法明如來。觀世音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舊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將觀世音菩薩翻譯為觀自在菩薩。所謂「觀」,並不是用眼睛看、觀察的觀,而是用心觀察的觀,用自性清淨的內心佛性去觀照身心、觀照世界之境,破除一切執著與妄想。
  • 一人之下:唐門的「觀自在」心法與八奇技大羅洞觀有什麼聯繫?
    「關注漫遊君,動漫伴你行」 ‖《一人之下》468話中唐門的一門超必殺心法《觀自在》浮出水面,「觀自在」,「觀」是一種手段,抱元守一、靈臺空明、看清自己、看透對方;「自在」是一種境界,古井無波、穩如泰山,以不變應萬變、以本能應可能。
  •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觀自在,自在人生,學會六觀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你觀察自己自在嗎?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
  • 心經第四:覺而有情,三業自在,即為觀自在菩薩
    其實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前者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後者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習慣直譯,而鳩摩羅什習慣意譯,兩者角度不同,但說的都是一位菩薩。而觀音菩薩最擅長的也是「耳根通」法門,可以觀世間一切聲音,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不管是誰,身在何地,只要誠心祈求觀音名號,菩薩都必有回應,故名「觀世音」。觀世音的意思大家應該明白了,那麼這個「觀自在」又作何解釋呢?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真的自在呢?
  •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編者按:《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 「救苦觀世音,無憂觀自在」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一般人向外看,看別人的毛病、不足,或者看「這是一朵花,這是一盆草」,這樣就迷失了自我,自我不存在了,思想觀念被這些外在的現象牽扯過去,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物體,這樣就是觀他,沒有觀自在,這樣就迷失在這個世界當中。所以,「觀自在」是讓我們向內觀的,要看自己。自我的存在不是「我」。「我在這裡」——不是的,五蘊皆空。
  • 房子再大,也別忘擺放一「觀自在」,背後意義非凡,令人靜心
    而「觀自在」一詞卻知曉其意的卻不多,很多人會聯想到觀自在菩薩,有些人將「觀自在」,理解成觀自心、觀自性,把「自在」當成一種感覺來修行,並加以觀照等等其實「觀自在」一詞內涵豐富,很多人了解這三個字後都會將之時常掛在嘴邊來念叨。
  • 一人之下468:唐門至高心法「觀自在」深層次解讀
    「關注漫遊君,動漫伴你行」‖人氣動漫畫《一人之下》468話漫畫已更新,想當初張楚嵐他們才到唐門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出唐門有什麼獨到的地方,特別是在什麼小說鬥什麼陸的影響下我們對於唐門的認知就只有兩個:用暗器+用毒。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心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之一,也是大多數學佛人最為熟悉的經典之一,雖然多數人都會背誦心經,也能夠理解心經的經文意思,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會有一些人容易理解錯誤。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 究竟是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答案就在這裡
    自古以來,我國的百姓就有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平安吉祥的習俗,寺廟裡觀音像旁邊「有求必應」的錦旗更是常見。直至今日,我國福建沿海一帶的漁民,仍然有集體開著大船,到浙江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的習俗。人們之所以熱衷禮拜觀世音菩薩,是因為只要眾生有了苦惱之事,能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都能聽到眾生稱念他的聲音,並且迅速的幫助眾生得解脫。
  •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位置攻略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在哪裡?
  • 佛教:《心經》隱藏的「密碼」,「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中就有這麼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它在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若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怎麼可能開解自己呢?只有認識了自己後才能自我解救。意思是:十方無量佛都是一個心。在反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觀自在」是什麼意思?
  • 《心經》:「觀自在菩薩」的解讀
    只有短短的260個字的《心經》,是整部《大般若經》的精華所在,猶如人體中的君主之官心臟,所以才顧名思義叫做《心經》,其所囊括的,是整個般若智慧的中心思想,如果能夠學習、理解其中所說的智慧,那麼對於達到一個究竟圓滿徹底的通達妙理的領悟,是毫無疑問的。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一個人嗎?
    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在我們漢地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無論是在中國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經》則是最短的一部佛經,是佛弟子必讀的一部經典,對佛教影響深遠,至今廣為傳頌。
  • 觀大自在,活得自在
    特別是投胎在三惡道的人,有千般苦萬般難,根本得不到自在。稀有往生淨土極樂的人,解脫了生老病死的輪迴之苦,真正永生安樂,獲得了大自在!我們活在當下的世界,安居樂業有家有舍,以為人生找到了歸宿,就這樣自自在在活上一輩子,也就圓滿了。錯!我們像一個可憐的蝸牛,背負著那麼多東西,卻至死都稀裡糊塗,沒有找到自己自在的家。
  • 據龍樹觀世間、世間集以淺釋「三法印」
    經中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由苦而將二法印串聯起來,也將四諦法與緣起法聯繫起來。四諦法是苦、集、滅、道四諦。集是生起的意思。要了解諸法的生起與還滅,就先要了解緣起法。緣起的定義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四句話演衍開來,甚深甚博,包括整個佛教的生命觀與世界觀。一切法的生起與還滅,是離不開因果的關係。
  • 觀心自在——傳所
    然而,經文始以「觀自在菩薩」,觀世間一切都自在無礙;而學佛多年的我,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卻常常無法超脫,不得自在。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契悟本心時,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陀已清楚明白地指出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但始終被外在的境界與自我意識牽引,無法作主,覺心蒙塵,隨緣造業,當然無法自在無礙。
  •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坐姿能翹著二郎腿?
    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他不但於火坑得自在,在普門品裡邊,求男求女得自在。而且佛在普門品裡邊問無盡意菩薩,說如果有人以六十二億恆河沙的這種時間去四事供養這個無量的諸佛菩薩,那麼他的功德跟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功德是正等無異。
  • 觀自在菩薩中的大自在?
    」觀自在披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我深刻地記得師父曾在一次開示中說:自由自在,先有「自由」方可「自在」,身不「自由」而忘說心「自在」者一定是自欺欺人的逃避……一切「方便智」的顯現皆為」脫身「或」轉化「……轉境就是轉化生存環境和修持環境,轉化及蛻變,隨順即纏綿……轉境,轉的就是當下」實境「,不是轉」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