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你有沒有被這些科學流言忽悠過、打敗過:青少年近視可以被治癒?「量子波動速讀」可1分鐘閱讀10萬字?坐高鐵相當於照X光?這些看起來頭頭是道的信息,被很多人誤以為科學知識,但是千萬別信,因為它們都是「偽科普」謠言。
在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科協界別委員帶來了《關於完善科學技術普及的制度機制加快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的建議》提案。
根據提案,2019年12月,人民網、光明網、科技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導了中國科協掲曉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根據統計,科學常識類謠言佔到總數的47%,主要集中在健康、生活、食品等方面,這些謠言在自媒體時代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社會危害大,損害公眾合法權益,危害公眾安全。
為什麼我們總是逃不開謠言的怪圈?為什麼謠言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如此頑強,總是可以捲土重來?
市政協科協界別建議,健全科普工作聯動機制,探索建立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激勵獎懲機制,形成科普工作合力。同時,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科普事業發展。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推動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科普事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鼓勵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以及具有學技術教育背景的公務員、職員、離退休人員等從事科普志願服務,搭建科普平臺發揮科普志願者作用。建立科普志願者隊伍的管理與培訓機制,逐步完善相關培訓制度,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普能力提升培訓體系,大力培養面向農村、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的科普人才。
此外,加強科學信息化和科學傳播建設,實施「科學闢謠行動」。按照「廣泛匯聚、科學解讀、矩陣傳播、源頭阻斷」的運行機制,建立「成都市科學闢謠平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公眾信賴、運行高效的科學闢謠體系,打造最具權威性、時效性、協同性、精準性的成都市「科學闢謠平臺」。建立專業學會協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參與的「成都市科學闢謠資源庫」,組建成都市科學專家團隊並建立成都市年度科學傳播首席科學家的評選制度。
市政協科協界別還建議,做好精準性、全方位、立體化的一體化傳播矩,通過「天府科技雲服務」平臺、「科普熊貓」微信公眾號、「你好科學」電視欄目和地鐵電視、報紙和社區科普宣傳欄等傳播渠道,精準推送闢謠資源,廣泛傳播,引導社會正確輿論,讓謠言止於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