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朝氣的貝多芬的主要鋼琴作品

2020-12-10 正步音樂教育

貝多芬的主要鋼琴作品

(一)奏鳴曲

1.早期奏鳴曲(1794-1800年)

貝多芬的早期奏鳴曲有13首。在這個階段,他的創作受到巴赫、海頓、莫扎特以及克列門蒂等人的影響,這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流露出個性風格,充滿朝氣蓬勃,充滿自信和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

早期的13首奏鳴曲:

波恩[WoO47,「選帝侯」(Kurfi-1rsten)]

降E大調

f小調

D大調

f小調、A大調和C大調(No.1-3,Op.2i-iii)

降E大調(No.4.Op.7)

c小調、F大調和D小調(No.5—7,Op.10 i-iii)

悲愴奏鳴曲(Sonate pathOtique,c小調,No.8,Op.13)

E大調和G大調(No.9—10,Op.14 i-ii)

降B大調(No.11,Op.22)

降A大調(No.12,Op.26)

降E大調和升c小調(No.13—14,Op.27i-ii)

D大調(No.15,Op.28)

2.中期奏鳴曲(1801—1814年)

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貝多芬對古典奏鳴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為其鋼琴奏鳴曲注入了很多新的因素,如作品27號。

這一時期的精選作品中有人們非常熟悉的《月光》、《田園》、《暴風雨》、《黎明》和《熱情》奏鳴曲,可稱為頂峰之作,蘊含的思想和感情內容相當豐富,以致原有的奏鳴曲結構形式已完全包容不下了。

貝多芬幾乎不被傳統形式束縛,大膽擴展了連接部、展開部和結束部的規模。這個階段貝多芬共創作了14首奏鳴曲,接下來我們就從中選幾首具有代表性的進行展示。

中期的幾首具有代表性的奏鳴曲:

G大調、d小調和降E大調(No.16—18,Op.31)

C大調[No.21,Op.53,「華德斯坦」(Waldstein)]

F大調(No.22,Op.54)

f小調[No.23,Op.57,「熱情」(Appassionata)]

升F大調(No.24,Op.78)

G大調(No.25,Op.79)

降E大調[No.26,Op.81a,「告別」(Les Adieux)]

e小調(No.27,Op.90)

3.晚期奏鳴曲(1816—1822年)

之前我們說過晚期的時候貝多芬的聽力出現了障礙,1815年後耳朵完全聾了。在這個階段,他聽不到外界的聲音,與他人也只有紙筆上的往來,沒有朋友,一個人孤零零的,身心都感到十分的寂寞與無助。

因此,這個階段他並沒有特別多的創作,但是僅有的5首奏鳴曲卻都集中地體現出了他的創作風格。

這5手奏鳴曲分別是101-110號,以及111號,下面我們將會將其羅列出來。

雖然處於這種令人感到絕望的境地,但是貝多芬並沒有喪失對人類大同社會理想的堅定信念,反而越來越隱退到自我反省的境地,作品106號和111號依然有明顯的英雄主義存在。

這一時期作品中的大部分也都不像早中期那樣感情激烈和充滿矛盾對比了,不再以猛衝猛打的姿態出現。

貝多芬早中期的作品中充滿自豪感,相信自己有征服宇宙的力量,而晚期作品中「我」字愈寫愈小,擺脫了個人的痛苦,精神得到升華和超脫,從個人的小宇宙上升到人類命運的大宇宙中,上升到哲學的思考中。

晚期的5首奏鳴曲:

A大調(No.28,Op.101)

降B大調[No.29,Op.106,「鋼琴」(Hammerklavier)]

E大調(No.30,Op.109)

降A大調(No.31,Op.110)

C小調(No.32,Op.111)

(二)變奏曲和協奏曲

貝多芬創作的其他大型鋼琴作品首推主題與變奏。作曲家共創作了21首變奏曲,大體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流行類型的和嚴肅而成熟類型的。

所謂嚴肅而成熟的類型,指的是與鋼琴奏鳴曲有著同樣的藝術精神,缺少流行傾向的變奏曲作品;而流行類型的變奏曲則正好相反,它們的主題旋律主要採用當時流行的歌曲和詠嘆調作為變奏曲發展的基礎。

這種類型的作品大多是貝多芬為公眾音樂會創作的,甚至有很多都是他在音樂會上即興演奏的結果,大體沿襲著莫扎特鋼琴變奏曲的創作風格。下面我們列舉了一些貝多芬具有代表性的鋼琴變奏曲。

《F大調變奏曲》(六次變奏,Op.34,創作於1802年,1803年出版)

《降E大調變奏曲》(包括一個以《普羅米修斯》主題為基礎的賦格段,Op.35,創作於1802年,1803年出版)

《c小調變奏曲》(32次變奏,WoO80,創作於1806年。1807年出版)

《C大調「迪亞貝利」變奏曲》[33次變奏,根據迪亞貝利(Diabelli)的華爾茲主題創作而成,創作於1819—1823年,1823年出版。

這些變奏曲中有兩首基於貝多芬的原創主題;一首運用其他作品中的旋律作為主題(早期的芭蕾舞配樂《普羅米修斯的創造》和後來的《英雄交響曲》);只有一首的主題取自他人的旋律,即《「迪亞貝利」變奏曲》。

《F大調變奏曲》(Op.34)和《降E大調變奏曲》(Op.35)與貝多芬以往創作的變奏曲是完全不同的,它們體現了一種新的理念,是貝多芬變奏曲創作中的一次徹底革新。

因此,貝多芬在給出版商寫信的時候說到:「這些作品是採用全新的方式創作而成的」。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些作品確實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特徵。在《F大調主題與變奏》中,我們發現調性自始至終都在持續變化:主題在F大調,第一變奏在D大調,其餘的變奏調性依次為降B大調、G大調、降E大調、c小調,以及接近尾部時的F大調。

調式的進行帶有下三度特徵。主題自身是一個三部性的歌唱性柔板,其他變奏帶有明顯的風格特徵:如第四變奏是一首小步舞曲;第五變奏是一首進行曲;第六變奏則是一個明亮的快板段,其中包括八度的斷奏主題以及分解和弦伴奏。

全曲的末尾包括一個充滿幻想因素的長大而富有裝飾性的尾聲,一次主題再現,以及取自主題的音樂動機與輝煌音型的兩相配合。

在所謂的《「普羅米修斯」變奏曲》中,我們也能夠發現一些原創因素,下面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對其進行分析:

首先,作品中採用了與古老的巴羅克變奏曲相關的一個固定音型或基礎:在引子中,主題的低音聲部首先陳述,並且伴隨三次變奏;主題旋律隨後出現,固定音型退居伴奏位置,如例2-5所示。

貝多芬在《英雄交響曲》中沿用了這種創作方案,而在早期的芭蕾舞配樂中卻並未採用。

此曲的各個變奏部分要麼將旋律加以變奏,要麼以低音作為變奏的基礎。

其次,我們發現在經過了一個印象深刻的小調變奏段和一個賦予幻想性的廣板段落之後,作品中出現了一個以低音旋律為基礎的賦格段。

在此之後,主題在長大的尾聲中再現。最近,人們已經對這種處理與C.P.E巴赫的關係進行研究。

如果《降E大調變奏曲》(Op.35)代表著舊式變奏曲創作與新式技法的完美結合,那麼《c小調變奏曲》(WoO 80)則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對早期創作傳統的復興。

在這首作品中,主題是一個真正的固定音型,採用三拍子,有八小節長。該主題與18世紀的恰空舞曲關係緊密。

除了上述幾首作品外,貝多芬以變奏曲式創作的最負盛名的作品,當屬以迪亞貝利華爾茲為基礎的變奏曲,該作的主題由維也納音樂出版商安東·迪亞貝利(Anton Diabelli)創作而成。

這是貝多芬唯一一個用他人的主體創作出來的大型變奏曲。

當時,安東·迪亞貝利邀請50位作曲家以該主題每人創作一首變奏曲,貝多芬也在其中。

雖然最後貝多芬因為延誤了創作的期限,使得該曲未能收入那本曲集,但是並不能影響貝多芬創作的這首曲子給人帶來的巨大吸引力,事實證明,最後作曲家確實採用這個主題完成了為鋼琴而作的最大規模的變奏曲。

綜合整個作品來看,因為迪亞貝利的華爾茲並沒有突破華爾茲慣有的流行特徵,因此顯得很普通,但是貝多芬卻從這樣一個主題中找到了探索發揮的巨大空間,足以顯示其卓越的才華和創作能力。

按照人們對這一體裁的常規解釋,我們發現獨立的變奏段之間充滿矛盾。這些變奏段落都有自己的個性,與一些體裁類型聯繫緊密。

我們從中發現了進行曲(i、xvi和xvii)、一首嚴肅曲(a serioso,vi)、一首法國序曲(xiv),以及一個與《降A大調奏鳴曲》(Op.110)的終曲樂章存在聯繫的抒情賦格段。

作品中還包括四個小調段落(ix和xxix—xxxi),其中最後三個非常緩慢而嚴肅,特別是最後一個與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存在聯繫。

樂曲在這些慢板段落之後,還包括一個降E大調的三聲部賦格。這個賦格反映出來自巴赫與亨德爾的影響。樂曲中有兩個變奏模仿其他作曲家。

其一是莫扎特《唐·璜》(Don Giovanni)中雷波雷洛(Leporello)演唱的「晝夜辛勞」(Notte e giorno faticar);其二是約翰·巴普蒂斯特·克拉莫(Johann Baptist Cramer)的一首練習曲(xxiii)。

在全曲的最後,為了追憶迪亞貝利華爾茲的舞蹈特徵,以及這種體裁固有的華麗風格,貝多芬將主題呈現為一首風格化的、裝飾性的小步舞曲。伴隨其後的尾聲顯示出與《c小調奏鳴曲》末尾的相似特徵。

以上是對主題與變奏作為一種體裁的詮釋。

正是這種詮釋構成了如貝多芬在信中談到的其作品的那種原創力。在他的同代人以及略早一些的前輩(例如莫扎特)手中,這種體裁被視為流行的、華麗的和輝煌的。

貝多芬將這些特徵保存在他的許多變奏曲中,而我們卻發現他在大型變奏曲的創作中背離傳統,將其作為重要作品加以看待。

事實上,貝多芬在兩首作品中將音樂革新與復興巴羅克時期的固定音型變奏法聯繫在一起。

相關焦點

  •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賞析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欲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
  • 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01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他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 貝多芬《A大調第28鋼琴奏鳴曲作品101號》賞析
    貝多芬《A大調第28鋼琴奏鳴曲作品101號》作於1815—1816年間。    1815年至1819年,由於政治局勢的惡劣再加上個人生活的不幸,形成了貝多芬一生創作最少的時期,在這幾年間,貝多芬只寫了這部op.10l作品。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貝多芬所說的「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使我們完全緘默。」
  • 鋼琴家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一一德彪西貝多芬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這件樂器在貝多芬手上,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為樂器之王。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 貝多芬的鋼琴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
  • 巴倫博伊姆演奏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鋼琴奏鳴曲(鋼琴)(1)
    貝多芬《第29號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介紹  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Op. 106,作於1818~1819年,獻給魯道夫大公爵。這部作品規模大。無論從外型還是內容上看,這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屬於古今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作品。當時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布洛德沃德送給貝多芬一架出色的鋼琴,當時英國製造鋼琴性能上舉世聞名,貝多芬因這一架鋼琴而產生了這部巨大的奏鳴曲,鋼琴在當時德文稱「槌子鍵琴」,以有別於「撥弦鍵琴」,因此,這部作品又稱《槌子鍵琴奏鳴曲》。
  • 舒伯特的鋼琴作品
    (一)舒伯特的奏鳴曲1.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及分期鋼琴奏鳴曲對舒伯特的偉大前輩們—一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鋼琴創作來說是最典型的,因而在舒伯特的創作中也佔有極為特殊的重要地位。在他的筆下時而出現風格獨特、有大膽創意的作品,時而又出現模仿別人的奏鳴曲。當舒伯特開始創作鋼琴奏鳴曲時,貝多芬已完成了同類體裁的27首。但是舒伯特並沒有以貝多芬已達到的高度為起點,而是返回到海頓、莫扎特的奏鳴曲基礎上來寫。
  • 意想不到的器樂組合改編貝多芬作品,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
    致力於演繹現當代作品的鋼琴家柴瓊妍將帶來兩位美國作曲家致敬貝多芬的作品——安迪·秋保的《小品曲》和艾夫斯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康科德」》,帶領觀眾一同尋找當代作品中貝多芬音樂的蹤跡。如果貝多芬突然穿越來到21世紀的中國,作為一個充滿創造力、不斷迎接新挑戰的作曲大師,他一定會對現代人生活中的爵士樂、電子音樂充滿好奇,迫切想了解這些樂器設備和它的表現手法,開拓出更多音樂的可能性。
  • 遇見貝多芬|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上篇)
    恰逢全球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給了我們系統聆聽這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或者更加準確地稱為《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的最佳機會。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Op.12, No.1)選段這10首作品大致可以分為4個部分。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經推定為1795年的作品,那時貝多芬的作曲多少有受莫扎特的影響。
  • 創作了大量五花八門作品的貝多芬
    其他作品——五花八門的作品貝多芬還創作了大量的五花八門的作品,如各種舞曲以及少量的其他作品。這裡值得注意的作品是三套小曲(Bagatelles),或者如貝多芬對它們的稱呼「小東西」(K1einigkeiten)。這些短小而普通的作品大多擁有三部性結構,作品編號分別為Op.33、119和126。貝多芬將最後一組設計成一個循環,但這一手段在作品119號中就已經採用。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聆聽古典丨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為青春點燃夢想
    所以,我內心底的貝多芬,迴旋的是第四鋼琴協奏曲。如果用理智來回答:那是貝多芬的中期作品,而且是鋼琴協奏曲。在波恩宮廷樂隊中,少年貝多芬是一名管風琴師;來到維也納的青年貝多芬,更有名望的是一位鋼琴家——「維也納的演奏名家都對這位來自外鄉的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音樂家的天賦感到震驚。」
  • 文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一次聽個夠,4位知名鋼琴演奏家來漢帶來5場...
    9月5日,第十屆武漢愛樂樂團國際鋼琴巡禮——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特輯將在琴臺音樂廳拉開帷幕,四位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知名鋼琴演奏家將帶來5場精彩的音樂會,向江城樂迷展示動聽、立體的貝多芬旋律。「如今,國際鋼琴巡禮不僅是武漢愛樂的經典品牌,更成長為武漢的城市文化名片。希望這次的貝多芬全輯,能給廣大音樂愛好者帶來驚喜。」9月5日的開幕式,將由我國優秀的青年鋼琴演奏家元傑,與武漢愛樂攜手帶來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疫情防控期間,元傑曾主動聯繫劉鵬,希望在武漢重啟之際,走進劇場為武漢的聽眾帶來音樂會。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首場)——貝多芬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對音樂進行了徹底的革命,打破了他那個時代的音樂界限。即便是今天,我們也需要像貝多芬那樣的政治意識,尤其是豐富的藝術想像力。貝多芬的作品體現了一個統一的歐洲的民主成果,以及抵制民粹主義排外煽動的鬥爭。"
  • 勃拉姆斯生平及創作特徵,主要的鋼琴作品
    正步音樂教育今天依舊為大家帶來古代音樂知識,這篇文章為各位老師和小朋友及音樂愛好者帶來的是勃拉姆斯的生平及創作特徵,勃拉姆斯主要的鋼琴作品。我們能從勃拉姆斯的大部分鋼琴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保守態度。正如舒曼所做的那樣,他也從老式的長篇體裁奏鳴曲和變奏曲開始,後來又將其拋棄,轉而創作特性樂曲。勃拉姆斯一生寫了大量交響樂、四重奏、藝術歌曲、合唱和鋼琴曲等。
  • 論《貝多芬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Op.106)中的三度運用
    【摘要】正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不僅在他所有作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體現其一生風格轉變的過程。最後五首奏鳴曲結構宏大,技法艱深,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些主要特徵。  【關鍵詞】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作品 晚年創作 奏鳴曲式 運用 創作技法 主題 音樂 展開部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不僅在他所有作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體現其一生風格轉變的過程。最後五首奏鳴曲結構宏大,技法艱深,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些主要特徵。
  • 晚期貝多芬:他的創作數量減少作品平庸,再也沒有中期那樣厲害了
    晚期貝多芬:他的創作數量減少作品平庸,再也沒有中期那樣厲害了這一時期貝多芬主要創作了五首鋼琴奏鳴曲,也就是他最後的五首奏鳴曲(第28首—第32首),但實際上,在他寫完了《告別奏鳴曲》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空白的,直到第28首鋼琴奏鳴曲出現以前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的雄心,在第一部出版的作品中已顯現
    《古典風格》的作者、美國鋼琴家查爾斯·羅森曾研習過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在他看來,這些傑作本質上還是「鋼琴獨奏作品」,小提琴和大提琴僅是助奏樂器。這樣的情形到了莫扎特時期有所改觀。在今年4月刊《鋼琴藝術》裡《從海頓到貝多芬——略談鋼琴三重奏平衡問題的演進》一文中提到:「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有的樂章是小提琴奏鳴曲,有的樂章是鋼琴協奏曲,而大提琴永遠是『打醬油』的」。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與演奏思考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數量非常龐大,又非常複雜,匯集了很多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蘊藏了非常豐富的精神和哲理。因此,要想準確地演繹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必須要從情感、踏板、力度和觸鍵等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和研究,本文就簡要分析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和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