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房產分析員這些年經濟發展是突飛猛進,我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了,記得小時候想掙錢或者說想買點什麼吃的東西都感覺沒錢,但現在我們想掙錢想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容易多了,最近一數據顯示,我們在35年間人均收入增長了22倍,35年前應該是80年代末的時候,按時候就業機會不多,即便有工作一個月的收入估計也就上百元幾百元左右而已,而現在我們找份工作就容易的多,而且月薪能拿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真的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
而這些年我們的房價也得到了明顯的增長,2000年的時候全國商品房成交均價在2112元/㎡,而到了2019年全國平均房價則達到了9206元/㎡,相對於2000年來說這最近20年裡我們的房價漲了大概有4倍左右,但網友卻覺得,為什麼感覺現在買房比以前買房更加困難了,我想這是很多網友疑問的地方,因為我們的人均收入的增長肯定是快過房價的增長的,但為什麼現在的房價收入比卻越來越大了呢?其實主要基於兩大方面。
第一,收入和房價的基數不一樣。20年前大部分人的月薪大概在500-800元左右,除了一線城市的房價可能在三五千元以外,其他中小城市的房價基本上在幾百元到一兩千元左右,但房價的基數也比收入的基數多幾倍,例如,如果月薪是500元,房價是1000元,月薪翻一倍才1000元,而房價翻一倍則達到了2000元,月薪如果要趕上房價,那麼就要翻4倍,然而這無疑是很難的。
第二,這些年投資房產盛行,加速了房價上漲的速度。我們知道房子這些年是越來越值錢了,即便是一些郊區農村的房子都開始值錢了,這讓不少人捨身將錢投向房地產市場,而投資本身就是逐利的,誰投資了誰不願意後期價格快速漲起來,這樣他們就能從中賺到更多的利潤,看看這些年一些炒房盛行的城市,房價基本上可以做到幾天一個價,一年下來房價就直接翻倍,這讓不少剛需者感嘆買房壓力是越來越大了。
我們不可否認這些年的收入漲幅是大於房價漲幅的,但在房子誘惑的利潤空間以及基數大於收入的前提之下,現在買房是越來越困難了,特別是現在買房已經成為了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一輩子必做的事情,這樣加劇了購房者的被動性,看看現在的人,基本上買房買的很早,而且還要拿出一家人十多年的積蓄才行,因為他們害怕現在如果不買房以後就更加買不起了,在買房的過程中他們是非常惶恐的,也是沒有任何可選擇的空間的。所以最近幾年國家開啟了新一輪的樓市調控,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抑制房價縮小房價收入比,讓每一個人都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