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教是分布於東北北亞一類巫覡宗敎,包括滿族薩滿敎、蒙古族薩滿敎、中亞薩滿敎、西伯利亞薩滿敎。那麼我就聊聊蒙古族的薩滿教。薩滿教是古代蒙古人的原始宗教。它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它由滿洲——通古斯語族各部位的巫師稱為薩滿而得名。形成於原始社會後期,有明顯的氏族部落宗教特點。基本特徵是以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信念為思想基礎,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一定的崇拜內容和祭祀儀式。薩滿教主要流行於蒙古語族的蒙古族,達斡爾族,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等。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與階級分化,社會的發展,上述語族中的許多民族不再信仰薩滿教,或改信其他宗教。但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赫哲等民族中,仍有一部分人信仰薩滿教。
白薩滿教
產生於明末清初。阿勒坦汗皈依藏傳佛教後,宣布薩滿教為非法。於是,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薩滿教只好轉入民間,進行秘密活動。但藏傳佛教的傳播,各地情況又有所不同。地處東部邊陲的科爾沁草原,藏傳佛教傳人較晚,薩滿教勢力依舊熾盛。那裡的普通牧民乃至統治階級,無不崇信薩滿教。直至明末清初,內濟託音東行,赴科爾沁地區傳播藏傳佛教,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薩滿巫師郝伯克臺,是科爾沁地區薩滿教最高首領。為了維護薩滿教的利益,他帶領自己的眾多門徒,堅決反對內濟託音的傳教活動。然而,當地蒙古統治者此時已皈依藏傳佛教,並全力支持內濟託音。在僧俗統治者的聯合打擊下,郝伯克臺最終遭到失敗,向藏傳佛教妥協投降。為了科爾沁薩滿教的生存,他及時改變策略,採取佛巫合流,以變求存的方法,保住了薩滿教。以郝伯克臺為首的妥協派,遂被稱之為「白薩滿教派」。
黑薩滿教
當時,科爾沁薩滿教教主投降喇嘛教後,一部分堅信自己教旨的薩滿巫師抵制其妥協行為,遂從「白薩滿教派」中分裂了出來。他們堅持原教旨主義立場,繼續反對藏傳佛教及其理念,提出「斬下僧人頭,祭壇作犧牲」的口號。此派巫師不向佛社祈禱,不與喇嘛一起作法,不進入主人家佛堂,不就桌椅,席地而坐,被稱之為「黑薩滿教派」。
薩滿教被廢止
隨著藏傳佛教的影響在蒙古地區的日益加深,蒙古族上層完全接受了佛教的理念。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正式皈依藏傳佛教格魯派,宣布蒙古薩滿教為非法,收繳蒙古薩滿教各類法器、翁貢,進行焚毀處理。至此,結束了薩滿教在蒙古族政治生活中的的特殊地位,使之變成了一個非法的宗教組織。但是,在東部的蒙古地區,薩滿教在與佛教進行的或明或暗的鬥爭中,逐漸轉入民間,並以民間風俗的形式生存了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