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與死神掰手腕|西安交大一附院全力救治危重患者

2020-12-12 健康中國

2020年2月5日,星期三,陰,全院疫情防控總動員後的第14天。急診科主任杜俊凱:雖然心有餘悸,我仍無怨無悔。

天氣陰沉沉的,讓人有一種憋悶感,總感覺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開始在全國蔓延,醫院的防控形勢異常嚴峻。「由於急診的特殊性,它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診場所,不管患者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只要病人需要,急診科就必須無條件接診,無條件進行搶救。」急診科主任杜俊凱說。

中午時分,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急診科就診。患者胸悶、氣短、氧飽和度低,關鍵還在發熱,高度懷疑感染新冠肺炎。急診科醫生憑藉職業的敏感性,立即將患者從搶救室轉移至急診科單間病房隔離救治,同步緊急開啟新冠核酸檢測和胸部CT檢查,並進一步追問流行病學史。隨後的CT檢查結果符合新冠表現,而患者本人也有確診患者密切接觸史,急診科立即將情況上報醫務部。李紅霞副部長火速趕往急診科,迅速聯繫感染科專家進行會診,經過仔細評估後第一時間收治到感染科隔離病房。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杜俊凱仍然心有餘悸,「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所以當時救治這名患者真的是冒著巨大的職業暴露風險,好在防護一直做的比較到位。雖然事後我們也驚慌過、擔憂過,但沒時間細想,因為還有病人等著我們去救治。」

2月7日,星期五,多雲,患者進隔離病房第3天。副院長劉青光:這個病人讓我緊張。

感染科主任趙英仁清楚記得該名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強陽性!「那一刻,我的神經緊繃起來」,趙英仁說到。應急響應立即啟動,專家團隊隨時應戰,生命之戰已經打響。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的一個特點是輕重症轉化迅猛,病人從起病到進展為出現缺氧等重症的時間約為一周。這個病人的病程進展驗證了報告的推論。雖然第一時間就給予患者相應的抗病毒治療,但病情仍然在持續性加重,甚至出現了呼吸衰竭。

醫療團隊決定為患者上第一臺機器——無創呼吸機,以改善其低氧血症,緩解其症狀,經過觀察,病人情況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呼吸、心率一度出現起伏大、速度快、頻次短的狀況。醫院再次組織全院會診,決定給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呼吸機的輔助治療,經過治療後一度曾有緩解,但情況依然得不到明顯改善。血液淨化團隊隨之介入,蔣紅利主任根據患者液體負荷較多、體內微環境紊亂的情況,創新性提出進行雜合式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治療以清除炎症細胞因子,並帶領團隊密切監控,隨時調整方式和劑量。

「我見的病人多了,但這個病人在氣管插管後的表現,還是讓我的神經緊張起來」,副院長劉青光說。

2月9日,星期日,晴,病人氣管插管後第3天。心外科主任閆煬:臨危受命,定當不辱使命。

凌晨2點,副院長劉青光看到「危重患者救治群」裡不斷上傳患者病情照片,病人心率急驟下降,60次、40次……同時血壓也在下降。30多年的從醫經驗提醒他,問題很嚴重,需緊急進行處置。

一線醫生根據指令緊急聯繫心外科主任閆煬匯報病情,「患者肺部損害明顯,雙肺大量滲出,嚴重影響呼吸氧合功能。儘管已經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的缺氧症狀仍不能解除,心率、血壓難以維持,病情危急,命懸一線……」剛做完一臺急診主動脈夾層手術踏入家門的閆煬,二話不說就往醫院趕。

專家團隊在現場研判,此時要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只能上ECMO了。在閆煬的周密布署下,ECMO團隊很快組建完成。這個以年輕人為主的救治小組,勇敢地穿上防護服走進隔離病房。凌晨3點,戰鬥打響:消毒,鋪巾,腹股溝與頸部穿刺,置入導絲,依次擴皮,克服面屏起霧、手套厚重、操作不便等重重困難,順利完成ECMO管路置入,凌晨4點,設備成功運行,患者在ECMO的輔助治療下血氧飽和度很快升至100%,血氣分析提示缺氧改善,心率、血壓平穩,呼吸機供氧濃度也逐漸正常,成功了!

2月21日,星期五,晴,病人上ECMO後第12天。四人戰鬥小組:我們不輪換,要繼續戰鬥!

此時,患者已是「三機聯動」(呼吸機、ECMO、CRRT)的狀態,需要在頻繁操作的同時密切記錄患者的呼吸機、監護儀、ECMO管路、有創血壓監測、CRRT等各項管路的數據,實時反饋給專家團隊。單靠ECMO救治小組已然不夠,關鍵時刻,醫院組建了由4名醫生和24名護士組成的危重患者床旁治療小組,隨後又拓展到8名醫生51名護士,對患者實施24小時不間斷密切監護。

此後的日子裡,小組的戰士們每天都要穿著層層的防護服、佩戴頭套、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進出重症病人的病房,「因為口罩和護罩的原因,我們行動起來會有種窒息感,在裡面呆久了全身是汗,衣服經常由內到外的溼,汗都流到嘴裡了」 ,小組成員肝膽外科ICU醫生李娜回憶道。

ECMO開機第12天的時候,領導提出要把最早投入戰鬥的4名核心成員換下來調整休息一下,但是他們毅然表明要繼續堅守,不輪換休息。「說實話,這幾個年輕人對ECMO的管理專業度太強了,別人很難替代,而且他們擔心交給別人的話,會讓更多的同事遭受感染的風險。沒辦法,我們只能再補充進去兩名一線醫生,讓他們嘗試合理的調配時間,保證救治的系統性、連續性、穩定性。面對這些年輕的後輩,我真得是很感動很感動,他們有擔當,技術過硬又勤奮好學,真的很為我們的年輕人感到自豪和驕傲。」劉青光副院長感慨地說。

2月23日,星期日,多雲,病人上ECMO後第14天。胸外科主任付軍科:應該是氣胸,試穿一下。

下午3點,連接危重病人身體的各種儀器發出刺耳的「警報聲」,心律快、呼吸快,循環系統再次出現波動,床旁醫生報告:「病人可能發生皮下氣腫了。」情況緊急,各科專家趕緊放下手頭的事情,一路小跑趕到「指揮部」。

此時病人的情況非常糟糕,氧合、氧分壓一直在掉,二氧化碳分壓持續走高,心率加快。大家意識到,如果這個狀態不及時糾正,病人可能會因為心律、呼吸長時間的增快導致缺氧、耗氧的狀態,緊接著惡性心律失常誘發房顫房撲等,只要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就會造成當場死亡。

胸外科主任付軍科反反覆覆看著病人的胸片,「兩個肺的紋理都能看見,無明顯的肺壓迫表現啊!」指揮部的人也開始冒冷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病人等不起了。付軍科站了起來,「就在左側二肋間,咱們試穿一下吧!」收到通知的床旁醫生開始進行穿刺,另一邊的護士拿著手機將現場情況實時反饋,生怕漏掉一個細節。

「抽出來五毫升氣體,的確是氣胸!」信息傳到指揮部,立刻派經驗豐富的鄧超醫生進場操作,為了這場戰鬥,大家付出的太多了,絕不能因為一個氣胸導致功虧一簣。趕到床旁的鄧超再次為病人置上氣胸管查看出氣情況,如履薄冰地將氣胸管調整到最合適的位置,保證氣胸管通暢又不能太深,防止氣胸管傷到其他臟器。經過仔細觀察,抽出的氣並不是很多,大家長舒一口氣,幸好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

場外,影像科主任楊健將胸片與最新的穿刺情況聯繫起來,判斷這是縱隔氣腫,氣管破的地方沒有在肺邊緣,不會有太明顯的肺壓迫。氣胸管已經放置,證實病人的氣胸情況目前不致命,但其氧合差、二氧化碳分壓高、心率快等問題還是環環相扣。根據場外專家意見,床旁小組不斷調整液體量、吸氧濃度、鎮靜鎮痛,戰鬥一直持續到凌晨。憑藉所有人的努力,數據一點一滴地恢復,病人各項生命體徵基本恢復正常。

所有人的心被整整「吊」了十幾個小時,而在床旁戰鬥的鄧超已經連續工作了近48個小時。長時間未休息,加上精神高度緊張,鄧超自己也出現了心慌、心率加速。其他隊員看著眼睛充滿血絲的鄧超,趕緊勸他儘快做個心電圖,千萬可不能倒下。鄧超苦笑回應著,轉身去了休息室。

2月26日,星期三,陰轉小雨,病人上ECMO後第17天。指揮部:不行就電復律。

凌晨12點,突然下起雨來,伴隨著雨聲,患者的心率突然增加至150次/分鐘。床旁小組隊員快速進入隔離病房,給予患者利尿、降心率藥物,但效果不明顯。經過緊急商議,指揮部決定,關鍵時刻上電復律除顫。

事發突然,手頭沒有能同步電復律的機器,只有一個非同步的,處理室顫可以,處理房撲不行。護士長一刻未停,二半夜奔波協調同步除顫儀到現場。除不除?決心真得很難下,因為除顫一旦復率不成功,心率恢復不過來,就需要高頻率按壓搶救。等不得了,指揮部下了除顫的決心。然而奇蹟在此刻出現,正當治療小組準備充電要除的時候,病人心率自己一下子降了下來。拿著手機的護士趕緊照到監護儀讓大家看,「復律了!」指揮部一片沸騰。

「因為我們一線很給力,短時間內我們的液體管理、包括藥品等調整的非常到位,幫助病人又渡過了一關,我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又贏得了一次與死神的較量。」劉青光副院長難掩興奮地回憶到。

2月27日,星期四,中雨,病人上ECMO後第18天。心外科醫生鄧超:終於找到出血的「罪魁禍首」。

一大早,為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的床旁護士,發現病人口腔內出血比以往嚴重,在進行胃管回抽時發現胃管裡也有血。大家都擔心是消化道出血,因為這意味著病人的胃腸道功能可能發生紊亂,會大概率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甚至致死。

應用ECMO治療時,需要應用肝素抗凝劑以防血栓的形成,但出現了疑似消化道出血的狀況,為了避免引起大出血,治療小組被迫停用了肝素。此時,找出出血的「元兇」就顯得格外重要,醫務部副部長同時也是消化內科專家的李紅霞立刻通過視頻指導床旁小組圍繞消化道出血進行操作。

但隨後病人的情況又不太像消化道出血,因為病人血色素不是很低,大便沒有明顯的黑便,肚子也沒有明顯的腫脹,胃管裡抽出的血量也不多。原因在哪兒?隨後口腔科、耳鼻喉科的專家也來會診。救治小組的鄧超醫生在場外指導下,用可視喉鏡打開患者的口腔查看時,發現病人的舌尖、下唇都隨之出血。反覆查看後,發現左側的顎弓部有個非常明顯的出血點,出血速度很快,一會兒的功夫就看到血液積到病人咽腔裡,終於找到胃管裡回抽出血的「罪魁禍首」了。找到了出血點,再半蹲著用紗布小心翼翼的填塞,一個小時過後,血終於止住了,病人又挺過了一關。

2月29日,星期六,晴,病人上ECMO後第20天。床旁救治小組:就是要敢於創造不可能。

病人上ECMO20天了,考慮到原來的膜肺使用時間較長,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專家團隊決定給患者更換新的膜肺。換膜肺就意味著從多根管道的固定到血流動力學監測需要全程兼顧,等於把身體大部分血抽到體外,再次輸送。整個過程中,床旁救治小組要在夾閉多條管道的同時剪掉舊膜肺換上新膜肺,中間哪怕有瞬間的停滯,都可能造成血栓的形成、脹氣的堵塞。大家不負眾望,默契配合,不到一分鐘就換好新的膜肺。

此時,指揮部下了一個更加考驗人的命令,為了讓患者更好的排痰和通氣,要把患者從仰臥位換成俯臥位。病人全身插了9根生命之管,翻轉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牽一髮動全身,造成循環波動危及生命。巨大考驗下,救治小組6名成員,像一支樂隊的演奏者一樣,把每一個動作都當做合奏的音符,在隊長的統一口令下,一步一動,整齊劃一,所有人咬緊牙關,全神貫注共同發力,順利地將病人翻轉,病人只經歷了短時波動就迅速恢復。「成功了!」大家的雙腿在打顫,卻笑的非常燦爛,這是團隊協作的完美結果!

3月8日,星期天,陰有小雨,病人更換膜肺後第8天。杜粉靜護士長:與愛同行,讓我們更有力量。

救治這個危重的病人已經超過一個月了,患者病情複雜,變化迅速,各種搶救已經數不清發生過多少次,護理組的姐妹們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夜以繼日,難得休息。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儘管大家都紛紛向一線的戰疫女神送上各種花式祝福,但護理姐妹們依然要為搶救患者生命而戰鬥。小組成員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韓娟說,「每次輪班進病房,要在6個小時內完成12種藥物的注射和許多精細化操作,強度非常大。為了做好防護,我們每個人要佩戴有很多插管、造型特別像「豬鼻子」的全面型呼吸防護器進病房,時間長了很憋氣,壓迫也重,脖子真的是受不了。即便如此,大家也都咬牙堅持著。」

護士長杜粉靜說,「護理姐妹們其實特別樂觀,也特別有愛,沒有人叫苦叫累。今天女同胞過節,我特別把換休的姐妹招呼到一起,聊聊天舒緩一下情緒。我給大家看她們戴著『豬鼻子』的照片,有人說,看著好像小豬佩奇啊,把大家逗的呵呵直笑,笑著笑著就哭了……」

3月14日,星期六,晴,患者再次更換膜肺後第2天。患者女兒:千言萬語難以表達內心的感激,衷心感謝你們所做的一切。

前一天,患者再次更換了膜肺,所有人沒有一絲懈怠,依然在竭盡全力。今天,是患者上ECMO後的第34天,有點意外地,醫院收到一封患者女兒的來信:

各位醫護人員,你們好:

我是貴院收治的一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女兒,我的母親自2月5日因確診新冠肺炎住進感染科重症室,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了。因為疫情防控嚴格,作為兒女我們無法行孝病床前,心中除了愧疚便是無盡的恐懼,家中每個人都如墜深淵般絕望。然而,40多個日夜、1000多個小時,是那麼多科室、專家和醫護人員逆行而上,用專業、真誠和大愛給與我們撫慰和希望,多次會診不分晝夜,多次搶救無懼風險,多方協調不厭其煩,多人值守廢寢忘食。雖然母親的病情還未出現明顯轉機,但我們都看到你們在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鬥,用盡全力改變母親生命的航舵。

雖然防護服遮住了你們的樣子,但我們心中能看到你們熬紅的雙眼、消瘦的面孔;雖不能當面聆聽病情反饋,卻隔著手機屏都能感受到你們隨病情而來的焦急、喜悅和難過。我們深信,你們一直在傾盡全力,一刻也不曾放棄。我們全家向你們表達最衷心的感謝,感恩天使情懷「疫」路守護,感激醫者仁心專業陪伴。

為了救治這名危重患者,醫院成立了由劉青光副院長牽頭、多學科專家參加的救治團隊,從4人ECMO小組到4名醫生24名護士床旁救治小組再到8名醫生51名護士的超強戰隊,從45次院內專家會診、3次全省大會診到先後連線張文宏教授和李蘭娟院士,窮盡一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資源,先後6次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已經成功轉為陰性。

「在這場與疫情的戰鬥中,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是職責使命。通過這名危重患者的救治,我們可以看到一附院的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更可以看到一附院人危急時刻的職業擔當和大愛情懷,這些都是我們最終戰勝疫情、護佑百姓健康的堅強基石」,黨委書記馬辛格堅定地說到。

來源: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相關焦點

  • 重症專家李文放:跟病毒「掰手腕」 一次次將危重病患從死亡線上拉...
    按李文放的話來說,就是天天「跟死神掰手腕」,掰贏了,就能救回一條命。大年三十的那個深夜,李文放和戰友們緊急出動來到武漢,開始了一場新的「掰手腕」持久戰。這一次,他們的對手是新型冠狀病毒。優化救治流程全院推廣李文放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優化救治流程、完善診療機制上,要求每一名醫護人員敬畏規章制度,進行強化培訓。
  • 成人版「Emily」的抗癌故事在交大一附院再現
    近日,交大一附院血液內科應用CART細胞治療技術成功救治一例晚期白血病患者,究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神奇技術?我們先用一個CAR-T療法治療美國白血病小女孩的故事來開始今天的話題:艾米麗•懷特黑德(Emily Whitehead)是來自於美國加州的小女孩,然而她神奇的抗癌經歷讓全世界矚目。
  • 西安交大二附院「骶神經調控」植入突破100例 助排尿障礙患者走出...
    該療法目前在西安交大二附院泌尿外科一期體驗治療效果良好後再接受二期永久植入術的患者轉化率達94%,位居全國前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11歲,最大的84歲,平均年齡為50歲。近日,西安交大二附院泌尿外科收治了一名29歲男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夜尿次數增多,一晚上起夜多達6次,並伴有尿急不能趕到廁所,排便不暢等症,患者身心受到巨大折磨,無法正常社交,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質量。西安交大二附院教授種鐵帶領的功能泌尿診療團隊收治患者後經過系統檢查,最後診斷這名患者為頑固的難治性膀胱控制障礙患者,入院前患者曾嘗試採用保守療法,但效果並不理想。
  • 勝利,就在春暖花開——湖南使用「人工肺」救治的危重症患者首例...
    3月4日上午11時許,株洲市新冠肺炎定點集中隔離救治醫院,鄧女士在病房通過視頻滿面笑容地與記者聊天。病情幾度危重,省市專家36天鏖戰,在使用ECMO(俗稱「人工肺」)這一「終極手段」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鄧女士終於與死神擦肩而過。3月2日凌晨,鄧女士撤下ECMO,肺部「復工復產」,成為我省首位成功脫離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西安交大一線醫療專家向比利時華人醫生抗疫服務隊「面」授機宜
    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助理佘軍軍出席會議,西安交大一附院援鄂醫療隊隊長等多位專家、比利時華人醫生抗疫服務隊主要成員,以及旅比僑胞、留學生、中資機構和媒體代表參加會議。曹忠明大使對西安交大一附院奮戰在抗疫一線並派員馳援武漢表示敬意,感謝該院支持舉辦此次交流活動。
  • 探訪ICU:監護醫生和死神「掰手腕」,搶救永不停歇
    和死神「掰手腕」死神隨時都會撥動倒計時的秒表,重症監護醫生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從錯綜複雜的環境中找到機關,解除隱患早上7點50分,距離規定的交接班時間還差10分鐘。38位醫生齊聚在北京朝陽醫院十三層呼吸重症監護病房的小會議室裡,神情嚴肅。
  • 為輪椅患者專設業務窗口 西安交大一附院人性化設施被誤讀
    這兩天,一男子半蹲著在西安一家醫院大廳櫃檯辦理業務的畫面在抖音平臺上被關注。一時間,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裡的各種橋段在留言裡上演。情況真如網友所描述嗎?華商網記者進行了核實。  根據網友定位的地址,8月30日,華商網記者來到了西安市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如網友所說,在醫院大廳內確實看到了需要正常人彎腰才能辦理業務的窗口。
  • 西安交大一附院舉行馬丁「雙聘院士聘任儀式」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通訊員 王美英 記者 阮班慧 )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婦產科學系主任馬丁教授一行3人蒞臨交大一附院進行參觀指導,全面助力醫院婦產科學系的發展建設。下午 2 點 30 分,在 交大一附院 科教樓學術報告廳舉 行 了馬丁 「 雙聘院士聘任儀式 」 暨學科建設專題報告會,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顏虹、全體院領導、中層幹部、學科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黨委書記馬辛格主持了本次大會。 施秉銀院長對馬丁院士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感謝他對醫院建設發展的大力支持。
  • 九旬國醫大師徐經世親臨安徽抗疫一線 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徐經世國醫大師手書的處方2020年2月18日上午10點,我國著名中醫學大家,年近九旬的國醫大師徐經世教授親臨安徽省立醫院傳染病分院ICU病房,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進行中醫診治。其中一名患者是一位65歲老年女性,合併2型糖尿病,乾燥症候群。2月4日確診為新冠肺炎,入院後患者咳嗽,胸悶氣喘,活動後加重,胸部CT檢查示肺部炎症進行性進展,病情處於危重狀態,經過西醫積極救治,病情相對穩定,臨床仍有頻繁咳嗽等症狀。
  • 西安11家企業全力生產防疫用品
    市衛健委   全市累計確診74例 治癒5例   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副主任薛林莉介紹,截至2月6日14時,全市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74例,其中新增確診患者4例,累計治癒出院5例,在院患者69例(市第八醫院25例,交大一附院12例,唐都醫院11例,市胸科醫院18例,交大二附院
  • 核心訪談⑩蔡立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上,有信心「啃下硬骨頭」!
    之前有好幾個危重症的在我這裡,我們慢慢「啃」,現在只剩下兩個了,這時候就是最考驗我們的時候了。這些病人都上了最先進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這是救治的最後一關了。用ECMO要求團隊必須有實戰經驗,我們科室2007年就開始開展ECMO救治了,是東莞最早的,到現在為止已經做了差不多160例,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
  • 西安累計確診74例 對確診和疑似患者實施綜合保障
    市衛建委:全市累計確診74例 治癒5例  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副主任薛林莉介紹,截至2月6日14時,全市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74例,其中新增確診患者4例,累計治癒出院5例,在院患者69例(市第八醫院25例,交大一附院12例,唐都醫院11例,市胸科醫院18例,交大二附院3例)。
  • 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成功救治一名「敵草快」中毒患者
    患者的「深情告白」 「謝謝崇州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謝謝你們讓我重獲新生……」近日,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誤服「敵草快」中毒收入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經過25天的精心救治,患者肝、腎、心臟功能均恢復正常,在康復出院時激動地把一面承載生命的錦旗送到醫護人員手中
  • 定點醫院滿月記:3500多名醫護臨時組隊「一人一策」精準治療
    作為國家衛健委指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點救治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聯合全國10省市12支醫療隊1600餘名醫護協同作戰,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38人,已有124位患者痊癒出院,重症轉為輕症後轉出293人。截至2月24日,在院新冠肺炎患者732人,其中重症573名、危重症90名。院區的28個病區已有部分出現空床。
  • 西安累計確診74例!對確診和疑似患者實施綜合保障全市11家企業開足...
    市衛建委:全市累計確診74例 治癒5例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副主任薛林莉介紹,截至2月6日14時,全市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74例,其中新增確診患者4例,累計治癒出院5例,在院患者69例(市第八醫院25例,交大一附院12例,唐都醫院11例,市胸科醫院18例,交大二附院3例)。
  • 三甲交大一附院將託管二甲長安區醫院
    10月31日,「長安區政府、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關於長安區醫院託管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長安區政府會議中心舉行。這標誌著長安區政府與交大一附院全面託管經營長安區醫院的合作步入實質性階段。  長安區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全區三級醫療服務網絡龍頭。
  • 直擊與死神賽跑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
    考慮到患者病情複雜、危重,患者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血壓低,一般情況差,三系細胞減少病因不明,血小板連日報危急值在40×109/L左右有出血風險,同時患者為高凝狀態,雙下肢較多的靜脈血栓有隨時脫落的風險、肺栓塞需要抗凝等矛盾存在。科室先後組織了兩次全院會診討論。
  • 疫情之下:我院成功救治3例TTP危重症患者
    開始血漿置換幾分鐘後,患者就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血壓下降、神志淡漠、全身皮疹。繼續置換還是馬上停止?會不會有更大的風險在後面?艱難抉擇中,施鵬飛副主任團隊與家屬進行了充分溝通,決定放手一搏,一邊加強抗過敏治療,一邊堅持完成血漿置換。幸運的是,血漿置換完成第2天,患者血小板上升,神志轉清;第4天,血小板正常,患者各項體徵也逐漸恢復正常。
  • 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孫立群——把命懸一線的病人「拽」回來
    南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攝在馳援武漢的江蘇醫護戰隊中,重症救治力量是擔任主攻的「特種部隊」,而來自南京的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孫立群又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為了不讓病患掉入深淵,她每天「在懸崖邊與死神拔河」,憑藉果斷處置和專業技術讓眾多患者轉危為安。2月23日,江蘇省人社廳、省衛健委出臺表彰決定,授予孫立群等9人「江蘇省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 多管齊下精準施策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專訪省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下一步救治重點是什麼?2月4日,省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鄭大一附院呼吸科危重症學科主任張國俊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問:目前,我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處於什麼階段?接下來發病趨勢如何?答:截至2月3日24時,我省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675例,其中重症病例39例,危重病例15例,累計死亡病例2例,累計治癒病例20例。從患者情況來看,大多數病例都與武漢有關,其中輕症患者佔80%以上。信陽、南陽、駐馬店等地疫情較為嚴重,鄭州作為省會城市,發病也比較集中。這是因為河南緊鄰湖北,在武漢工作、上學的人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