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鋼琴曲不全用 C 大調或 a 小調?

2020-12-16 小派愛音樂

答|百度派 @欲情於理

如果世界上只有黑白兩色,將多麼可惜啊…

調式調性也是,如果只有C自然大調和a自然小調,那我們會失去多少美妙的聲音。每個調都有不同的色彩,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著名作曲家中,梅西安和斯克裡亞賓就對調性色彩有很多研究,但是沒有創作經歷的人很難體會每個調性之間的微妙差別。

舉個比較簡單的慄子,右手在十二個調上演奏《念故鄉》的旋律:355 321 2353 2,左手則配上原位的I-VI-IV-V和聲進行,然後你就會發現在有的調上用這樣的原位和聲進行聽著和諧,但是在有的調上聽起來就很彆扭,這就是調與調之間的色彩差別。

除了自然大小調,還有旋律、和聲大小調,還有中古調式,還有全音階等等,它們是音樂作品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至於演奏難度,就不說作品了,單說音階,我覺得E、B自然大調確實比C自然大調順手,因為,小指不夠長喂,中指食指還是上黑鍵比較舒服。

1,聲音高低也就是音波的頻率,人的聽覺大致上是對頻率成指數敏感(1 2 4 8...) 而不是等差敏感(1 2 3 4...) 也就是說頻率要翻倍,聽起來的感覺才是聲音前進一級臺階。以此定義了一個八度音程。再進一步,在低頻和高頻,人耳的指數敏感又有誤差,比如到了高頻,需要比對應頻率更高一點,人耳聽起來才覺得是對的...

2,在一個八度之內,人類對其中幾個特定頻率的聲音感到和諧和好聽,麻煩的是這幾個特定頻率之間既不是等差也不是等比,為了在好聽和麻煩以及各種樂器製作和演奏的可能性之間取平衡,歷史上出現各種音律對應這些好聽的頻點。12等份音階採用了指數等分,這樣無疑是最方便的但因此對好聽做了妥協,也是對完美的一個近似。

總結:對於鋼琴伴奏來說,12音階應該是同一的。和弦移位,升調降調是基本功,所以必須做到一首旋律在不同調上彈,應該無差別。當然初練鋼琴時,哪個好彈哪個困難因人而異,不會有定論。我聽譜的時候也是先按首調聽下來,然後再定調。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貝多芬《c小調第五鋼琴奏鳴曲》賞析
    c小調第五鋼琴奏鳴曲Op.10,1,創作於1796—1798年夏之間,呈獻給布勞尼(Browne)伯爵夫人安娜.瑪格麗特 (Anna Margarete)。這首奏鳴曲相應短小,刪去小步舞曲或諧謔樂章,只有3個樂章。    貝多芬使鋼琴奏鳴曲具有大型交響曲形式。
  • 世界10大最著名的鋼琴曲,蕭邦三首鋼琴曲上榜,你都聽過了嗎?
    2、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是一首風格是古典音樂,取材於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所以這首曲子又稱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3、李斯特—愛之夢:這原本是是李斯特寫的一首歌,後來改寫為的鋼琴曲,這首曲子是夜曲體裁,用鋼琴演奏出了一首抒情的歌曲,深情又婉轉。
  • 貝多芬《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悲愴)》介紹
    這首第八號奏鳴曲(悲愴),C小調,OP.13,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創作的頂峰。由此我們會領悟到這部作品是一部悲壯激昂、熱情洋溢的奏鳴曲。這部構思雄偉、手法簡練的作品以其戲劇性的力量激動人心。  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莊嚴的慢板轉輝煌的快板(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C小調,主部為奏鳴曲式。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賞析
    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作於1809至1810年。正是以這段故事為背景,貝多芬創作了這首鋼琴奏鳴曲,在本曲中充分反映出他與魯道夫公爵這對摯友從「告別」到「重逢」期間的感觸,隱含著他們深深的友情和對法國侵略者的憎惡。   這首奏鳴曲屬於貝多芬中期的作品,強烈地散發著一種已日漸成熟的新風格的芳香。本曲除了具有相當華麗的鋼琴技巧,還另有一種由冷靜的理性所磨練出來的「透明感」,而且所表現的情緒非常細膩。
  • 收藏▏世界級六個古典鋼琴曲
    作為西洋樂曲體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愛情為題材,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在鋼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響的導引和烘託下,響起了一個青年向他心愛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傾訴。隨著感情逐漸升華,曲調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懇求、期待的情緒中結束。抒情而安謐的間奏之後,音樂轉入同名大調,情緒比較激動,形成全曲的高潮。
  • 100首無侵犯版權之憂的鋼琴曲!
    >4、演藝人 喬普林5、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6、d小調前奏與賦格 巴赫7、革命 蕭邦8、小狗圓舞曲 蕭邦9、小步舞曲 巴赫10、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 貝多芬11、升c小調圓舞曲 蕭邦27、哈農28、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29、月光2 貝多芬30、a小調圓舞曲 蕭邦31、波蘭舞曲 蕭邦32、奏鳴曲kv283 莫扎特33、D大調繆賽特舞曲 巴赫 34、A大調鋼琴奏鳴曲
  • 三位大師的最後一首鋼琴曲
    魯塞爾此次演奏的三首作品中,既有海頓的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又有舒伯特的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在這兩首作品中間,則是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這樣的曲目安排,有助於改變人們對海頓和舒伯特的標籤化印象,彰顯兩位偉大作曲家的樂思在鋼琴鍵盤上呈現時的藝術魅力。
  •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賞析
    A大調奏鳴曲作品第2號之二的性質與第一奏鳴曲大不相同,除第二樂章以外,整個奏鳴曲裡沒有戲劇性的因素。在這首明朗、歡快、活潑的奏鳴曲裡,特別在它的末樂章,獨特的鋼琴寫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鳴曲多得多,同時這首奏鳴曲得性質和風格要比第一奏鳴曲更接近古典交響曲。    第一樂章    本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快板。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三組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組也是最後一組作品包括10首樂曲,在維也納創作完成。這些作品總的來看延續了以往奏鳴曲體裁的基本觀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F大調奏鳴曲》(K.300k/332)和《降B大調奏鳴曲》(K.315c/333)。
  • 貝多芬的鋼琴曲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
  • 貝多芬《降B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賞析
    在出版時貝多芬命名為《大奏鳴曲》,獻給布勞尼(Browne 1767—1827)伯爵。共4個樂章。    《降B大調第十一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s-dur Op.22 充滿著青春的氣息和年輕人的感情,沒有一絲灰暗的陰影。這個類型的作品已是最後一首了,此後的作品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 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例如,《c小調幻想曲》(K.475)運用了大量的半音和不協和音來表現一種與命運抗爭的激情,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時,又帶來甜蜜的回憶。這部作品的和聲語言大膽新穎、曲式結構自由獨特,在創作技法上已經具有了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
  • 充滿朝氣的貝多芬的主要鋼琴作品
    f小調、A大調和C大調(No.1-3,Op.2i-iii)降E大調(No.4.Op.7)c小調、F大調和D小調(No.5—7,Op.10 i-iii)悲愴奏鳴曲降E大調和升c小調(No.13—14,Op.27i-ii)D大調(No.15,Op.28)2.中期奏鳴曲(1801—1814年)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貝多芬對古典奏鳴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為其鋼琴奏鳴曲注入了很多新的因素
  • 貝多芬《D大調第7號鋼琴奏鳴曲》賞析
    一般認為《D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D-dur Op.10-3 是Op.10中最為傑出的作品。
  • 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二)彈奏方法當時古鋼琴在彈奏方法上是以手指的敏捷、輕巧、平均、清晰為最高要求的。最初演奏時的指法只用中間3個手指,遇到音階型的走句時,就用手指相互跨越的方法來完成,在演奏中黑鍵用得很少。三重奏鳴曲,重要的室內樂形式,在第一卷(升c小調、升g小調、A大調和B大調)和第二卷中(升c小調、E大調、A大調和降b小調)。兩部分間帶有協奏風格(concerto,類似協奏曲式的交替)關係的持續伴奏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第一卷(e小調和降A大調,後者以雙音結束,見例1—12)和第二卷(升g小調)。
  • 世界十大著名鋼琴曲 巴赫大鍵琴協奏曲 BWV1052排第一
    眾所周知世界鋼琴十大難曲,無人能將其出色彈奏!鋼琴曲一般指用鋼琴彈奏的樂曲,有時還配以其它的樂器同時演奏,一起看看世界十大著名鋼琴曲,音樂的美就在其中。8.G大調鋼琴協奏曲作曲家:莫裡斯·拉威爾時間:1929 - 1931年這首鋼琴曲自創作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當時非常流行,與爵士樂融合在一起,豐富的節奏聽了讓人高興,是世界十大著名鋼琴曲之一。
  • 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上)
    在國內期間多次受邀於復旦大學、上海圖書館等地舉辦「論鋼琴演奏與體態律動」「漫談神性李斯特」等講座及講解音樂會,並與南京愛樂樂團等音樂團體合作《黃河鋼琴協奏曲》《格裡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等曲目。
  • 巴倫博伊姆演奏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鋼琴奏鳴曲(鋼琴)(1)
    貝多芬《第29號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介紹  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Op. 106,作於1818~1819年,獻給魯道夫大公爵。這部作品規模大。無論從外型還是內容上看,這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屬於古今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作品。當時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布洛德沃德送給貝多芬一架出色的鋼琴,當時英國製造鋼琴性能上舉世聞名,貝多芬因這一架鋼琴而產生了這部巨大的奏鳴曲,鋼琴在當時德文稱「槌子鍵琴」,以有別於「撥弦鍵琴」,因此,這部作品又稱《槌子鍵琴奏鳴曲》。
  • 鋼琴曲:世界上最難的10首鋼琴曲
    【排名第3:普羅科菲耶夫 第2鋼琴協奏曲 】 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G小調,OP.16,作於1913年,因當時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殺,故此曲呈獻給斯密特霍夫,因原譜丟失,普羅科菲耶大1923年憑記憶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時,因為一直是節奏的激烈敲擊與不協和弦的連續,曾遭許多人退席謾罵。多數報導稱:「這種未來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
  • 每個人都是浮士德——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2)
    然而,當這位鋼琴大師寫下的唯一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卻沒有給它任何標題,在他生前的信件、言談中也沒有透露任何關於這部作品的標題信息。但人們還是不相信這部單樂章如幻想曲一般的作品是無標題音樂,對潛在標題性的猜測從未終止,大致有四種說法:1、歌德的《浮士德》;2、李斯特的自傳;3、彌爾頓的《失樂園》;4、伊甸園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