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老的教派,一座千年古剎,一位開明平和的活佛——在昌都丁青縣的孜珠山上,迷霧漸漸消散,陽光灑在海拔4800米的山頂,孜珠寺的輪廓逐漸清晰,這個曾被無數異樣傳說包圍的古老宗教——本教,向我們露出了真實的面容。
2008年6月,我和攝影師懷揣著對本教(本文特指雍仲本教,下同)的一絲好奇、一些疑惑,輾轉來到了位於昌都丁青的孜珠山。這座本教聖山上佇立著一座本教千年古剎——孜珠寺。據說孜珠寺始建於3000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倡導,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薩東大師創建並傳承,至今已是第43世。住持喇嘛被尊稱為「孜珠活佛」,現任住持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
也許缺了一點佛緣,我們上山時,恰巧丁真俄色活佛在傳法,不可得見。千辛萬苦上山來,不見真佛,我們不禁有些悵然。
孜珠寺管委會主任很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寺廟。或許是因為本教的歷史太過悠長,交織著象雄古國神秘的歷史與眾多經典中的諸多神話傳說,也或許是語言溝通上的不暢,短暫的孜珠寺之行並沒完全解開我們的疑惑。回到拉薩後,我開始從浩瀚的歷史故堆和眾多學術研究報告中探尋本教之源,眼前浮現著孜珠山獨特的山峰影子,本教的發展脈絡漸漸清晰起來。
本教與象雄文化的淵源
在今天西藏阿里以岡仁波齊山為中心的普蘭、扎達一帶的河谷及湖區,有大量古城堡遺址,這些雄偉的遺蹟守護著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文明——象雄文明。
象雄王朝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最輝煌時疆域曾橫貫現今西藏北部,西至克什米爾,北到青海南部,南達印度、尼泊爾,東至川西康區等地,直到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象雄王朝才逐漸勢微,被吐蕃吞併。這期間約1300年的時間,象雄王朝都是青藏高原最強大和輝煌的文明。
象雄王朝作為一個政治體雖被吐蕃兼併,但象雄文明卻依然深刻地影響著藏族文明的發展,直至今日。應該說,如今人們所普遍認識的藏族文化,是吐蕃王朝在繼承象雄王朝文明的基礎上,經過歷史中各種外來文化的融合而最終形成的。因此,象雄文明在語言、天文、地理、醫學、宗教等方面被認為是藏族文明最初源泉之所在。
西藏最古老宗教——本教就發源於象雄地區,也是象雄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象雄王朝尊本教為國教,從國王到臣民都是忠臣的本教徒。本教起著扶持國政,左右王室,安民濟世的作用。本教的高級神職人員在象雄王朝中掌握著政治、文化大權。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本教神職人員是當時社會中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對象雄王朝社會科學各領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對後來藏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基礎作用。
原始苯的泛靈信仰
以阿里地區為中心的象雄古國,坐擁著世界屋脊神奇雄渾的自然山水,這些奇美的自然景觀造就了早期象雄部落對大自然的由衷崇拜,也是原始苯泛靈信仰的起源。原始苯相信萬物皆有靈,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說,這樣的「泛靈信仰」其實是人類對自然萬物最初朦朧認識的集合表現。對於天地自然間的一切現象,早期人類認識到這些現象的發生,其力量遠遠大於人本身,於是對自然萬物產生崇拜之情,並賦予它們人格化秉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認知啟蒙表現。仔細研讀,我們就會發現,原始苯的這種崇尚自然萬物的信仰基礎跟道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原始苯的宗教活動常以巫師進行佔卜、祈禱、咒術、祭祀及各種特殊儀軌加以表現,有著薩滿教的特徵。
在今天的藏文化中,這種對山水自然的尊崇無處不在。比如,人們認為世界是由土、水、火和空氣構成的,人的軀體也就是由這些要素組成,只不過被賦予了靈魂。入土、入火、入水都是非常乾淨的,藏族人所舉行的天葬,則是生命最後一次回饋大自然,給其他動物恩賜、貢獻的過程。這種來於自然,最終回歸自然的生命觀正是原始苯泛靈信仰的體現。在雍仲本教的理論中,這是一種啟迪世人思索,認識無常的一種方式。
原始苯與雍仲本教
正是因為原始苯在表現形式上帶有原始色彩,因此導致許多對本教略知一二的人產生諸多誤解。他們帶著對原始儀式的好奇,妄圖在如今的本教寺院中看到傳說中的帶著邪惡色彩的巫師以及各種詭秘儀式。
著名本教研究學者才讓太在《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寫到:一般認為,辛繞米沃大師創立的宗教就是本教。但在本教文獻中把辛繞創立的並被認為是正統的本教叫作雍仲本教,也就是說「苯」並不等於雍仲本教。因為,「苯」這個字並非和辛繞的理論同時產生,而且與辛繞的理論並無關係。在辛繞之前,很早就有「魔本」和「贊本」等原始的「苯」在象雄活動。他們為民眾禳解災禍,祛除病邪,擁有眾多的信徒。再者辛繞的宗教最初並不叫「苯」,而叫「傑爾」,這是個古老的象雄文字,後多譯成了藏文的「苯」。為了有別於原始苯,就把辛繞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
這段文字清楚地告訴我們,原始苯並不等同於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苯發展過程中教義理論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佛教」最接近的一個派別。要理解這個概念,就得從雍仲本教的創立和發展的歷史說起。現在所說的「本教」實際上就是「雍仲本教」,並不涉及原始苯。
敦巴辛繞創立的雍仲本教
約於公元前5世紀,古象雄國王子辛饒米沃即雍仲本教祖師敦巴辛繞,創建了雍仲本教。(在雍仲本教《大藏經》中,教派創立的年代更為久遠)。雍仲本教,在原始苯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系統理論,改革或摒棄了原始苯中的一些落後的儀軌,比如用糌粑製作的動物供品來代替原始苯中殺生祭祀的動物。
紀元前後,本教從象雄國傳入東邊雅礱河谷一帶,也就是吐蕃王朝的發源地,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在雍仲本教傳說中是天神之子。但到第八代藏王止貢贊普時,贊普驅逐了本教徒並毀滅了本教,導致了本教史上第一次法難,這一段時期本教史稱「前弘期」。
從止貢贊普後直至第二十七代藏王松贊幹布初步引入佛法,及第三十代藏王赤松德贊興佛抑苯,本教依然是西藏地區獨一無二的佔絕對統治地位的宗教。這一時期是本教的中弘期。
公元785年,赤松德贊宣布廢除本教,壓制本教信徒,強迫他們改信佛教或將他們流放,導致了本教史上的第二次大法難。本教高僧,帶著180部經典,遠遠隱於現北部無人區,為避免經典被毀滅,他們將經書埋藏了起來。雖然作為統治者的赤松德贊推崇佛教,但本教在藏族人的精神中已經根深蒂固,不可能被這樣的政治壓迫所根除。因此,這一時期本教高僧的退隱,也起到了保持純淨的教法,避免利用眾多教徒,造成更大社會災難的作用。
公元9世紀,末代贊普朗達瑪實行滅佛運動,佛教又遭到政治迫害。
300年間,兩代贊普各自對本教及佛教的迫害和推崇,使兩個教派在吐蕃末期淪為了政治鬥爭的手段。這兩次政治紛爭所帶來的宗派上的興衰,使本教和佛教都看到了教派分裂所帶來的世間災難,在客觀上促進了當時兩個教派對自身進行反省,互相學習,進而促進了兩個自身朝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發展。
本教與藏傳佛教
在朗達瑪滅佛一百年後,本教和佛教都進入到「後弘期」的發展。後弘期的本教與佛法,撇開政治的桎梏,用自己的智慧尋找平衡之法,這樣的相互學習、互相接納、求同存異的方式,除了為本教完善理論體系外,更帶來了藏傳佛教的誕生。
作為本土宗教的雍仲本教,對佛教採取了接納包容的態度,並將佛法與自身教義結合起來,其實苯佛二教在信仰本源上並無衝突,只是表現形式上有所區別。因此雍仲本教有西藏原生佛教之說。
在採訪孜珠寺主持喇嘛丁真俄色活佛時,他這樣向我解釋本教祖師辛饒米沃,「敦巴辛饒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敦巴』在藏語裡就是佛陀之意,只是本教尊稱他為辛饒佛,都是一個成就者。只是言語上的說法不同而已。」
佛教在朗達瑪滅佛後一百年,從阿里地區的古格王朝起勢,重新開始在藏地的傳播,歷史上稱為佛教在西藏發展的「後弘期」,現在人們所認識的藏傳佛教實際上是在後弘期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古格王朝所處之地也正是古象雄王朝的核心區域,也就是本教的起源地。
藏傳佛教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它以佛教的經典教義為基礎,吸收了本教的一些神祇和儀式,教義上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為主,大乘中顯密俱備而尤重密宗修行,並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
藏傳佛教具有鮮明的西藏地方特色,而所謂「地方特色」即是指本教文化數千年來在藏族文化中所形成的深刻影響。佛教引入這些傳統,有利於藏族人民自然地接受佛法傳播。
在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及巴利語系佛教中,唯有藏語系佛教才有轉神山聖湖的朝聖儀式,而這就是本教信仰引入佛教的直接結果。
藏傳佛教與雍仲本教有共同的神山、聖湖,比如本教最尊崇的岡仁波欽神山,也成為了藏傳佛教神山,並被看做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
在佛教中常見的「卐」字符,其實即為「雍仲」之意,原本是本教的吉祥符號,藏傳佛教將這個符號引入,因此常見可見佛祖造像的心口刻畫著這個符號。
在佛法上,本教與藏傳佛教已經逐漸融合,但同時本教也保留下了自己的一些獨特傳統,如逆時針轉經、吟誦八字箴言等。
丁真活佛:宗教使命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
傳說普賢王如化身的大鵬鳥,曾留下4枚不同顏色的蛋(黃、白、黑、花),蛋中走出了4個大智慧者又被稱為四聖賢。他們融入到當時的社會中,並為社會的各個領域尋找到最適合發展的精確智慧,由此深刻影響到人們的風俗、文化、信仰,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4位智者被人們看做大鵬鳥的族系,形成了本教4大血統。孜珠寺的丁真俄色活佛就是其中黃色世系的後裔。
這位年輕的本教活佛,10歲時被認定為穆邦薩東大師的轉世靈童,並被命名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13歲時,他在上師仁欽江參活佛座前受戒出家,正式坐床成為孜珠活佛。
在26歲前丁真俄色活佛,一直在孜珠寺研習佛教,並修行孜珠寺保留下的完整的大圓滿法傳承。他修復文革時被破壞的寺院,重新傳接和完善了延續下來的古老辯經體系,並完善、設立和恢復了四大佛學院。
1997年,丁真活佛被中央推薦到北京高級藏語系佛學院了解其它宗派的傳統,這時的他不會漢語,但僅僅半年之後,丁真活佛開始用漢語講法。
《西藏旅遊》: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間還存在著一些相互排斥的現象,您對這種排斥怎麼看?
丁真活佛: 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宗教集團化所造成的。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再需要這樣狹隘的宗教觀,對於一個虔誠的信仰者來說就更是不需要了。很多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陷入一些教條的框框裡,難以走出來,乃至他們可以付出生命,變成宗教狂熱分子。我是絕不提倡宗教狂熱的。
現在這個社會最大的力量是物質、權力、精神,這三大力量達到平衡是最有利於社會的。精神的力量過頭了,就會成為精神狂熱,否定權力和經濟。而權力和經濟過頭了,人就可能變為一個完全的機器,對親情、友情等社會關係不再重視,只做表明功夫,沒有內心的自我,失去了心中的真誠。
精神不代表任何一個宗教,而是人類不可離開的、最自然的狀況。只是各個宗教對精神的說法不同,後來很多人執著於這些不同說法,而長時間地忽視了本質。在瑣碎的事情上下功夫,爭論到底是誰更正確、誰更好。我常說,適合就是最好。世界上沒有誰能拿出一個東西,讓大家公認為最好。宗教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產生,適應了不同的需要。
《西藏旅遊》:在歷史上,本教曾多次受到政治上的打壓,比如本教所經歷的「三次法難」,包括文革時期,內地也好、西藏也好,宗教上都受到一定衝擊。
丁真活佛: 很多人問我文革的問題,我說,那是歷史發展上不可避免的。就好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偶爾會颳風下雨。以前的西藏,政教合一,宗教太過於政治化,導致真理就變得十分脆弱,只剩下一個殼了。權力、物質和精神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必然產生導致這些問題的產生。大自然已經為我們進行了調整,我們更要儘量避免再重新出現這些問題,把人類和世界和平的狀況延續下去。
宗教的使命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但它可以使這個世界更平安、更和諧一點。
《西藏旅遊》:因為本教在歷史上曾遭遇的一些打壓,使得本教顯得低調,很多人也不甚了解本教現在的情況。
丁真活佛: 現在在西藏阿里、昌都、那曲,甘肅、青海、川西一帶都有很多的本教寺廟。在赤松德贊滅本時期,本教許多偉大的上師帶著純淨的佛法真理,遠離權力紛爭。現在,本教是在以這些上師為榜樣,打破教派的界限,將他們保存下的純正的佛法傳播出去。要世界和我們的國家變成完全和諧的世界,就需要人們有健康的靈魂,讓大家在文化、思想、民族、語言上沒有任何的隔閡,這樣才是最好的。
《西藏旅遊》:現在,到西藏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也有很多人抱著好奇的心態來到孜珠寺,逐漸增多的遊客的到來,不可避免會造成孜珠寺僧人清修的打擾,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丁真活佛: 我不是不提倡旅遊,我是不提倡一個寺院成為太世俗的景點。到寺院來,可以是任何人的權力,可以到寺院來了解,因為那並不是屬於「誰」的,而是人類共有的。我歡迎任何人到孜珠山來,但我拒絕在孜珠寺修個大門、修個圍牆、修個停車場而收門票和其他費用。這才是最好的旅行,哪怕沒有人跟你說話,只是靜靜地去看,去感受,但可能這會是你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旅行。
當然,現代社會需要物質和經濟,旅遊的發展會帶來經濟和利益,對於孜珠寺的僧人來說,但我們想到的不該僅僅是經濟和利益,而反過來要看,我們能給他們什麼。我首先要讓僧人們知道修行的目的。修行不光是為了自我的清淨,還是為了我們在社會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我首先要求僧人們要修行到高的層次,這樣他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講述他所要表達的佛法真理。
採訪後記:
為了了解更多關現實本教的情況,也為了彌補去年在孜珠寺未見到丁真活佛的遺憾,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尋找他的聯繫方式。機緣巧合的是,孜珠山下的一位賓館負責人竟然慷慨地告訴了我。
和丁真活佛的交談很流暢、愉快,我驚訝於活佛極具現實意義的佛法觀點。他的講話清晰、通俗,即使我只是一個初初接觸本教佛法的世俗之人,也能清晰地明白他所闡述的道理,就像他所講的「具格的上師基本條件」之一是「他講法思路清晰,詞語和內容都是無障礙的,每一句話都是確定有把握的,而不是含糊其詞。」
作為一個世俗之人,我不敢妄自從佛法的觀點上來理解丁真活佛的佛學思想,所以,與其稱之為「講法」,我更願意說丁真活佛是在傳播一種和諧的處世哲學。
連結:
關於象雄王朝歷史:象雄王朝的起源的確切年代現在尚存爭議,有些資料顯示其起源歷史遠遠早於公元前5世紀。
五明學科:本教祖師敦巴辛饒,從誕生至圓寂前後傳授了三轉大法輪,初轉法輪時,他創立了五明學科,即哲學、工程學、邏輯學、天文學和醫學。
八字箴言:本教八字真言的發音為:Ong Ma Zhi Mie Ye Sa Lin Do
孜珠寺:4800米頂峰的本教聖地
昌都丁青縣歷史上稱為「瓊布」,意為大鵬鳥的後代,處於歷史上的下象雄地區。
一條簡易的「之」字型公路,從峽谷中蜿蜒上升直通海拔4800米的孜珠山頂峰。孜珠寺便坐落於此,據說從創立之初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最古老、最重要,也是如今規模最大的本教寺院之一。
孜珠寺所處位置十分特別,遠遠就可望見一片高大的巖石聳立在山頂,仔細一看,這些巖石並非連成一片,而是6座山峰,「孜珠」就意為「山體6個巖峰」之意,素有本教「六道彼巖」之美稱。6座山峰象徵觀音菩薩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眾生,幫助他們從煩惱中走向解脫之路,代表六度萬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以及對眾生的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見的對治之道。孜珠寺管委會主任曾代領逆時針轉了「8」字形的繞山經道。
2008年6月的孜珠寺安詳寧靜,一些禿鷲在寺廟旁的草地上睜著圓圓的眼睛盯著我們,旁邊草叢中還可見到肥碩的野兔,在佇立的6座山峰周圍,鬆散的分布著孜珠寺的主殿、僧舍、修行屋等。但2005年7月孜珠寺舉行12年一次的盛大法會時,這片寧靜的地域竟聚集了20萬本教信徒,白色的帳篷鋪滿山間,住持喇嘛丁真俄色活佛為信徒祈福,並舉行了古老的神舞法會和本教獨存的《極樂與地獄》神舞法會,盛況空前。
孜珠寺十二年一度的法會:
每逢雞年藏曆5月,孜珠山會舉行十二年一度的大法會。具體日期時辰由喇嘛打卦決定,法會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念經10多天,經過諸多的祈禱、消業、祈福、超度等內容作為鋪墊,直到最後一天才進入跳神舞的表演。
全寺僧眾與法會前幾個月就開始準備,包括修甘露(用49天),誦經祈福消業超度。法會前10天開始,信徒陸續上山等待法會召開。全寺僧眾轉山,同時也背負著修出來的甘露,共受神山加持。僧眾繼續準備會供所用的多瑪(用糌粑做的供品)酥油花等等。轉山後4-5天,法會開幕,全寺(包括主寺和屬寺)活佛及僧眾轉萬字,象徵佛法將純潔恆遠地傳播下去,利益眾生。最後一天演出神舞劇《極樂與地獄》。法會結束,但會有很多信徒等待仁波切加持,或留在神山轉山。
《極樂與地獄》神舞:
藏傳佛教中著名的伏藏大師桑阿林巴大1926年來到孜珠山,並在孜珠山開啟多處伏藏,包括桑瓦兌巴佛像(桑瓦兌巴是密宗佛法三大傳承體系中根本如來之一)、多部佛經、《孜珠山佛跡錄》(此中詳細記載了諸佛菩薩和成就者在孜珠山的行跡,其中包括阿彌陀佛留下的腳印)。同時,桑阿林大師還將《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傳予孜珠寺,並囑託將此經以神舞形式表現出來渡化眾生。大師曾預言:神舞具有強大的加持力,有幸三次看到的人將不墮惡道,並同時預言孜珠寺將成為後世弘揚佛法的重要地點。 大師在《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因緣分中提到:並不是自己升起了傲慢之心而故意炫耀,他在禪定中所親眼目睹了閻羅審判善惡的真實景象,對人們實在是意義重大。因此他不得不在這裡講述善惡因果的輪迴景象。因為第一次演出神舞就在雞年,而每次《極樂與地獄》神舞表演準備工作耗時將近半年,因此形成了每12年一次表演的傳統。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