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粵語歌曲,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可靜可動,每一個音符的跳動,每一句歌詞的深情,都能讓你感受到填詞人想表達的心境和故事,那些歌曲真的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今天很多粵語歌所不能比擬的。
那時候我最喜歡聽的歌是《那些花兒》,最喜歡唱的歌是《再見亦是淚》,最喜歡的歌手是譚詠麟。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譚校長有那麼多經典的歌,你會偏偏喜歡這首呢?是啊,但事實是我真的偏偏只喜歡這首,我是一個容易傷感悲觀的人,我總是相信並忐忑樂極會生悲,也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的原因吧。
而校長的《再見亦是淚》光歌名恰恰符合了我的胃口,本來每次分開即代表著下一次的相聚和相見,是一件傷感且充滿期盼的事,可是這首歌卻說「再見亦是淚」,悲傷的氣氛油然而生,是什麼讓本該開心的再見卻也只能是眼淚呢?短短五個字流露出太多的無可奈何和不能掙脫的禁錮。
就這樣,在當時令我痴迷的粵語歌中,《再見亦是淚》被我單曲循環很久,歌詞中那句「情人令我我我睏倦,寂寞是等等等未完,仍期望你回來,可痴戀多一次」,更是如未語淚先流般寫出了我對於愛情的執著和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愛情態度。
但是有一天,我忽然聽到了一首歌和《再見亦是淚》同樣曲調不同歌詞的國語版,特意查找資料才知道原來校長這首歌的國語版是邰正宵演唱的《找一個字代替》,邰正宵的聲音高亢且飽含柔情,深情又熱烈,我幾乎是聽一遍就愛上了,驚訝於原來在國語情歌中也有如此乾淨利落卻深情款款的精品,甚至比譚校長的《再見亦是淚》更為深情。
按照我以前的習慣,一般在聽到一個調子有兩首歌曲,一個國語一個粵語,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聽粵語般的,比如劉德華的《一起走過的日子》和《來生緣》,我會聽前者一樣,而事實證明,前者傳唱度更廣,更為膾炙人口。而邰正宵的《找一個字代替》卻讓我打破了慣例,這是我第一次放棄了粵語版而接受了國語版。
不論怎麼樣,這兩首歌已成為我青春裡的舞者,隨我的年少曾輕舞飛揚,亦是一份不可缺失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