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圖騰崇拜?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天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此物(多為動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徵(如熊、狼、鹿、鷹等)。圖騰往往為全族之忌物,動植物圖騰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進圖騰的繁行。
圖騰崇拜產生的原因。首先,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原始人類認識世界能力有限的結果。生產力水平決定意識,原始社會生產力決定原始人認識能力的低下。原始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變幻莫測難以理解,他們認為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控制著這些現象。如「古人把菊花看作日精」這是對太陽的崇拜的表現。其次,圖騰崇拜是原始人為了增強群體意識、凝結人心同大自然作鬥爭的一種結果。原始社會,為了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能夠生存下去,原始人只能依靠群體的力量,而對某圖騰的共同崇拜在客觀上起到了凝聚個體成群體的重要作用。最後,圖騰崇拜是親屬血緣認同的現實需要。母系氏族社會是圖騰崇拜最繁盛的時期,「知母不知父」是母系社會的顯著特徵,在父系血緣不確定的條件下,通過圖騰崇拜強化了氏族親屬血緣的認同。
從總體上看,圖騰崇拜的產生是原始人為了增強群體意識、強化氏族親屬血緣認同的客觀需要。這一點充分說明,圖騰崇拜與原始先民的孝意識息息相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人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以自然特性為主的圖騰崇拜便逐漸向以人文特性為主的祖先崇拜轉變。
祖先崇拜是以祖先亡靈為崇拜對象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最初始於原始人對同族死者的某種追思和懷念,它是由圖騰崇拜過渡而來的。隨著父權制的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制度趨於明確、穩定和完善,原始先民逐有了其父親家長或氏族中前長者的靈魂可以底佑本族成員、易幅兒孫後代的觀念,面這種祖先崇拜比圖騰崇拜更直接、更現實,由此一些條甲、析求其祖宗亡靈的宗教活動也就產生了。如《山海經》中關於女形象的塑造就是祖先崇拜的結果:「炎帝少女,名曰女蝸。女期遊於東海,面不返,故為精衛。常西山之木石,以理東海。」女造福于氏族或部落成員,所以被營為「創世神」於以崇拜,這種崇拜、析求和追念是一種孝行的表現,也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
從圖騰拜到祖先崇拜,是人類由對象意識向自我意識的重大轉變。以本質上講,圖崇拜是一種自然崇拜,原始先民對颳風下雨、日落月升、四季更替等自然不能科學地做出解釋,他們認為在宇宙間有一個至上神為主宰、日月風雨等為臣工使者的神靈系統,嚴格地管理和支配著人間一切,於是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無限敬畏、頂禮膜拜、恐懼屈從等。
他們關注的是自然現象的莫測變幻,關注的是自然對人類的主宰,還沒有意識到人對自然的主體能動性,而祖先崇拜正是人類對自身力量的自覺意識。從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說明人類意識已經實現由對象意識向自我意識的轉變,這是人類的一次偉大的「覺醒」。從對象意識到自我意識的轉變過程中,人類「報本返始」的孝觀念開始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對祖先的崇拜、追念和祭掃等宗教活動就是孝行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