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對一般的現代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它的身影卻並未從歷史的屏幕上徹底消逝。我們中國人總是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龍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
「圖騰」一詞來源於北美印第安語,意為「他的族」。處在氏族社會時期的原始人類,用一定的動物、植物與無機物等為氏族組織的名號,此物便被奉作氏族的圖騰。每一個氏族對他們的圖騰物都有著一定的血緣傳說與崇拜形式。圖騰乃血緣的旗幟。圖騰的文化意義是它是一個氏族中同一血緣的象徵。認為在同一圖騰的氏族成員都是源於同一種血緣的,屬於同一種圖騰的氏族成員都深信他們都來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因此,共同的信仰與義務感把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圖騰也是維持氏族成員團結一致的有力紐帶。它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種社會結構和一種凝聚力。
最原始的圖騰就是生殖崇拜的象徵,是對整個氏族中生命力的歌頌和崇拜。高舉著火把與石斧的原始人類都有著我們無法理解的精神世界。他們既崇拜生殖,又崇拜生殖器。很多考古發掘都證明,在人類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段漫長的生殖崇拜時代。由此可知,處在野獸出沒、荊棘叢生的惡劣環境中,生產力極其低下,另外受著大自然嚴重威脅的原始人們,若沒有對生命昀崇拜,哪能走出荒蠻的遠古世界。因此,原始人也都把人的繁衍生息當成氏族部落興亡的頭等大事,自然也就出現了生殖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會時代,人們曾把生育後代認為是女性一方面完成的事,所以,他們所崇拜的對象便是母親、女神。而對女性的崇拜同樣就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像魚、蛙等動物就成了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