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麼是公攤面積?
很多人能接受貸款買房,卻對「公攤面積」深惡痛絕。那麼什麼是公攤面積?其實它指的是一棟樓的業主需要分攤的公眾區域的建築面積,例如過道、電梯井等,在購房時,公攤面積也會算在房子總面積中,且需要支付同樣的費用。
假設一套房100㎡,其房價為8000元/㎡,那這套房就是80萬,公攤率為20%,實際的居住面積就是80㎡,大家需要額外支付16萬元。正因如此,一提到「公攤面積」,大家就沒什麼好臉色。
02
住建部取消公攤面積事宜
購房者指日可待?
近期,總聽到有人說「公攤面積」將會取消,這是否為真的?
其實公攤面積是80年代從香港引入內地的,2013年香港就取消了,目前全球並沒有關於公攤面積的說法,這讓不少剛需族認為自己白花了冤枉錢。
不過,對開發商來說,取消公攤面積與否並不重要,一旦取消了,那他們會儘可能的減少公攤面積佔比,並提高樓市的房價。比如說原本房價8000元/㎡,取消後可能就提升到9000元/㎡,其花費相比要更多。
對於大家的心聲,國家也早已知曉,早在2019年的兩會中,全國人大代表林煒表示:「要真正落實中央調控過高房價的政策,各地除了要進一步研究房地產調控管理的新舉措,還應注意及時革除過時的老制度。建議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和公攤面積,與國際接軌。」
如今,兩會再談及取消公攤面積事宜,購房者指日可待了。
2019年住建部就起草一份文件,其中指出「商品房將以套內面積交易」,只是目前還沒實施,一旦真的展開,那沒買房的人有福了。
目前我國對公攤面積並沒有確切的法規,從法律角度是沒有合法性的,也正因此,不少人希望能將公攤面積給取消。
如果真的取消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買房的人已經支付了這筆費用,到時候能不能得到補償呢?實際上答案大家都知曉,已經進了開發商腰包的錢,再讓他們掏出來就不現實了。一旦真的讓他們補償。
對購房者來說,希望「公攤面積」儘快取消,這樣才能真正減少購房壓力,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開發商豈是吃虧的主?
北京大學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說,一套房子的總價是固定的,如果按照套內面積來算,那麼每平方米的單價必然會有所提高。樓建波建議,在現有購房方式下,給開發商或代理銷售中介一項強制義務,即向購房者明示「到底分攤了哪些面積」。
03
公攤面積國家標準是多少?
目前國家沒有明確的規定公攤面積必須控制在哪個區間範圍內。但不同樓宇公攤比例的合理範圍如下:
1、7層以下住宅公攤率為7-12%
多層建築一般是指層數在6層左右磚混結構的建築,其參與公攤部分的面積包括外牆水平投影的1/2,樓梯,樓梯間,為住戶提供服務的物管用房(熱交換站、水泵房、配電室等)。這類住宅的公攤率為7-12%。
2、7-11層住宅公攤率為10-20%
樓層為7-11層為小高層,一般小高層公攤取決於各樓盤自身的情況,不同的小高層樓盤公攤也有差異。在沒有地下設備用房、底層沒有商鋪、底層架空的情況下,小高層公攤係數在10%-15%之間,而帶電梯的小高層住宅,公攤係數在15%-20%之間。
3、12-33層住宅公攤率為14-24%
高層住宅的公攤面積是比較大的。根據建築規模的不同,高層建築一般在25-33層之間,而且高層住宅的樓梯高度高。另外高層建築有電梯及電梯前室佔用了空間,也有安全通道樓梯佔用空間,還有「管道井」「強電井」「弱電井」等公用設施都佔用了空間。所以高層建築較多層建築的公攤面積要大得多。
4、別墅類的公攤率為1-8%
別墅是包括地下層在內的最多三層的獨棟住宅形式,帶室內車庫。一般來說獨立別墅沒有公攤面積,聯體別墅有較少的公攤面積。
04
公攤面積並不是越小越好
如何計算公攤面積?公攤面積計算公式: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公攤面積;公攤面積=公攤係數×套內建築面積;公攤係數=建築總公攤面積/總套內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套內使用面積+牆體面積+陽臺面積。
公攤面積並不是越小越好,不計入面積價格,意味著開發商同樣可以提高套內單價,另外如果開發商過度擠壓公攤,會導致社區品質下調,包括樓道、會所、大堂等公共面積縮水。
1:這只是一個工程建設規範公開徵求意見,距離正式文件還很遙遠,即使成為正式文件,也不確定是建議標準還是規定強制標準。
2:從政策內容看,包括了住宅、商業、工程建設等方方面面,包括全裝修交付等等政策,這些政策起碼5年內落地可能性非常小。
3:套內面積計價影響最大的是期房銷售,對於現房和二手房,購房者更容易計價。從套內計算價格看,全國已經有重慶等個別城市落地,的確更有利於購房者,對於開發商而言減少了灰色利益。
4: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出臺套內計價模式,需要考慮之前已經入市的項目如何銜接的政策。
5:從未來趨勢看,國內有很多獨有、少有的房地產交易現象,比如公攤計價、期房銷售、二手房雙邊代理,這些都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有改變的可能性。