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院,東莞新冠肺炎的救治進入了攻堅階段。而其中「最難啃的骨頭」顯然是住在市人民醫院ICU內,24小時被嚴密監護的兩位危重型患者。
他們現在是什麼狀況?能說話嗎?吃得下東西嗎?能坐起來嗎?救治工作現在開展得怎麼樣?救治的難點主要是什麼?這兩位患者還要經歷多少難關才能治癒出院?
東莞危重症病例佔比由2月初最高時的10.34%下降至現在的2.02%,直接負責救治的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承受著巨大壓力,這一個月來,醫護人員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
蔡立華是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從事重症醫學專業20多年;獲得東莞名醫、嶺南名醫、東莞「最美醫生」等稱號。他也是此次東莞新冠肺炎醫療救護專家組副組長。
3月4日下午,他坦然地談到了自己的壓力,自己的遺憾,自己的願望!他壓力最大的那一刻:是預判一名患者會死亡時,還有9個危重症患者正在搶救!
現在是「啃硬骨頭」的階段了
記者:這一個多月來,ICU救護團隊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
蔡立華:這次救治可以分三個階段,最早是「摸著石頭過河」。在ICU工作了20多年,我經歷過非典、甲流、禽流感,新冠肺炎確實不太一樣。所以一開始,全國不少專家在重症早期識別、危重症病人早期幹預和處理上還是有一些缺憾。
第二個階段是「及時幹預」,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方向就扭過來了,多醫院、多學科、多層面、多專家集思廣益,院士和省三線專家組都介入,對我們的診療方案作出及時調整改進,省內定點收治醫院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我們在診治方面有了一些眉目,診療效果明顯提升。
現在我們是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啃硬骨頭」。之前有好幾個危重症的在我這裡,我們慢慢「啃」,現在只剩下兩個了,這時候就是最考驗我們的時候了。這些病人都上了最先進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這是救治的最後一關了。
用ECMO要求團隊必須有實戰經驗,我們科室2007年就開始開展ECMO救治了,是東莞最早的,到現在為止已經做了差不多160例,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面對新冠肺炎,確實不是說設備用上去,就一定能夠能出現奇蹟。
現在全市各大醫院ICU的核心骨幹都匯聚在我這裡,我給他們排班,全上一線去照看病人。再加上省專家組的指導、幫助,在第二、第三階段,我們的患者都得到了很精準的治療。這跟大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團隊,是很難做到的。
當然,這說的還只是人的問題,還有設備、藥品等問題,我們這一次緊急採購了一臺最好的ECMO機器回來,最好的藥品也是說買就能買到。所以,如果說ICU的救治工作取得了一點成績,那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再有危重症患者的可能性很小
記者:目前在院治療的兩個危重型患者,就是你說的要「啃」的「硬骨頭」吧?
蔡立華:有一個危重型的病人情況好轉很多了,已經拔氣管插管,能自主呼吸了,而且能坐起來適當床上活動,估計很快就可以轉為重型。
還有一個病人才是我們目前要「啃」的「硬骨頭」,這個患者74歲,男性,原來就有慢性腎病,現在上ECMO已經20天了。要說這個病人救治的希望大不大?我只能說: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機會還是有的!但是救治難度仍然非常大。
3月3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來了11位專家,加上駐守我們醫院的三位專家,14位專家一起幫我們「啃」這個「硬骨頭」。專家每天早上跟我們一起查房、討論診療方案,讓我們信心倍增,相當於給了我們一根「斬妖除新冠」的定海神針。專家們一致的意見是:我們要穩中求勝,穩步推進,一步一步的來。有他們在,我們要「啃」這塊「硬骨頭」希望就大了很多。
記者:有這麼強大的專家團隊,東莞未來再出現危重症患者的可能性大嗎?
蔡立華:現在市民對這個疾病的認識越來越多,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像市第九人民醫院目前對普通患者的監護也非常到位,嚴密觀察;對這個疾病的治療上,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很多患者在出現重症或危重症的跡象時馬上得到了救治。
按照這個趨勢,再出現危重症的可能性就很小,我們也已經好幾個星期沒收重症患者了,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消息。危重症患者全國都是在做減法,但這個事情也沒有絕對的,只能說總體的趨勢是這樣,所以,救治上還是不能鬆懈。
放到現在生的希望就會大很多
記者:現在回過頭來看東莞剛開始時出現的死亡病例,您留有遺憾嗎?
蔡立華:這是一名75歲的老人,有很多的基礎疾病,發病前在家裡已經熬了兩個星期,進入市第九人民醫院大概一周後病情惡化轉入我們ICU。我記得是2月2日入住ICU,2月3日就出現了險情,呼吸心跳驟停,但當時被我們搶救回來了。
那天上午剛全院會診完,中午1點半左右護士突然打電話過來,說老人昏迷了,我們馬上進去看,心跳只有每分鐘三四十次了,馬上開始搶救:心肺復甦、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同時ECMO機在床邊備好,一旦復甦不成功就上,好在經過及時心肺復甦成功。經過這次打擊之後,老人的情況一直很糟糕,一直處於深昏迷狀態,那時我們就預判可能會死亡了,只是時間問題。
記者:從預判這名老人可能會死亡,到確認死亡,這中間差不多10天很煎熬吧?
蔡立華:當時我們ICU裡住的不止他一個危重症病例,還有好幾個同時在搶救,最多的時候躺了9個。就怕這一例死亡了,其他的危重症病人也接二連三出現問題。那段時間壓力確實太大了,不但是我,ICU救治團隊的醫護人員都是如此。
記者: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相當於一次「考試」,大家都沒做過這個題。
蔡立華:是啊,這是東莞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然後又死亡了,當時我心裡真的是很難受。他在家裡拖得太久了,這麼大年紀,撐了兩個星期;加上市第九人民醫院那時也是剛剛開始收治病人,對於這個新發的疾病我們經驗也不足。
記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面對未知的新冠病毒,大家都盡了全力了。
蔡立華:一開始搶救這些危重病人時,我們做的最多的就是對症進行生命支持,至於病人什麼時候能恢復,真的是不知道。現在回頭再看,還是有些遺憾。這個病例如果放到現在,那生存的希望就會大些。
等待春天到來,等待春暖花開
記者:您現在每天早上還要進ICU裡面查房嗎?
蔡立華:每天早上八點鐘我們先交班,把前一天的病情變化情況和每一項生命指標情況詳細交接,各個骨幹和專家針對當前的病情作出個人的診療方案和下一步的建議,發揮團隊的智慧和能力,每一項的治療措施都經過大家的嚴密思考才實施。
進入病房查房肯定是要去的。看監護儀上的生命體徵,看CRRT機、呼吸機、ECMO機上的各項參數是否設置恰當?還要看旁邊的微量注射泵,幾種血管活性藥物的注射情況怎麼樣?鎮靜鎮痛肌松藥物的注射劑量如何?這些藥物注射時間分得非常細,有的甚至要精確到每分鐘。
看完機器看病人,從頭看到腳,他每一條管上打針的地方皮膚怎麼樣?皮膚充血好不好?然後還要看鼻腔,有些病人鼻腔裡插了兩條管,一條插到胃裡,一條插到腸道裡,我們要看著兩條管裡有沒有出血?接著看氣管插管位置是否固定好?氣道內有沒有分泌物?分泌物性狀如何?口腔內有沒有口水多?腹部脹不脹?尿管的引流怎麼樣?
對清醒能自主回答的患者,我每天進去還會問他「四個好」: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大便好不好,心情好不好。心情不好,馬上讓他跟家裡人視頻聊天,必要時請心理科醫生幹預;大便不好,馬上請中醫調理,必須吃得好,營養才能跟得上;睡得好,免疫力才會提高。哪一個不好,就解決哪一個。
記者:患者的心理問題解決了,醫生護士們跟著您進去查房,沒人害怕嗎?
蔡立華:不少護士剛開始失眠、焦慮的都有。我就重點針對他們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想像自己在大籠子裡給老虎投食。一開始肯定會怕,但你經常去,跟動物園的飼養員一樣了,就不會恐懼了。像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什麼都經歷過了,就不會怕,做好防護就行。我們醫院也專門組織了心理疏導的醫護人員幫助他們。
記者:您個人現在心情應該好一點了吧?
蔡立華:治療效果越來越好,危重病人越來越少,我也開朗一些了,沒有之前那麼難過了。但是現在還有很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在穩步的推進。我們在等待春天的到來,等待春暖花開的日子。
■訪談手記
在未知的病毒面前,能指望誰?
約訪蔡立華約了好幾次,都沒成。我一度聽醫院的人說,他「壓力大得都快崩潰了」。
那天,做完市人民醫院首次公開ICU搶救危重症患者視頻的報導後,看到全東莞刷屏,無數人為ICU團隊點讚時,我隱隱感覺,採訪蔡立華的時機應該到了。我聯繫了院長,請院長出面。
3月4日下午,面對面坐下來,聽他訴說這一個月走過的路後,我相信,他之前「壓力大得都快崩潰了」一定是真的。當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你身上,全市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時,怎麼可能沒有壓力呢?
同時面對10個危重症病人,其中1個已經預判會死亡,剩下9個還沒找到有效的救治辦法,而當時全省的死亡病例還只有1例。你能想像這壓力有多大嗎?就像一個總是考第一個的優等生,突然發現題目都不會做時,該多沮喪!
他說他當時真的很難過——聽一個年過50歲,見慣生死的專家說這個話,我也很難過。對不起,您辛苦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只能給您和像您這樣的專家壓力,作為普通市民,在未知的病毒面前,能指望誰?
幸好,這一切都已經過去。幸好,我們沒有信錯人!ICU團隊扛住了壓力,東莞醫護人員在同時間的賽跑中,和病魔的較量中,一次又一次領先,如此不易!只剩下一個「最難啃的骨頭」了,這次真的快勝利了!
醫護人員都盼著春天到來,都等著春暖花開。我們也是,真想念自由呼吸的日子。這一天,肯定快到了!
■記住這些閃亮的名字!
我們找來了在東莞市人民醫院ICU內進行搶救的專家、醫生的名單,謝謝每一個醫生和護士!
中山一院呼吸科:周燕斌教授
中山一院重症醫學科:王凌雁教授
中山三院感染科:李學俊教授,
東莞市人民醫院ICU:蔡立華、沈利漢、楊雪、陳潔、盧廣軒、劉汝明、甘宇、陳俊峰、葉照偉、梁錦榮、劉偉泉、黃志強、盧瑞瑜、陳林欣、杜瑞冬、廖宇平、鄧鎮軒
東莞市人民醫院呼吸科:李勝利、方錦龍
東華醫院ICU:卜會駒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ICU:張捷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ICU:林幼萍
東莞市厚街醫院ICU:李金庭
謝謝他們!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汪萬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謝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